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76)
2023(4259)
2022(3627)
2021(3423)
2020(2736)
2019(6214)
2018(5956)
2017(12046)
2016(6581)
2015(7167)
2014(7145)
2013(7041)
2012(6782)
2011(6196)
2010(6588)
2009(6102)
2008(5991)
2007(5588)
2006(5193)
2005(4869)
作者
(18222)
(15285)
(15160)
(14658)
(9970)
(7240)
(6910)
(5904)
(5833)
(5773)
(5156)
(5115)
(4980)
(4931)
(4915)
(4714)
(4505)
(4440)
(4421)
(4397)
(3913)
(3695)
(3695)
(3540)
(3505)
(3433)
(3429)
(3406)
(3111)
(3030)
学科
(25935)
经济(25900)
管理(20752)
(19895)
(15379)
企业(15379)
(9853)
中国(8479)
方法(8233)
(8232)
(7806)
数学(7145)
数学方法(6988)
地方(6650)
农业(6294)
(6288)
(6083)
贸易(6078)
业经(6008)
(5822)
及其(5683)
政策(5521)
(5226)
(5112)
银行(5107)
税收(5072)
(5040)
(4951)
方针(4866)
(4787)
机构
学院(92355)
大学(91081)
(42327)
经济(41400)
管理(36114)
研究(34235)
理学(30232)
理学院(29926)
管理学(29518)
管理学院(29316)
中国(26714)
(21967)
(19068)
科学(18171)
(16964)
(16036)
财经(15976)
中心(15772)
研究所(14899)
(14761)
(14453)
(12606)
经济学(12542)
(12350)
北京(12310)
师范(12275)
(12087)
财经大学(11557)
业大(11486)
(11271)
基金
项目(56306)
科学(45187)
研究(44717)
基金(40978)
(35034)
国家(34697)
科学基金(29745)
社会(28421)
社会科(26941)
社会科学(26937)
(21686)
教育(20425)
基金项目(20304)
编号(18529)
(18414)
自然(18079)
自然科(17664)
自然科学(17660)
资助(17418)
自然科学基金(17339)
成果(16397)
课题(13424)
(13137)
(13066)
重点(12685)
(12322)
(12038)
(11757)
国家社会(11618)
(11512)
期刊
(51591)
经济(51591)
研究(32774)
中国(21352)
(16161)
管理(14739)
(14075)
(13215)
金融(13215)
教育(12358)
科学(11148)
学报(10717)
农业(9277)
大学(8721)
业经(8444)
经济研究(8154)
学学(8057)
财经(8024)
技术(7922)
(6945)
问题(6475)
(6358)
国际(5659)
世界(4850)
现代(4623)
(4580)
论坛(4580)
(4481)
技术经济(4458)
经济管理(4398)
共检索到154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卢飞  刘明辉  孙元元  
本文结合理论推演和PSM-DID方法对"两个比照"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估测。理论分析部分将政策干预纳入CES生产函数,推演得出以要素供给和提质增效为基本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结合中部崛起的发展规划提出研究假设。实证结果表明,"比照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效应的发挥具有时滞性,但其仍使处理组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提升,且"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目标基本达成,然而该政策没有对处理组城市经济转型和提质增效产生明显作用。"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的评估结果也支持了该政策各项战略着力点的基本落地,但其未能给县域经济规模或发展水平带来"净效应"。此外,"两个比照"政策导致农业区经济规模以及市域职工工资和县域农民收入的相对下滑,对地区软实力的提升也十分有限,还可能诱发县域的"粘绳纸效应"及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需要在打造"一中心、四区"战略新定位的过程中给予关注。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安泽  
转移支付是一种主要的区域补偿性财政手段,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有较强的直接作用。因此,转移支付政策常常被用于促进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而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安排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作用却并不理想。本文立足中部地区,在对我国现行转移支付规模、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转移支付政策建议。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胡孝伦  
本文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经济、税源现状及特点,归纳分析了中部地区目前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应该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窦庆菊  
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东部开放、西部开发,还是东北振兴,能得以推进和成功,国家在税收政策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眼下,中部崛起同样需要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促进中部崛起的税收政策,应适应中部经济的特点,应在用好现有政策的前提下,配合农业减负,制定以鼓励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冉  
中部崛起面临着与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都不相同的发展环境、主要矛盾和战略任务,绝不是把在东部、西部和东北已实施过或正在实施的区域政策简单向中部地区加以延伸和推广就可以实现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的。必须本着"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功能定位,站在"弥补市场缺陷"角度,对中国的区域政策及政策工具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提高促进中部崛起政策实施效果。对如何从政策制定的源头增强政策设计、政策选择与中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发展阶段的有效结合,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自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发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部六省把握机遇、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生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魏后凯  
本文在对“中部塌陷”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促进中部崛起的科学基础、战略目标和定位以及国家援助政策。作者认为,近年来中部地区出现的塌陷现象并非是全国最严重的,其“增长塌陷”不如东北地区,而“水平塌陷”不如西部地区。促进中部崛起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当前应针对中部地区的典型问题区域,实施有差别的国家援助政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安泽  
作为曾经在区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税收政策,一直未能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时间里,国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东部沿海、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各自的特殊性,先后制定了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不同区域的优惠政策侧重点不一样,优惠的力度也很有限。中部地区税收政策存在局限性,增值税政策的针对性仍不够强,资源税未能发挥中部地区优势,企业所得税削弱了中部地区的竞争力,优惠政策没有体现中部地区经济特色,不正常的税收竞争降低了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吸引力等。促进中部崛起应构建支持中部优势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加快合并内外税制的步伐,加强税收区域合作,促进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雪莲  王佳琪  张迁  踪家峰  
环境管制对于产业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文章采用准自然实验法,考察1998年实施的"两控区"(指酸雨控制区或者SO2污染控制区)环境管制政策对我国149个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两控区"政策显著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服务性行业转换,外资投资及人力资源水平也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从区域空间分异看,"两控区"政策对东部、中部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有正向推动作用,东部地区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而西部和东北的"两控区"政策对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却呈显著负向影响。再以2010年作为时间节点,考察更为严格环境管制条件下的政策效果,发现只有东部城市的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转向服务性行业,验证东部"污染光环"假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魏后凯  
一、要正确对待当前我国的地区差距 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西差距的扩大。自6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东西差距就一直在不断扩大。1965年,我国沿海与内地间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对差距为22.5%,到1980年已提高到37.6%,1988年又提高到40.5%。在三年治理整顿期间,虽然沿海与内地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对差距略有缩小,但之后又呈现出急剧扩大的趋势。1990—1994年,沿海与内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由40.6%迅速提高到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马蔡琛  
促进中部崛起的税收政策,面临着区域经济板块高速轮动制约后发地区税收调控空间,总部经济以及企业集团汇总纳税导致欠发达地区税源流出等诸多挑战。为此,要突出税收政策的中长期导向,在中部地区推行税制改革试点,鼓励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制定税收激励措施,探索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管理模式,实行国内税收饶让原则,以确保政策落实。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峻  刘小勇  王昕芊  
区域创新政策试点是我国区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方式,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是激发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的典型空间例证。本文基于2003—2018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构建了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对城市创新合作影响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显著促进了城市的创新合作水平。(2)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政策的创新合作水平提升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城市等级异质性和创新能力异质性,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政策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创新合作水平均有提升效应,东部地区受到的提升效果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更加明显;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政策提升了高等级城市和其他地级市的创新合作水平,但影响效应在不同样本中有所差异;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政策促进了实施创新型城市政策城市的创新合作水平,但对于未实施政策城市而言促进效应则不显著。(3)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政策可以通过强化政府引领、增强经济活跃程度、提升人才集聚效应和吸收知识扩散效应四个作用机制提升试点城市的创新合作水平。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钱玉祥  
执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促进金融两个转变□钱玉祥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在制定“九五”计划时,突出强调,要继续执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我们在实践中又如何正确理解和执行好,事关重大。本文着重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一、什么是适度从紧货币政策首先,要明确货币政策的概念...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恩  王有强  
从地方政府异质性的角度出发,探究区位导向性政策——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1998—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熵平衡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方法对开发区政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开发区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区内企业创新;(2)地方政府效率越高、所在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也越显著;(3)开发区政策对民营企业和中低技术行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余升国   杨鹏辉  
文章厘清了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历次调整的内容差异,再基于2010—2020年海南省18个城市的月度数据,实证检验了离岛免税政策对城市接待旅游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岛免税政策的前四次及第七次调整对城市接待旅游人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试点初期、第五次及第六次调整,离岛免税政策对城市接待旅游人数具有不显著或负向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比起免税品种,免税金额的开放更能促进城市接待旅游人数增长。此外,离岛免税政策对国际旅客的影响要强于国内旅客,先行城市接待旅游人数受离岛免税政策激励的作用会大于其他城市。长期来看,离岛免税店的设立对城市接待旅游人数具有负向影响。上述结论为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未来调整方向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