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59)
2023(16838)
2022(13682)
2021(12494)
2020(10388)
2019(23242)
2018(22849)
2017(43793)
2016(23521)
2015(26237)
2014(26213)
2013(25786)
2012(23370)
2011(21189)
2010(21410)
2009(20884)
2008(20405)
2007(18488)
2006(16583)
2005(15806)
作者
(64364)
(53353)
(53019)
(50626)
(34266)
(25167)
(24270)
(20549)
(20549)
(19080)
(18433)
(17932)
(17396)
(17065)
(16712)
(16395)
(15890)
(15510)
(15214)
(14979)
(13506)
(12943)
(12837)
(12267)
(12069)
(12057)
(12004)
(11847)
(10666)
(10545)
学科
(103240)
经济(103079)
(90583)
管理(82284)
(81391)
企业(81391)
方法(40159)
中国(35554)
(34242)
业经(33219)
(31491)
数学(30703)
数学方法(30418)
(29407)
金融(29405)
(27760)
银行(27742)
(27735)
(26822)
(23507)
财务(23456)
财务管理(23427)
企业财务(22260)
农业(22230)
(19805)
(19757)
贸易(19737)
理论(19640)
(19182)
地方(19155)
机构
学院(337233)
大学(336389)
(152287)
经济(149478)
管理(130647)
研究(114199)
理学(110983)
理学院(109869)
管理学(108449)
管理学院(107803)
中国(97900)
(75576)
(71338)
科学(61790)
财经(58690)
(56125)
(53338)
中心(52733)
(51203)
研究所(49838)
(49614)
经济学(48680)
北京(45650)
经济学院(43752)
财经大学(43452)
(41501)
业大(41432)
师范(41181)
(40808)
(40737)
基金
项目(209311)
科学(168313)
研究(159975)
基金(155569)
(132635)
国家(131464)
科学基金(114840)
社会(106959)
社会科(101518)
社会科学(101496)
基金项目(80887)
(79039)
教育(72563)
自然(69488)
自然科(67921)
自然科学(67906)
自然科学基金(66787)
(65693)
编号(63408)
资助(62874)
成果(53231)
(48516)
重点(46872)
(46492)
(45696)
国家社会(45514)
(44988)
课题(43746)
教育部(42929)
创新(42737)
期刊
(177229)
经济(177229)
研究(110453)
中国(71815)
(62059)
管理(56085)
(48201)
(47653)
金融(47653)
科学(43812)
学报(42699)
大学(34846)
教育(34354)
学学(32619)
农业(32187)
财经(30677)
技术(29043)
经济研究(28689)
业经(27893)
(26605)
问题(22856)
(20131)
(19468)
世界(19071)
国际(18557)
技术经济(17983)
现代(16973)
财会(15828)
商业(15097)
会计(15070)
共检索到534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辽  王俊杰  
本文就"两化融合"的本质内涵、理论因应及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述评,着重分析了"两化融合"在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竞争优势重构、资源约束缓解等领域中的作用,进而探讨了"两化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推动"两化融合"的模式选择、关键领域、基本手段和制度安排等问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辽  王俊杰  
本文就"两化融合"的本质内涵、理论因应及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述评,着重分析了"两化融合"在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竞争优势重构、资源约束缓解等领域中的作用,进而探讨了"两化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推动"两化融合"的模式选择、关键领域、基本手段和制度安排等问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余珮  
有别于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全球工厂理论指出,跨国公司可以融合全球价值链及跨国经营组织模式,采用内部化与外部化相结合的"辐轴式"结构,从而灵活应对全球宏观经济的波动,在短时间内重新配置资源,同时保持较低的战略调整成本。通过深入分析全球工厂理论体系的来源、特点以及发展动态,有助于中国制造业面对"空心化"威胁、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以及在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背景下,制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从而通过"一带一路"在全球范围内提升竞争优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龚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模块及模块化的理念和方法被逐渐引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之中,甚至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变革的革命性力量。国内外主流的模块化理论认为,模块化包括价值模块化、技术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并对模块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另外一些学者则对主流的模块化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使模块化理论更成熟,还有一些相关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重要的是,模块化理论给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项弘毅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发达国家重塑本国制造业的战略步伐加快。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风靡一时,至今热度不减;美国的"先进制造业"战略、英国的"高价值制造业"战略以及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也吸引了不少眼球。这一轮制造业重塑运动被寄与厚望,也许未来会证明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端。目前,各国的制造业战略各有侧重,但制造业与IT的融合却被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玉林  裴承晨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产业融合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驱动作用,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技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直接驱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度低且存在波动下降趋势,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激励技术创新,又要促进产业融合,更要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相互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舒  
随着比较优势的改变,各工业先行国纺织业在其发展演进历程中普遍地经历了大规模的衰退,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停止纺织品生产并完全依赖进口。中国13亿人口的基本需求也不能仅依赖进口供给。面对即将到来的衰退,中国政府必须在产业政策上加以有效引导,以促进产业和经济的转型升级。本文旨在通过对工业先行国家纺织业发展演进过程中典型事实的考察,为中国正在失去要素比较优势而处于战略关键期的传统制造业的未来走向提供借鉴。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孟祺  
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我国工业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回顾了德国产业升级的路径,总结了德国推动产业升级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所面临的产业升级模式选择和自主创新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对未来我国推动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高洪玮  
以中国282个地级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两业融合”视角下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高铁开通显著促进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包括生产效率、价值链位置和环境效益。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渠道,高铁开通不仅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改善本地制造业的环境效益,还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提升本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价值链位置。第三,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和城市异质性,对中部、西部地区和较大规模城市的影响更为突出,从而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书礼  
本文结合欧盟《未来制造业:2020年展望》研究报告,对欧盟制造业未来20年将面对的挑战、欧盟提出的应对措施及未来发展战略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通过对报告的研究和分析,指出我国应该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适应和应对“从基于资源的制造向基于知识的制造转变”这一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袁平红  
长期以来,制造业升级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举措,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外商直接投资视角、生产性服务业视角和对外直接投资视角,对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最新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反映了产业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对制造业升级问题的最新进展,并结合对现有理论的剖析,对制造业升级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黄满盈  聂秀平  
近年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转型升级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出促使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外动力、推动力、拉动力和支撑力。对其他制造业的启示是:应加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加速企业组织变革、促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等,从而推动其他制造业发展。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高小丹  
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两化融合模式下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时机选择展开研究,分析了制造业企业在融资时机选择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制造业企业更好的开展融资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对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融资时机选择策略的分析,可以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融资时机选择上的借鉴。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蔡旺春  李光明  
前人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来探讨产业升级,却忽视产业升级应该是多种路径的综合运用。文章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在坚持技术创新传统路径的基础上,还可以开辟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新路径。通过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延伸融合、交叉融合以及关联融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的作用,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升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红波  
如何实现发展中国家传统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理论界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智能化、网络化促使价值创造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重组、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将突破传统行业界限,产生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此提出工业设计、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三业"融合创新的概念,进一步从创新理论演化角度出发,阐述"三业"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及发展路径。利用三者互动演化规律,构筑协同新兴制造平台,促进设计、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三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转型升级,找到传统制造业向新兴制造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进而为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实现赶超及高端突破提供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