- 年份
- 2024(9370)
- 2023(13424)
- 2022(11878)
- 2021(11249)
- 2020(9390)
- 2019(21753)
- 2018(21566)
- 2017(41137)
- 2016(22947)
- 2015(25739)
- 2014(25750)
- 2013(25439)
- 2012(23609)
- 2011(21248)
- 2010(21402)
- 2009(19581)
- 2008(19285)
- 2007(16862)
- 2006(14989)
- 2005(12962)
- 学科
- 济(91929)
- 经济(91830)
- 管理(62867)
- 业(59290)
- 企(47558)
- 企业(47558)
- 方法(42965)
- 数学(36981)
- 数学方法(36457)
- 农(26317)
- 学(23738)
- 中国(23303)
- 地方(21908)
- 财(20145)
- 业经(19838)
- 农业(18255)
- 环境(17317)
- 理论(15949)
- 贸(15310)
- 贸易(15301)
- 和(15285)
- 易(14734)
- 制(14435)
- 划(13588)
- 技术(13470)
- 教育(12586)
- 务(12506)
- 财务(12439)
- 财务管理(12414)
- 融(12246)
- 机构
- 大学(331942)
- 学院(328187)
- 管理(127560)
- 济(123486)
- 经济(120625)
- 研究(113156)
- 理学(111328)
- 理学院(109897)
- 管理学(107598)
- 管理学院(107030)
- 中国(80636)
- 科学(75691)
- 京(71859)
- 农(59037)
- 所(58571)
- 研究所(54112)
- 财(54101)
- 业大(53991)
- 中心(50489)
- 江(47785)
- 范(46987)
- 农业(46560)
- 师范(46522)
- 北京(44988)
- 财经(44302)
- 院(40848)
- 经(40211)
- 州(39115)
- 师范大学(37943)
- 经济学(36364)
- 基金
- 项目(231807)
- 科学(181455)
- 基金(167808)
- 研究(164633)
- 家(148583)
- 国家(147411)
- 科学基金(125128)
- 社会(102128)
- 社会科(96665)
- 社会科学(96635)
- 省(90609)
- 基金项目(90293)
- 自然(83822)
- 自然科(81816)
- 自然科学(81792)
- 自然科学基金(80277)
- 划(77265)
- 教育(75504)
- 资助(68829)
- 编号(66500)
- 成果(54009)
- 重点(52439)
- 部(50272)
- 发(49313)
- 创(47158)
- 课题(46070)
- 科研(44617)
- 创新(44020)
- 计划(43190)
- 教育部(42294)
- 期刊
- 济(134744)
- 经济(134744)
- 研究(92440)
- 中国(60013)
- 学报(59474)
- 科学(53993)
- 农(53469)
- 管理(44743)
- 大学(43830)
- 学学(41189)
- 财(38548)
- 教育(37760)
- 农业(37309)
- 技术(27063)
- 融(23177)
- 金融(23177)
- 业经(21604)
- 财经(20703)
- 经济研究(19925)
- 业(19212)
- 图书(18913)
- 经(17710)
- 问题(17701)
- 资源(17401)
- 版(17092)
- 科技(16999)
- 业大(16001)
- 技术经济(15563)
- 理论(15293)
- 现代(14508)
共检索到4692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绵好 袁菊红 陈拉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别探讨了2010—2019年“中四角”水生态足迹动态演进规律及其区域差异变动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四角”和长株潭城市群水生态足迹区域分布出现轻微极化现象,武汉城市群出现多极化现象,环鄱阳湖城市群无极化现象,江淮城市群出现极化现象;“中四角”水生态足迹Theil指数呈周期波动下降趋势。在“空间”意义上,组内差异是影响“中四角”区域差异变动的决定因素;在“动力”意义上,产出资本比是导致“中四角”组内差异变动的关键因素;在不同时段,导致“中四角”水生态足迹组内差异变动的“空间”因素和“动力”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绵好 袁菊红 陈拉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别探讨了2010—2019年“中四角”水生态足迹动态演进规律及其区域差异变动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四角”和长株潭城市群水生态足迹区域分布出现轻微极化现象,武汉城市群出现多极化现象,环鄱阳湖城市群无极化现象,江淮城市群出现极化现象;“中四角”水生态足迹Theil指数呈周期波动下降趋势。在“空间”意义上,组内差异是影响“中四角”区域差异变动的决定因素;在“动力”意义上,产出资本比是导致“中四角”组内差异变动的关键因素;在不同时段,导致“中四角”水生态足迹组内差异变动的“空间”因素和“动力”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开忠 张子晔 刘翊 王安然
利用含水生态足迹方法,在测度2005-2012年首都圈、长三角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首都圈和长三角生态足迹的水平及其变迁。结果发现,长三角除人均生态赤字之外,总生态足迹、总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及生态效率均大于首都圈;在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两个指标上,首都圈内各省(市)的差距较之长三角更为悬殊,且省(市)际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而长三角的省际差距则在逐年缩小。此外,对比中心城市的表现,北京市拉低了首都圈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而上海市则起到了拉高的作用。
关键词:
首都圈 长三角 含水生态足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键
以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泰尔指数等区域差距计算方法为模型工具,对海南的生态足迹及其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生态足迹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和结构差异,其中海南省总量生态足迹为2 890 133 hm2,最高的是儋州市,最低的是五指山市。海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为0.328587 hm2,最高的是白沙县,最低的是海口市。最后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保护和建设好海南生态环境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空间结构 海南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童亿勤 劳雅婷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研究和评价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情况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进而判断其可持续发展状态,这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调整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浙江省11个城市2002年和2005年的本地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从区域差异上比较并分析浙江省本地生态足迹的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11个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并且2005年比2002年要大,其中人均生态赤字最大的是宁波市,在2005年达到了4.0030hm2/人,其次是嘉兴市,最小的是丽水市,只有0.2111hm2/人,这说明浙江省11个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加大,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因此应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海军 唐晶
文章以生态足迹作为生态变化的测量指标,选取30个省(市)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了三大区域和八大区域划分下的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生态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东部沿海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之间是高水平均衡,中部地区呈现出向高水平发展过渡的趋势,西北地区是一种短暂的低水平的耦合过程将区域划分为稳定发展粪、临界演化类和转型发展类,处于临界演化类的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郎萱 丁生喜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2011—2020年我国西部12个省份的工业生态效率的基础上,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探究工业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趋势,并运用Tobit模型甄别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西部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西部整体的区域失衡问题有所缓解,西南—西北地区区域间差异有所下降,但西南地区内部差异远大于西北地区,且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部分交叉重叠问题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西南地区内部差异总体表现为缩小态势,西北地区差异呈扩大趋势,并且两地区均存在极化现象和梯度效应;(4)经济发展水平、工业聚集度、对外开放程度对西部地区工业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明显,而环境规制、城镇化水平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全面客观真实地反应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生态效率,为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屹 胡蝶
榆林能源丰富但生态脆弱,是生态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分析榆林自然资本存量及流量的利用状况,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本占用的成因、探讨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测算榆林2005—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指数等的基础上,以足迹深度和广度描述了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与流量占用的变化关系,并以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驱动生态足迹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0 a来榆林人均生态赤字增长幅度为274.18%,其中,能源消耗账户贡献率最高;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了61.81%,体现出生态建设的正向作用。榆林对资本存量消耗的速度大于资本流量占用的速度。影响生态足迹变化的显著因素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这些结论不仅对榆林自然资本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参考意义,而且对生态脆弱区核算自然资本、探讨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志平 陶长琪 沈鹏熠
衡量经济产出的本质尺度是向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而不简单局限于生产出的物质数量。为此,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传统技术效率测算框架:通过引入生态足迹变量,来表征自然资源投入;借鉴绿色GDP核算的思想,利用绿化指数对传统产出进行调整,以表征绿色产出;结合资本存量及有效劳动力指标,基于SFA模型测算出我国2001-2010年省级单位的绿色技术效率,进而从技术、制度、产业层面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效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与传统技术效率比较,不仅数值更低,而且区域间差异程度更小;技术引进必须与消化、吸收和改造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提升区域绿色技术效率水平的作用,否则会起到负面的影响;交...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晓娜 封志明 姜鲁光
论文系统评述了中老缅泰"黄金四角"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分类与制图、LUCC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以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现有LUCC研究相对零星分散,整体性、综合性以及对比性区域研究不足;LUCC分类与制图多源于全球和大尺度研究,高精度区域性分类与制图研究较少,时空尺度已无法满足区域性研究需求;罂粟地、轮歇地、橡胶林地3种典型地类研究参差不齐,遥感识别方法与时空分析研究不足;LUCC格局和过程变化分析多关注某些地类,整体性空间格局及国别时空对比研究不足;LUCC驱动力研究多停留在局部区域,整体研究较为薄弱;LUCC土壤环境效应研究丰富,水、大气以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则相对不足。研究认为,应加强LUCC的不同时空尺度对比研究、拓展LUCC研究内容、深化LUCC综合研究方法,同时要重视对边境、贫穷地区的LUCC研究;提出应开展中老缅泰交界地区LUCC国别对比研究,既可丰富LUCC基础数据库,也可为这一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超 徐伟恒 肖池伟 王秋华 袁华 董建娥 黄邵东 熊源
定量评估林火燃烧程度、坡度、植被类型等对火烧后植被动态恢复的影响,对及时掌握火烧迹地的变化及更新演替规律和提升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2006年云南省安宁市3·29和2012年云南省易门县3·18森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5/TM、Landsat-7/ETM+和Landsat-8/OLI时间序列影像,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实现影像收集与指数计算。首先,利用归一化燃烧率和差分归一化燃烧率提取火烧迹地,并进行燃烧程度分级。其次,利用燃烧恢复率,探究火烧迹地的恢复率动态变化规律,并利用因子探测法分析燃烧程度、坡度和植被类型对燃烧恢复率的独立解释力。结果表明:(1)对安宁3·29和易门3·18火烧迹地,从燃烧恢复率指标看,燃烧程度为低和中低的火烧迹地,在火灾发生6~7年后火烧迹地恢复率达100%以上,而中高和高燃烧程度的火烧迹地恢复率达100%以上则需要7~9年。(2)在燃烧恢复率的独立解释因子中,灾后植被类型的独立解释力最高,也即灾后植被类型对火烧迹地的恢复率影响最大,燃烧程度次之,坡度最低。本文结果将为火烧迹地恢复状况评估提供参考,也有助于了解滇中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复杂地形下森林火灾发生后的植被动态恢复过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岳海珺 郝云飞 刘文斐
研究目标:揭示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方法:构建MinDS模型测算2004~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其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区域间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中上游地区内部生态效率的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流域整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右拖尾和极化现象;从内源性因素看,经济发展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交互组合是关键性驱动因素;从外源性因素看,人口密度差异对流域整体及中上游地区的驱动作用较高,外在因素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解释力。研究创新:基于城市视角考察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规律,并从内源和外源两个层面揭示其成因。研究价值: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协同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效率 时空演进 地理探测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菊红 陈拉 胡绵好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GWUE),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G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寻GWUE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四角”GWUE高效区主要来源武汉城市群,低效区主要来源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城市的GWUE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但空间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逐渐向集聚分布演变。(2)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中四角”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占用情况成为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推动因子,2019年医疗资源占用情况和政府重视程度对GWUE空间分异起决定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菊红 陈拉 胡绵好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GWUE),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G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寻GWUE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四角”GWUE高效区主要来源武汉城市群,低效区主要来源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城市的GWUE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但空间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逐渐向集聚分布演变。(2)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中四角”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占用情况成为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推动因子,2019年医疗资源占用情况和政府重视程度对GWUE空间分异起决定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义
传统生态足迹未将水资源纳入其核算体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提出水(资源)生态足迹,其定义为生产一定人口消费的水资源及吸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介绍了我国水生态足迹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基本模型方面的现状,并分析了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1)囿于当前生态足迹定义,没有认识到人类在其生产生活中消费的水资源无法转换为生物生产性土地;(2)水资源均衡因子计算方法不同于其他均衡因子且不符合水生态足迹要求;(3)总的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以及水生态盈亏的计算也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水生态足迹构建于水域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上,其定义为提供一定人口消费的水生态系统服务所需要的土地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