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0)
- 2023(10398)
- 2022(8425)
- 2021(7973)
- 2020(6241)
- 2019(13772)
- 2018(14023)
- 2017(23576)
- 2016(14153)
- 2015(15832)
- 2014(15692)
- 2013(13944)
- 2012(12464)
- 2011(11396)
- 2010(11678)
- 2009(10560)
- 2008(9886)
- 2007(8986)
- 2006(7821)
- 2005(7170)
- 学科
- 济(37921)
- 经济(37870)
- 管理(31966)
- 业(24003)
- 教育(22057)
- 中国(19269)
- 企(19235)
- 企业(19235)
- 农(13322)
- 理论(12178)
- 学(12043)
- 地方(11130)
- 方法(11122)
- 教学(10245)
- 财(10164)
- 业经(9992)
- 制(9877)
- 数学(9002)
- 数学方法(8774)
- 农业(8495)
- 发(8201)
- 体(7996)
- 贸(7275)
- 贸易(7270)
- 银(7090)
- 银行(7073)
- 易(6909)
- 融(6881)
- 行(6875)
- 金融(6873)
- 机构
- 大学(174988)
- 学院(171263)
- 研究(63938)
- 管理(54427)
- 济(54283)
- 经济(52563)
- 理学(45753)
- 理学院(45099)
- 管理学(43813)
- 管理学院(43472)
- 中国(41675)
- 京(39018)
- 科学(38930)
- 范(35757)
- 师范(35462)
- 教育(34467)
- 所(31609)
- 江(29442)
- 研究所(28681)
- 师范大学(28486)
- 中心(27787)
- 财(27680)
- 农(27501)
- 技术(25331)
- 北京(25006)
- 业大(24347)
- 院(24038)
- 州(23249)
- 职业(22133)
- 农业(21428)
- 基金
- 项目(112759)
- 研究(92628)
- 科学(88712)
- 基金(74389)
- 家(64075)
- 国家(63358)
- 社会(54066)
- 科学基金(53088)
- 教育(50934)
- 社会科(50692)
- 社会科学(50682)
- 省(47944)
- 编号(41969)
- 划(41737)
- 成果(38061)
- 基金项目(37619)
- 课题(33593)
- 自然(31341)
- 自然科(30593)
- 自然科学(30583)
- 自然科学基金(29964)
- 年(29100)
- 资助(28892)
- 重点(27213)
- 发(26286)
- 项目编号(25533)
- 部(24811)
- 规划(24792)
- 创(24035)
- 性(23793)
共检索到2814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熙 姜宁宁
在激荡交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背景下,高校应当且亟须与时俱进地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向、同步、同频教育。本文从价值、内容、实践层面剖析共同体教育的逻辑理路。在价值逻辑层面,聚焦两个大局的时代意义、思想渊源和教育诉求,探析高校协同推进共同体教育的研究起点和立场;在内容逻辑层面,高校要重点协同加强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教育、发展观安全观教育、新型的民族与国际关系教育、科学治理观教育以及现代政党认同教育六大重点;在实践逻辑层面,高校必须从教育理念再造、育人机制模式创新、资源整合协调、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合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取得切实成效。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魏艾 姜萍
进入新时代后,农林人才培养面临机遇和挑战。从农业伦理教育的发展进程看,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等趋势对于农林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伦理教育方兴未艾;在新文科建设的现实背景下,涉农高校开展学科交叉融合体现了新文科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农业伦理通识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须开设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契合农业院校专业特点的新文科通识课程,以满足社会对文理贯通、知农爱农为农卓越农林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新文科 农业伦理学 三重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冬阳
城市与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深刻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逻辑向度,需要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理论逻辑、城乡经济发展变革的历史逻辑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逻辑。要从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统一城乡要素市场、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均衡城乡资源配置等方面协同发力,在互促互融的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中,努力实现城乡经济互促共进、协同发展,进而推动更高水平的城乡共同富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韦铨 田钒平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是新时代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之一,有利于将景区塑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教育阵地和宣介窗口。景区创建的开展不仅在理论上为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思路,也是增进共同性开展实践工作中的新方法,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升级的新成效。云南的具体实践表明,景区创建能够在一定范畴中重释景观文化意象、重塑景区体验空间、激发景区聚集效应,促推景区成为各民族感受祖国山河之美、文化之魅的平台,通过以旅为媒、以文化人,深化各族人民情系山河的情感和“五个认同”的认知,有力推动各族人民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晓慧 应思成
在“两个大局”的时代大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国家安全日益成为各国关切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出发,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安全发展两件大事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国家安全理论——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一种国家安全文明新形态,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严格的理论遵循、实践遵循与价值遵循,这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科学指南与行动纲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基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保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驰亮 方绪军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阵地。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表征为聚焦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积累,观照学生价值理性的生成。然而,“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面临“教学主体”让渡“智能主体”,“技术颠覆”冲击“教学秩序”,“教学内容”脱节“智能社会”,“教学评价”偏离“育人本位”等现实挑战。基于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充分汲取人工智能的发展动能,厘清教师素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实践逻辑,促进教师队伍的“适应性转型”,推动教学模式的“现代化转向”,加快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优化”,注重教学评价的“系统性分析”,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逻辑向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增田 彭寿清
教师教育共同体是在当前教育变革形式下出现的一种教师教育创新形式。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目标或愿景,他们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真诚合作,探索、改进和解决着教师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教师教育共同体实质上是包含了三种意蕴的结合体:从成员之间思想信念的统一程度看,教师教育共同体首先是一种精神共同体;从利益共享和文化融合的视角看,教师教育共同体又是一种合作共同体;从问题解决的指向和过程看,教师教育共同体更是一种实践共同体。
关键词:
教师教育 共同体 中小学教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倪洪章
高校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机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建设教学学术共同体,逐渐成为高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的学院治理背景下,高校建设教学学术共同体还面临着未能突破权力分配定势,教师职能分配与学术治理内部结构不佳,缺乏评估工作;教学学术地位不明,教师对教学学术缺乏重视;学生参与氛围不佳,参与能力不强等困境。为了加快推进教学学术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各高校还需打破权力分配定势,调整教师职能,理顺学术治理内部结构,开展评估工作;确认教学学术地位,通过资源供给和晋升标准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学术;构建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建设,加强学生参与建设的能力。
关键词:
院系治理 高校 教学学术共同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管占龙 费艳颖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核心是建立以认同为内核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除依靠系统的知识传授外,更需注重主体的体验生成、情感触发和行动支持。主体间性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注重师生互动、重视主体间交往及彰显共生指向的独特行动逻辑。依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生成—情感培育—行为塑造的逻辑进路,学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要强化理解与共悟为中心的知识生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教育中要着力提升主体间交往的“量”与“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教育中努力实现他者、社会、国家的一体化连接,以此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由知到行、情理交融的一体化实践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杨安然 王晓慧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多元主体在各自组织场域中依据共同的价值志趣构建出的课程集合体。依据课程层次理论,该课程集合体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呈现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五种形态,并彰显出学科发展逻辑、国家构建逻辑、社会重构逻辑、教育教学逻辑、心理发展逻辑的五维课程建设逻辑。这五种逻辑在理论层面表现出彼此关联、层次递进的特征,但在实践领域也衍生出学科发展和国家构建“去生活化”、社会重构和教育教学“脱域化”、心理发展与行为形塑“知行分离”等内在风险,影响并制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效果。为此,需要重新审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过程,关照不同层级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从把握课程属性、关照课程形态、增强课程联系三方面寻求化解风险之道。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淑慧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宗旨,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及持续推进,既是院校特点、育人目标与时代发展等校情、时情、势情内生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育人本质、新时代有效教学理论等认识论、课程论及方法论驱动的必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机制体系,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能力,构建匠心独具的思政元素教学融入体系。
关键词:
新时代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三重逻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关辉
本文从组织、动力、成果三重维度分析大学跨学科演进的历程,探讨跨学科的协同创新逻辑,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大学跨学科活动的校内外认同,推动跨学科发展,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培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钱志发 杨亮
行业特色高校是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在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与行业建设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些高校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占有特殊地位,对于打造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智力与技术支撑平台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就如何进一步增强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建设,加强其与企业的联系,加大行业特色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行业特色高校 内涵建设策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红英
"互联网+"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成为主要趋势。互联网与高校教育改革的融合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校教师跨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帮助教师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师的横向知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高校教师跨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应积极打造互联网学习平台,利用网络载体密切跨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形成相互促进的交流与学习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