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41)
2023(12016)
2022(9753)
2021(9286)
2020(7211)
2019(16063)
2018(15652)
2017(27597)
2016(15464)
2015(16636)
2014(16163)
2013(14809)
2012(13050)
2011(11743)
2010(11790)
2009(10708)
2008(9811)
2007(8775)
2006(7503)
2005(6460)
作者
(37283)
(30992)
(30942)
(29235)
(19546)
(14782)
(13942)
(11988)
(11802)
(10996)
(10314)
(10259)
(9636)
(9523)
(9504)
(9445)
(9335)
(9255)
(8980)
(8664)
(7573)
(7553)
(7255)
(7076)
(7026)
(7007)
(6825)
(6764)
(6235)
(6187)
学科
管理(43060)
(42153)
经济(42106)
(41480)
(36149)
企业(36149)
教育(22056)
中国(20740)
技术(17259)
(15523)
方法(14945)
业经(13873)
理论(13684)
(12860)
技术管理(11936)
数学(11110)
数学方法(10803)
农业(10650)
(10538)
教学(9568)
地方(9476)
(9428)
(8798)
贸易(8791)
(8461)
(8325)
(7909)
(7886)
产业(7874)
银行(7874)
机构
学院(192326)
大学(191600)
管理(68648)
(66508)
经济(64824)
研究(64203)
理学(59517)
理学院(58782)
管理学(57600)
管理学院(57176)
中国(41356)
(39820)
科学(37906)
(36766)
师范(36536)
教育(34746)
(32080)
(30284)
(29792)
师范大学(29484)
中心(28923)
研究所(27058)
技术(25863)
北京(25331)
财经(25267)
(25189)
(24510)
业大(24457)
(23897)
职业(23343)
基金
项目(131269)
研究(107526)
科学(106261)
基金(90471)
(77445)
国家(76541)
社会(67013)
科学基金(66103)
社会科(63224)
社会科学(63211)
教育(57055)
(55835)
(47716)
基金项目(46682)
编号(46448)
成果(40017)
自然(38873)
自然科(38032)
自然科学(38025)
自然科学基金(37360)
课题(35748)
(33728)
资助(33466)
重点(30909)
(30851)
(30727)
创新(30250)
(29406)
规划(28855)
项目编号(28762)
期刊
(75397)
经济(75397)
研究(65981)
教育(60664)
中国(48603)
管理(27598)
学报(25714)
(24882)
科学(24681)
(24434)
技术(21561)
大学(21307)
学学(18291)
农业(17042)
职业(16010)
业经(15200)
(14285)
金融(14285)
经济研究(12260)
财经(11786)
(11286)
论坛(11286)
科技(11138)
(10395)
技术教育(10243)
职业技术(10243)
职业技术教育(10243)
(9723)
图书(9116)
(8939)
共检索到291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迪雅  李雪婷  仲丹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战略为文化传承与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以创造和创新的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提高文化传承的水平与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基于“两创”视角,非遗教育面临文化选择标准模糊、创造创新方式不明、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创新型专业师资匮乏和数字化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其优化路径主要包括:以学术研究、团队合作和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等方式明确“两创”非遗教育的文化选择标准;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和教学评价细则制订等方面纳入“两创”维度以优化“两创”非遗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打造核心课程与示范课程、开发在线课程和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来提升“两创”非遗教育的课程建设能力;通过师范教育改革、地方与校本师资培训和非遗传承人申请教师资格等加强“两创”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赋能“两创”非遗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与学校教育系统作为文化生态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只有相互作用产生合力,才能产生增力效果。从系统耦合理论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面临着文化主体耦合度不高的现状,学校教育体系之间存在非直接耦合现象、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的内容耦合适应性不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系统未产生耦合效应等问题。可通过构建"多主体"场力耦合、注重课程建设与评价改革的方法耦合、加强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时序耦合以及完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区域耦合等措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艳平  
在保护的前提下并受制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我们获得了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性质的概念。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认识路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表现出与常规旅游资源的较大差异。对于舶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我们需要用"认识路径"这样的关键词来固化保护意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爱琴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跃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学校教育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合法性分析,提出重建公共教育权力体制、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建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多层次教育传承体系;改革教育评价体制;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网络资源开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因此,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期刊] 图书馆学研究  [作者] 赵跃  周耀林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信息资源建设主体、建设方法、组织策略、管理策略、传播策略等方面系统梳理了信息视角下我国非遗研究进展,认为未来几年非遗信息学研究框架将愈发清晰,非遗数据资源的开发将成为焦点,非遗信息跨文化传播将受到关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德亮  曾菲菲  付业勤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新现象,可能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文章从产业集聚理论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进行探讨,追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理论根源。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产业集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也有必要进一步深入。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彭亮   刘旭青   柯平  
随着非遗传承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许多地区结合非遗的具体特点在探索非遗项目的发展策略。非遗项目如何更好地发展引起了理论界和学界的重视。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要素说”视角下的管理、服务和资源三要素来分析全国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发现非遗项目主要有文化保护和商业合作两种管理路径。非遗项目通过非遗助疫、非遗扶智、非遗扶贫和非遗助残等服务形式发挥其社会影响力,但面临着资源方面的困境。面对新发展阶段下非遗传承的转型,本研究从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行业及图书馆技术探讨非遗项目的管理、服务和资源的发展策略,希冀图书馆学理论和应用实践为我国各类型非遗项目的高质量传承提供指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常超  
生产科技化、信息数据化、文化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伴随移动网络科技的持续发展,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物质生活条件在持续改变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之时,同样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是全球化发展越需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以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为核心内容,探讨社区教育在中华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优势及现实意义,为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江娟丽  董思言  郭磊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庆剪纸在产业化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由于长期缺乏规范,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程度较低。事实上,重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和良好的现实基础,应该采取以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民间积极参与、并联盟学校教育、社区多方参与;以校企合作为主、多方辅助合作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拓宽剪纸的目标市场、开发多样化产品;多渠道的网络传播、网络统一服务平台宣传与销售等模式以促进重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钦曾  罗丹  
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研究、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建设诸方面。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国内本科、研究生阶段学校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提出可行性的解决策略。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佳钰   苏明明   窦浩涵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从业者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众多非遗中,传统手工艺依赖于从业者对于特定材料的手工制作而独具特色,在体现自然造物规律的同时也是考察人、自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重要范本。为了解手工艺非遗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依托文化生态学理论框架,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为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和图片分析等多种方式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共同影响着非遗的传承;(2)从自然角度看,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然资源耗竭以及地理异质性是造成非遗传承困难的主要因素;(3)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市场需求变化、代际价值观差异、经济因素和技术冲击阻碍着非遗传承;(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交织构筑了系统的完整性和平衡性,文化系统失衡制约着手工艺非遗传承。鉴于此,本文从资源管理、非遗价值解说和从业者生计保障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手工艺非遗传承困境的建议,为调和非遗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和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明杰  
鉴于传统的古籍版本文化保护多关注古籍实体性的一面,而忽视其非物质性的另一面,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对古籍版本文化保护进行了重新审视,在论证古籍版本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从"传承"和"记忆"两大途径提出了古籍版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