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25)
- 2023(6588)
- 2022(4709)
- 2021(4097)
- 2020(3206)
- 2019(6868)
- 2018(7220)
- 2017(13027)
- 2016(7544)
- 2015(8517)
- 2014(8959)
- 2013(8151)
- 2012(7218)
- 2011(6399)
- 2010(6403)
- 2009(6033)
- 2008(5849)
- 2007(5375)
- 2006(4873)
- 2005(4632)
- 学科
- 济(26219)
- 经济(26178)
- 管理(19043)
- 业(16644)
- 企(12499)
- 企业(12499)
- 中国(11702)
- 农(10432)
- 业经(8388)
- 学(7855)
- 制(7779)
- 体(7302)
- 农业(6933)
- 地方(6610)
- 财(6449)
- 方法(6382)
- 理论(6277)
- 发(5894)
- 银(5663)
- 银行(5645)
- 教育(5578)
- 行(5464)
- 融(5352)
- 金融(5345)
- 发展(5082)
- 展(5061)
- 数学(4707)
- 产业(4621)
- 数学方法(4615)
- 体制(4507)
- 机构
- 学院(103476)
- 大学(103216)
- 研究(39260)
- 济(36783)
- 经济(35776)
- 管理(33883)
- 中国(29110)
- 理学(28187)
- 理学院(27800)
- 管理学(27050)
- 管理学院(26878)
- 科学(25164)
- 京(22964)
- 农(21182)
- 所(20340)
- 研究所(18503)
- 财(18378)
- 江(17694)
- 中心(17673)
- 农业(16646)
- 业大(16324)
- 范(16071)
- 师范(15805)
- 院(14510)
- 北京(14508)
- 财经(13876)
- 州(13810)
- 技术(13786)
- 省(12768)
- 经(12500)
- 基金
- 项目(68763)
- 科学(53030)
- 研究(51755)
- 基金(47231)
- 家(42235)
- 国家(41850)
- 科学基金(34567)
- 社会(31606)
- 社会科(29653)
- 社会科学(29647)
- 省(27709)
- 教育(24184)
- 基金项目(24061)
- 划(23324)
- 编号(22443)
- 自然(20824)
- 自然科(20318)
- 自然科学(20309)
- 自然科学基金(19913)
- 成果(19778)
- 资助(18024)
- 课题(16536)
- 重点(15996)
- 发(15661)
- 部(14137)
- 创(13810)
- 年(13689)
- 项目编号(13582)
- 性(13445)
- 国家社会(13350)
共检索到1663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石性概念。教材中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给定凸显了共同体理念和中华文明视角。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对整个教材内容体系的浓缩,既体现了“国家—民族”的顶层定位,又内植了“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意识”的底层逻辑。全面准备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内在要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石性概念。教材中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给定凸显了共同体理念和中华文明视角。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对整个教材内容体系的浓缩,既体现了国家—民族的顶层定位,又内植了“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意识”的底层逻辑。全面准备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内在要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云芳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进程为根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链条,用有形有感有效的大量鲜活历史史料,让学生认识到,在历史的主动选择过程中,狭隘的民族观一步步被抵制和消解,最终从统治者到民众产生了更为集中、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这种历史主动选择的共同体叙事逻辑不仅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而且大力宣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成明 崔莉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结晶成果,是一次全新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构,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刻指出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体两面”关系,展现了当代中国学术的集体智慧和担当,提供了共同体书写的“中国范本”,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深化教育和实践丰富理论体系层面得以落地,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历史经验参照和理论指导价值,也对人们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本质和取得的历史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共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京桦
为了应对新时代不同价值观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民族的政治价值,中华民族概念得以提出并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7年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但忽视了民族价值也需要新的政治文化和民族精神来充实才能应对社会变化的、潜在的冲突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我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统一民族的共识价值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导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方面重新审视,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上更重视开放性价值、更重视爱国主义的实践价值、更重视同胞之间的关联价值、更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范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本文辨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范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践应体现其共同体立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形成"意识三态"的互动联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凝练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心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胡红杏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口述史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永刚 侯红霞
“国家在场”既是边疆治理的基础,也是维护、彰显边疆的国家属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的治理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边疆治理的文化视角与“臣民-文化治理”下中华文化支撑着边疆的“国家在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以统一国民身份体系为国家治理依托的同时,辅之以边民的“民族”身份实施差别治理以加快边疆发展,边疆的国家在场以制度、族际、发展的方式予以体现。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发展理念和边疆社会的整体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以边民的国民身份为基础的区域治理,凸显了边疆治理的中华民族主权国家属性和整体国民内涵。面对“两个大变局”的当下,以边疆治理现代化为取向、以铸牢边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保障边民的合法权益为基础,通过各族人民共建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新时代边疆治理“国家在场”的新意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雪 段超
土家族土司文学所反映的土司时期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想文化内涵,为解读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世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也是土家族和中华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有力例证。土家族土司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土家族土司文学的时代价值,反映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