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428)
- 2023(20455)
- 2022(17418)
- 2021(16006)
- 2020(13574)
- 2019(30526)
- 2018(29968)
- 2017(57645)
- 2016(31283)
- 2015(34615)
- 2014(33866)
- 2013(33464)
- 2012(30218)
- 2011(27024)
- 2010(27056)
- 2009(25768)
- 2008(24910)
- 2007(22059)
- 2006(19575)
- 2005(17507)
- 学科
- 济(121237)
- 经济(121060)
- 业(107106)
- 管理(101468)
- 企(94281)
- 企业(94281)
- 方法(53052)
- 数学(42910)
- 数学方法(42421)
- 财(39434)
- 农(37960)
- 业经(36033)
- 中国(35085)
- 制(30239)
- 融(29344)
- 金融(29340)
- 银(28515)
- 银行(28444)
- 务(27305)
- 行(27302)
- 财务(27231)
- 财务管理(27192)
- 农业(26294)
- 企业财务(25834)
- 地方(24262)
- 学(23602)
- 理论(22878)
- 贸(22785)
- 贸易(22767)
- 技术(22164)
- 机构
- 学院(438645)
- 大学(435511)
- 济(174876)
- 管理(172153)
- 经济(171159)
- 理学(148406)
- 理学院(146814)
- 管理学(144302)
- 研究(143726)
- 管理学院(143511)
- 中国(114243)
- 京(91938)
- 科学(89075)
- 财(84968)
- 农(78676)
- 所(72364)
- 业大(68056)
- 财经(67244)
- 中心(66466)
- 研究所(65592)
- 江(65510)
- 农业(61950)
- 经(61080)
- 北京(57367)
- 范(53842)
- 师范(53208)
- 经济学(52726)
- 州(52704)
- 院(52028)
- 财经大学(49885)
- 基金
- 项目(296144)
- 科学(232255)
- 基金(214701)
- 研究(214502)
- 家(188194)
- 国家(186553)
- 科学基金(160208)
- 社会(135931)
- 社会科(128827)
- 社会科学(128795)
- 省(116970)
- 基金项目(113708)
- 自然(104713)
- 自然科(102277)
- 自然科学(102248)
- 自然科学基金(100422)
- 教育(97649)
- 划(97540)
- 资助(87664)
- 编号(86660)
- 成果(69558)
- 重点(66304)
- 部(64379)
- 创(63625)
- 发(63034)
- 课题(59588)
- 创新(58957)
- 科研(56684)
- 国家社会(55910)
- 制(55884)
- 期刊
- 济(195270)
- 经济(195270)
- 研究(127777)
- 中国(84769)
- 农(73145)
- 学报(72061)
- 财(68236)
- 管理(66418)
- 科学(64561)
- 大学(54503)
- 学学(51953)
- 融(49605)
- 金融(49605)
- 农业(49328)
- 教育(43462)
- 技术(36625)
- 业经(34230)
- 财经(33369)
- 经济研究(30564)
- 经(28600)
- 业(27234)
- 问题(25130)
- 版(21565)
- 技术经济(21472)
- 科技(21276)
- 现代(20561)
- 理论(20265)
- 商业(19999)
- 财会(19531)
- 贸(18991)
共检索到649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高洪玮
以中国282个地级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两业融合”视角下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高铁开通显著促进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包括生产效率、价值链位置和环境效益。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渠道,高铁开通不仅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改善本地制造业的环境效益,还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提升本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价值链位置。第三,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和城市异质性,对中部、西部地区和较大规模城市的影响更为突出,从而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昀 付琳 唐卓伟 孙晓华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视角探究高铁建设对制造企业服务融合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建设对制造企业服务融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高铁促进了制造企业嵌入式服务水平提升,显著减少混入式服务融合;高铁建设通过国内市场可达性与市场竞争的增加促进制造企业服务融合;国际市场可达性和市场竞争的增加不利于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捷 陈田
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利用WIOD数据库中我国1995-2011年的投入产出表,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的角度分别计算出我国服务业整体以及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然后以14个分行业制造业为截面构造面板数据,从服务业整体与分行业两个方面,探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反向融合对于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和反向融合均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制造业 服务业 产业绩效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志东 李钦 荆中博 何晓奇
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背景下,如何实现劳动力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成为突出的现实问题。本文聚焦高速铁路开通对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影响,首先构建一个考虑高铁运输成本和区域要素成本在内的多区域空间经济模型,并将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采用2005—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运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探究高铁开通与区域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降低沿线地级市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水平,提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水平,但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无显著影响。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要素成本渠道仅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产生抑制作用,资本深化渠道主要提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水平。异质性研究显示,金融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主要影响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而地区创新水平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促进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具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
高铁 就业结构 要素成本 资本深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颖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依据2005—2018年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和先进制造业各行业的数据,考量两业融合对中国先进制造业GVC攀升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结果显示:两业融合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资本深化、产业集聚对中国先进制造业GVC位置和地位的影响存在差异。两业融合对中国先进制造业GVC位置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其地位的影响呈现“倒U”形特征。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两业融合对中国先进制造业GVC位置的正向影响仅在中高分位点显著,对其地位的“倒U”形影响在各分位点均显著,并且在高分位点的影响更大。鉴于此,应加快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合理利用FDI的溢出效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维持适宜的资本深化态势以及有序推进产业集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雪松 孙博文
研究以京广高铁沿线城市为观察样本,构建了高铁开通背景下的内生运输成本与工资的制造业集聚决定模型,利用2000-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探讨了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效应将逐渐经历集聚加速阶段(阶段Ⅰ)、集聚弱化阶段(阶段Ⅱ)以及扩散阶段(阶段III)等三个阶段。高铁开通普遍提高了站点城市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处于集聚弱化阶段(阶段Ⅱ),对非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处于集聚加速阶段(第Ⅰ阶段)。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雪松 孙博文
研究以京广高铁沿线城市为观察样本,构建了高铁开通背景下的内生运输成本与工资的制造业集聚决定模型,利用2000-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探讨了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效应将逐渐经历集聚加速阶段(阶段Ⅰ)、集聚弱化阶段(阶段Ⅱ)以及扩散阶段(阶段III)等三个阶段。高铁开通普遍提高了站点城市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处于集聚弱化阶段(阶段Ⅱ),对非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处于集聚加速阶段(第Ⅰ阶段)。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唐德淼
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由分工走向互补和创新融合,形成以供需循环、创新循环和协同发展为特征的内在联动关系,本质上可以促进我国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要构建功能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链的高端部分;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培育新兴服务业的成长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力,进一步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产业转型 制造业 服务业 融合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红波
如何实现发展中国家传统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理论界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智能化、网络化促使价值创造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重组、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将突破传统行业界限,产生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此提出工业设计、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三业"融合创新的概念,进一步从创新理论演化角度出发,阐述"三业"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及发展路径。利用三者互动演化规律,构筑协同新兴制造平台,促进设计、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三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转型升级,找到传统制造业向新兴制造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进而为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实现赶超及高端突破提供指导。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蔡旺春 李光明
前人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来探讨产业升级,却忽视产业升级应该是多种路径的综合运用。文章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在坚持技术创新传统路径的基础上,还可以开辟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新路径。通过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延伸融合、交叉融合以及关联融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的作用,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升级。
关键词:
产业融合 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 制造业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丽娟
近年来,重复度高、创新动力不足、企业间协作能力差、缺乏配套产业链增值服务成为制造业城市产业集群的通病。佛山市是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制造业城市,该市通过打造都市型制造业产业集群实现了转型升级。通过剖析都市型产业集群的内涵及产城融合效应,重点研究佛山市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以此给正在转型中的制造业城市提供一些思路。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明斗 代洋洋
文章基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视角,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讨了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两业”融合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显示,“两业”融合发展对本地经济韧性具有正向影响,对邻地经济韧性也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时空异质性,时间维度上,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两业”融合发展仅对本地经济韧性产生了正向影响,在恢复期对本地和邻地均产生正向影响;空间维度上,“两业”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了东部、中部地区本地和邻地经济韧性,在西部地区对本地经济韧性具有正向影响、对邻地经济韧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东北地区的本地经济韧性为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两业”融合发展通过人口流动和区域创新显著促进了本地及邻地经济韧性的提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路红艳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密切,对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的特点,分别从创新角度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作为知识创新的创造者、传播者,引领制造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作为价值链中利润高端环节,改善价值链结构,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从OEM向OBM转化的途径;从产业融合角度探讨了生产性服务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之间功能的互补和融合,优化制造业结构的作用。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 创新 价值链 融合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文涛
基于200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EG指数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在县级层面的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结果显示:从30个省份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走势来看,2009年左右中国制造业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呈现逐年下降特征,空间扩散态势明显,但具有省际异质性特征;在测度中国各省份制造业分行业集聚程度基础上,通过手工收集各省份高铁日出行频次数据,运用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服务供给对省域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高铁服务供给的增加对制造业空间集聚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促进了制造业的空间分散;进一步通过分行业考察发现,高铁服务供给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空间集聚的负向影响,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行业。通过分时段回归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对实证结论进行稳健性测试,发现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玉林 裴承晨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产业融合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驱动作用,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技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直接驱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度低且存在波动下降趋势,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激励技术创新,又要促进产业融合,更要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 技术创新 产业融合 产业转型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