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35)
- 2023(18245)
- 2022(15423)
- 2021(14202)
- 2020(11978)
- 2019(27415)
- 2018(26953)
- 2017(52172)
- 2016(27786)
- 2015(31172)
- 2014(30388)
- 2013(30176)
- 2012(27221)
- 2011(24133)
- 2010(24064)
- 2009(22558)
- 2008(21266)
- 2007(18573)
- 2006(16159)
- 2005(14207)
- 学科
- 济(113921)
- 经济(113801)
- 业(100642)
- 管理(90932)
- 企(89318)
- 企业(89318)
- 方法(53971)
- 数学(44386)
- 数学方法(43757)
- 农(34575)
- 财(34482)
- 业经(33942)
- 中国(32152)
- 融(27740)
- 金融(27738)
- 银(26165)
- 银行(26127)
- 务(25184)
- 行(25143)
- 财务(25111)
- 财务管理(25072)
- 农业(24555)
- 制(24009)
- 企业财务(23806)
- 地方(22937)
- 理论(22004)
- 技术(21527)
- 学(19902)
- 和(19729)
- 贸(19518)
- 机构
- 学院(388083)
- 大学(384542)
- 管理(160125)
- 济(157450)
- 经济(154202)
- 理学(138836)
- 理学院(137468)
- 管理学(135100)
- 管理学院(134400)
- 研究(120941)
- 中国(97722)
- 京(80353)
- 科学(73485)
- 财(73082)
- 农(61968)
- 财经(59064)
- 所(58562)
- 中心(57486)
- 业大(56870)
- 江(56122)
- 经(53881)
- 研究所(53228)
- 北京(50017)
- 农业(48387)
- 范(47816)
- 师范(47354)
- 经济学(47273)
- 州(45859)
- 院(44513)
- 财经大学(44071)
- 基金
- 项目(267047)
- 科学(211868)
- 研究(196842)
- 基金(195183)
- 家(168562)
- 国家(167104)
- 科学基金(146300)
- 社会(125182)
- 社会科(118811)
- 社会科学(118779)
- 省(105082)
- 基金项目(103653)
- 自然(95181)
- 自然科(93066)
- 自然科学(93046)
- 自然科学基金(91368)
- 教育(90368)
- 划(86925)
- 编号(80197)
- 资助(80106)
- 成果(63060)
- 重点(59020)
- 部(58714)
- 创(57599)
- 发(56729)
- 课题(54207)
- 创新(53264)
- 国家社会(51636)
- 科研(51083)
- 教育部(50899)
- 期刊
- 济(169126)
- 经济(169126)
- 研究(111008)
- 中国(70309)
- 管理(62402)
- 财(58557)
- 农(56791)
- 学报(56144)
- 科学(53693)
- 大学(44092)
- 融(43128)
- 金融(43128)
- 学学(41803)
- 教育(39099)
- 农业(39095)
- 技术(36579)
- 业经(29920)
- 财经(28807)
- 经济研究(26169)
- 经(24718)
- 业(22177)
- 问题(21780)
- 技术经济(20522)
- 现代(18534)
- 理论(18397)
- 科技(18320)
- 财会(17775)
- 商业(17610)
- 统计(17312)
- 图书(17282)
共检索到5639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蕙馨 齐超 张金艳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企业能力观为理论基础,借助服务主导逻辑的演化,通过对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前因-过程-结果”的制造企业“能力建构与动态适配”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两业”融合在制造企业层面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不同阶段的主导技术催生了差异化的生产服务场景和企业服务主导逻辑,范式转换与敏捷响应、互联工厂与大规模按需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与生态赋能是不同阶段的主要标志;(2)在微观层面,基于“两化”融合的“两业”融合,本质上是不同阶段制造企业能力建构以及与特定生产服务场景和主导逻辑动态适配的过程;(3)敏捷响应能力与个性化定制以及与“边缘-响应”服务主导逻辑的适配是第一阶段,属于“两化”融合。大规模定制能力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以及与“协同-响应”服务主导逻辑的适配是第二阶段,属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阶段。生态赋能能力与大规模流程化定制以及与“生态-竞合”服务主导逻辑的适配是第三阶段,属于“两业”融合。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两业”融合的实现以及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微观理论解释框架,拓展了企业能力观和主导逻辑的作用边界,丰富了“两业”融合相关研究,对我国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画斌 陈政融 许庆瑞
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三十多年的纵向案例研究,分析和归纳了经济转型背景下海尔集团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研究表明,领导机制渗透在海尔的各个方面,是海尔创新能力能够发展的基础;组织机制为人才培养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学习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极大地增强了海尔领导层的实力;协同机制贯穿在海尔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丰富了企业能力学习理论,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海尔集团 创新能力 机制 案例研究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吴画斌 许庆瑞 李杨
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前提。本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分析,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解析,分析和归纳了转型背景下海尔集团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结果表明,海尔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呈现出一种螺旋结构,经历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模仿创新、内部研发和外部合作与兼并(以内部研发为主)、技术整合与自主研发相结合(以外部整合引进为主)的过程,最终使得技术创新能力逐渐演变成海尔集团的核心能力。本研究打开了企业培育和提高核心能力及由战略引领到创新引领的黑箱,分析了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供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韦影 周梦祎
通过对全球大型家电企业海尔集团1992—2017年的纵向案例研究,考察智能制造转型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三个维度(感知能力、获取能力和重构能力)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在智能制造转型的三个不同阶段,海尔集团动态能力的不同维度分别发挥主导作用。在智能制造萌芽阶段,感知能力占主导地位;在数字化制造阶段和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形成阶段,重构能力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
动态能力 演化 智能制造 案例研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金灿灿 王竹泉 王海龙
本文以海尔集团财务共享中心为纵向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公开渠道和半结构性访谈的方法,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考察海尔集团20072014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和运行情况,研究财务共享模式是如何提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研究发现:在财务共享实施的各阶段,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财务共享模式不仅可以提升财务流程效率,还可以通过流程标准化和资源整合,加快资金流和信息流传输速度,理顺营运资金流通渠道,从而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关键词:
财务共享模式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渠道管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金灿灿 王竹泉 王海龙
本文以海尔集团财务共享中心为纵向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公开渠道和半结构性访谈的方法,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考察海尔集团2007~2014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和运行情况,研究财务共享模式是如何提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研究发现:在财务共享实施的各阶段,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财务共享模式不仅可以提升财务流程效率,还可以通过流程标准化和资源整合,加快资金流和信息流传输速度,理顺营运资金流通渠道,从而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关键词:
财务共享模式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渠道管理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刘凌冰 韩向东 杨飞
文章选取实施预算管理16年的中国本土企业神华集团为对象,研究了企业预算管理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意义建构模式。研究发现,神华集团实施预算管理先后经历了预算管理植入、预算管理与管理控制系统融合、预算管理向业务纵深层次扎根和预算管理成为企业战略支持工具等四个发展阶段,各阶段意义建构模式分别是:最小程度的意义建构、受限的意义建构、分散的意义建构和导向明确的意义建构。研究认为,意义建构活动使企业和个人能够阐释预算管理情境,建立对预算管理的集体认知,并以此为指导,调整预算实施行为,进而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和管理功能的发挥,据此提出了集团企业预算管理实施的意义建构演进模型,该理论模型揭示了集团企业预算管理...
关键词:
预算管理 意义建构 集团企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叶江峰 陈珊 靳瑞杰
数字创业突破了传统创业实体运营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改变了企业的创业模式以及人们的消费方式,因而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现有文献多从单一视角考察知识搜寻或动态能力对企业创业活动的影响,较少对数字创业过程进行动态解析,而关于二者交互效应对数字创业影响机理的研究则更是缺乏。本文以盒马鲜生为研究案例,基于知识搜寻和动态能力的双重视角,探索两类因素及其互促机制在数字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规律特征。研究发现,数字创业是一个包含“机会识别→体系构建→价值实现→模式改进”四个阶段的动态过程。其中,知识搜寻为数字创业提供资源保障,动态能力促进创业资源合理配置,二者在不同阶段的互动效应以及更迭转换推动了数字创业的不断演进。本文揭示了数字创业的过程及内在机理,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创业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数字创业 知识搜寻 动态能力 盒马鲜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许庆瑞 吴志岩 陈力田
首先,本研究针对现有研究存在企业自主创新概念界定与划分模糊的问题,基于"能力的本质是知识"的基础观点,从核心技术知识所处边界的角度出发,辨析了二次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关系。其次,针对目前学界缺乏严谨的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进路径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分析和归纳了转型背景下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路径特征。研究表明:海尔集团作为以技术引进为起点的企业,其自主创新能力演化是以二次创新能力为起点,向集成创新能力过渡,最终走向原始创新能力的动态累积过程。最后,本研究弥补了自主创新能力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不足的问题,提出吸收能力的构建是这种演化模式下的内在基础,...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徐娜娜 徐雨森
逆向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在后发企业的创新追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分析了不同阶段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具体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因不同发展阶段所拥有的资源能力以及由此建立的创新网络不同,其逆向创新实现路径呈现多元性;本土市场独特优势以及基于创新网络开展的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上的努力是影响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创新网络嵌入的协同是创新网络化背景下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升级的关键。本研究完善了后发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相关研究,为本土企业逆向创新实践提供了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学敏 王海军 温兴琦 孟翔飞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是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掣肘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手段。由此,探讨其演化路径与运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模块化为视角,从情境、结构、模式、机制4个层面对沈鼓集团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演化路径进行纵向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政策、市场、技术情境赋能下,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与平台模块化构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基础;模块化驱动下,产学研深度融合运行模式、资源整合机制、知识转移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逐渐演化形成;情景赋能与模块化驱动下,产学研合作创新策略经历松散耦合型产学研结合策略、优势加成型产学研协同创新策略到多维嵌入型产学研深度融合策略的演化路径。结论可丰富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为相关企业产学研合作策略选择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凤彬 郑腾豪 刘刚
组织变革作为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必要举措,不仅是外力干预的结果 ,更是系统内力驱动的产物。本文将组织变革情境、过程与内容相关联,基于组织变革内容间的同一性与对立性,探究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源和系统螺旋式变化的过程机制。基于海尔和IBM双案例跨时期的比较分析,抽象出组织变革过程中由情境、观念、模式、制度和人性五阶段要素构成的闭合螺旋式动态演化系统,并将变革进程规律归纳为生与克关系交织并组合而成的化与制循环效应。本研究促进了"五行说"哲学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并在悖论管理与系统动力学的融合中发展了内源性组织变革理论,同时为企业在转型变革中寻找当期突破性要素并区分变革质料与催化剂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欣兰 石美琪
文章以三一重工为例,探究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源编排促进企业价值创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三一重工动态能力生成驱动价值创造的路径。研究表明,三一重工数字化转型的各阶段在成长压力、环境变迁和使命驱动的变革动因下,采取适配的资源编排与资源捆绑,构建了信息化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和智能分析能力,借力于动态能力生成实现了由产品价值创造、企业价值创造到产业链价值创造的跃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姚丽婷
动态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能够让企业适应复杂动态的外部环境,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支撑企业成功进行战略转型。本文以杭州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在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环境下,企业如何利用动态能力实现战略转型,以快速响应环境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关键词:
动态能力 企业战略转型 大华股份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益民 赵志彬 徐猛
动态能力演化是组织与环境的互动匹配过程,注重从微观层面分析动态能力产生与演变机制的现有研究,忽视了动态能力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宏观环境中不断演化的事实;而基于GVC治理范式的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则相对忽略了企业层面能力形成、开发的内生互动过程。本文通过对Sanmina公司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全球价值链升级与重构过程中企业动态能力协同演化的内在机制,并进一步细致刻画了升级不同阶段中动态能力的阶跃过程。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升级过程经历链内右端攀升、链内左端攀升与跨链嵌入升级三个阶段,其分别对应不同阶层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演化是动态能力的阶跃过程,从一阶动态能力阶跃至二阶动态能力,再由二阶动态能力阶跃至三阶动态能力。EMS企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背后是一个动态能力协同演化的过程,即动态能力的阶跃支撑了EMS企业的全球价值链链内攀升与跨链嵌入活动,而后者又为企业动态能力的阶跃提供了机会与资源基础。
关键词:
链内攀升 跨链嵌入 动态能力 协同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存续企业如何实现组织身份变革?——基于海油发展的纵向案例研究
基于纵向融合的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研究
互联网驱动的产业融合——基于分工与纵向整合的解释
战略导向与组织结构交互的动态能力演化——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匹配性和双元柔性的柔性组织创建过程——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
基于动态匹配视角的企业服务整合路径及机制研究——佳怡供应链集团1999-2017年纵向案例研究
企业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中国南车动车组2005—2011年纵向案例研究
基于内部治理与动态能力交互的平台生态系统持续创新机理——一个纵向案例研究
基于数字化技术共建“和而不同”动态能力——2011~2020年索菲亚与经销商的纵向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