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71)
- 2023(15674)
- 2022(12980)
- 2021(11774)
- 2020(9997)
- 2019(22498)
- 2018(21912)
- 2017(42542)
- 2016(22925)
- 2015(25309)
- 2014(24756)
- 2013(24748)
- 2012(22477)
- 2011(20063)
- 2010(20424)
- 2009(19852)
- 2008(19396)
- 2007(17561)
- 2006(15543)
- 2005(14335)
- 学科
- 济(101703)
- 经济(101550)
- 业(99623)
- 企(90496)
- 企业(90496)
- 管理(86743)
- 方法(47664)
- 数学(39021)
- 数学方法(38763)
- 财(38473)
- 业经(32704)
- 农(31172)
- 融(29004)
- 金融(29002)
- 中国(28332)
- 务(28266)
- 财务(28237)
- 财务管理(28197)
- 制(27984)
- 银(26983)
- 企业财务(26950)
- 银行(26946)
- 行(25910)
- 农业(22552)
- 体(19778)
- 技术(19142)
- 贸(18153)
- 贸易(18139)
- 地方(18039)
- 易(17600)
- 机构
- 学院(332094)
- 大学(328060)
- 济(145703)
- 经济(143099)
- 管理(133966)
- 理学(115492)
- 理学院(114452)
- 管理学(112992)
- 管理学院(112384)
- 研究(103285)
- 中国(89201)
- 财(73928)
- 京(66685)
- 科学(58479)
- 农(58350)
- 财经(58211)
- 经(52978)
- 所(51150)
- 江(50203)
- 中心(49456)
- 业大(48309)
- 农业(45857)
- 经济学(45720)
- 研究所(45485)
- 财经大学(43349)
- 经济学院(41632)
- 北京(41282)
- 州(39638)
- 商学(39422)
- 商学院(39097)
- 基金
- 项目(215247)
- 科学(171667)
- 基金(160891)
- 研究(155306)
- 家(139447)
- 国家(138217)
- 科学基金(120940)
- 社会(103796)
- 社会科(98748)
- 社会科学(98722)
- 基金项目(85117)
- 省(83891)
- 自然(77870)
- 自然科(76145)
- 自然科学(76124)
- 自然科学基金(74912)
- 教育(70503)
- 划(69274)
- 资助(65864)
- 编号(59643)
- 部(48826)
- 创(48299)
- 重点(48004)
- 成果(47379)
- 业(45743)
- 发(45285)
- 制(44955)
- 创新(44419)
- 国家社会(43936)
- 教育部(42681)
- 期刊
- 济(160141)
- 经济(160141)
- 研究(96928)
- 中国(63132)
- 财(62920)
- 管理(54657)
- 农(54338)
- 学报(48817)
- 融(47545)
- 金融(47545)
- 科学(45817)
- 大学(38366)
- 学学(37114)
- 农业(35764)
- 财经(30656)
- 技术(27619)
- 业经(27224)
- 经(26189)
- 经济研究(25441)
- 教育(22627)
- 业(21401)
- 问题(21007)
- 技术经济(18237)
- 财会(18035)
- 贸(17230)
- 商业(16153)
- 世界(16060)
- 现代(16034)
- 会计(15734)
- 国际(15559)
共检索到500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韩民春 刘曈
基于全国投入产出数据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匹配得到的制造业企业样本,研究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两业”融合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加成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两业”融合通过促进企业投入要素升级、核心技术升级和产品功能升级三种渠道提升企业加成率;异质性检验表明,“两业”融合明显提升了位于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制造业企业的加成率;拓展分析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强化了“两业”融合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的促进作用,“两业”融合还显著降低了企业加成率的离散度,优化了资源配置。研究结论为深入理解“两业”融合如何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助推制造业“质效升级”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旭
本文使用2004~2013年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随机前沿模型分析公司治理、融资情况对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因素中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管薪酬与企业技术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不能确定国有控股企业技术效率比非国有控股企业技术效率低;融资因素中杠杆比率与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负相关,同时流动比率越高,企业技术效率也越高;外部融资与企业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内部融资则与企业技术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公司治理 融资 企业技术效率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新争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克服“生产率悖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基于2010—2021年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水平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初期存在“生产率悖论”。机制检验表明,创新策略选择和要素配置效率是导致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U型关系的内生性根源,转型初期,数字化会降低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导致“生产率悖论”。拓展分析表明,较高的专业化和内部控制质量可以帮助企业及早摆脱“生产率悖论”区间,而当资本密集度过高或过低时,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递减性更加显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创新策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强化专业化分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克服数字化转型中的“生产率悖论”至关重要。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率悖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余韬
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R&D投资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制造业企业中股权性质和董事结构与企业R&D投资是有关的,这对于企业通过改善治理结构来提高R&D投资和创新水平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
公司治理 R&D投资 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韩民春 刘曈 袁瀚坤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构建了包含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在内的企业生产决策模型,使用2014—2022年上市公司数据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结论表明: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企业加成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服务贸易开放通过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提高企业生产率提升制造业企业加成率;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不同特征企业的加成率具有非对称影响,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主要提升了非国有、东部及中部地区、成长期及成熟期制造业企业的加成率;调节效应检验表明,企业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强化了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的促进作用。本文的政策意蕴是中国应积极推动数字服务贸易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以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在奋力实现制造业总量跨越的同时,力求“质效提升”。
关键词:
数字服务贸易开放 企业加成率 数字化转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卫星 倪骁然 赵盼 杨亭亭
基于2003—2015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和手工收集的企业集团信息,本文系统检验了企业集团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企业集团与专利产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这一关系对发明专利更为显著。基于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各地区推出"企业集团促进政策"改革构建工具变量进行检验,上述发现仍然显著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从供给侧看,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缓解了创新的"融资约束"难题,通过内部知识市场缓解了创新的"信息匮乏"难题;从需求侧看,由于专利产出可以在各成员间灵活地配置和使用,因此,企业集团创新产出的市场回报率更高。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组织形式与创新产出的相关文献,也对推进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邱立成 刘灿雷 杨德彬
已有研究大多基于企业生产率的角度对企业对外投资的市场"自选择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忽视了企业的产品定价优势在对外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基于企业成本加成率的视角,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定价能力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指标中,综合考察了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市场"自选择效应",并进一步考察了其背后的生产率优势和产品定价优势。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对外投资企业而言,对外投资企业具有更高的成本加成率,且企业的成本加成率越高相应的对外投资规模也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除生产率优势外,产品定价优势同样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对外投资 成本加成率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谢卫红 刘瑾 张茜 郭海珍
数字化创新重塑了价值创造逻辑,为企业效率提升注入新动力。基于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在借助Python爬虫技术和文本分析方法测度企业数字化创新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化创新对制造业企业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化创新有效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效率的提升,价值共创是数字化创新提升企业效率的重要路径;基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价值共创在数字化创新与制造业企业效率之间的中介作用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研究结论有助于评估企业数字化创新的经济效应,为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雷新途
专用性资产可以增进企业绩效,同时也决定了企业融资契约的安排,这是资产专用性的两类经济后果。通过考察企业资产是否具有专用性经济后果可以判断企业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进而可揭示企业内部财务冲突状况。本文以2005~2006年在沪深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长期资产不具有资产专用性应有的两类经济后果,表明我国企业资产的专用性程度不高。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我国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财务冲突的现实。
关键词:
资产专用性 财务绩效 融资契约 财务冲突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陆少秀 冯树清 廖以
本文以2012-2014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会计指标ROE来衡量企业绩效,研究发现:政府补助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所有权性质会影响政府补助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绩效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所有权性质 政府补助 企业绩效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孔庆恺 杨蕙馨 付凡
绿色创新是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为考察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首先从绿色创新意愿、绿色创新能力两视角切入,理论分析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其次,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我国2011—2020年各地区两业融合水平,并将其与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匹配,实证检验两者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我国两业融合水平整体偏低,增速平缓,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第二,两业融合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绿色创新,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后依旧成立。第三,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多种异质性。在绿色创新异质性方面,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在企业异质性方面,两业融合对非重污染行业企业、非国有企业、南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第四,提高技术整合能力、缓解融资约束是两业融合促进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两条主要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两业融合类型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先进制造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最佳,但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融合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为持续提升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春海
本文选取2008—2016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资料,对产融结合、金融发展环境与企业成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产融结合能缓解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促进企业成长能力的提升;制造业企业持股非上市金融机构对其成长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持股上市金融机构不存在这种效应;产融结合对企业成长能力的促进作用在金融欠发达地区更加明显。
关键词:
产融结合 金融发展 企业成长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高美连 石泓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2年数据为样本,对其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规模、社会监督压力、行业压力、所在地区经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与股权集中度不相关。
关键词:
制造业上市公司 碳信息披露 影响因素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寿喜 王沈
本文采集中国上市公司2008~2011年连续4年的年报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对上市公司会计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发生并购、资产重组以及业绩高增长公司以及经营亏损企业和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企业更容易出现会计内部控制缺陷,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重点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郝凤霞 杨鸣
基于近年来制造业金融化现实背景,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构建了企业金融化程度指标,研究金融化对制造业企业实物资本投资与研发投入的影响,并运用2015~2020年1097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金融化对企业实物资本投资与研发投入都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并在金融资产流动性、企业产权与金融化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微观角度为金融化如何影响实体经济提供了经验证据,为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建议,也为政府制定有关振兴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经济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