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52)
- 2023(15638)
- 2022(13262)
- 2021(12048)
- 2020(10167)
- 2019(23209)
- 2018(22945)
- 2017(44765)
- 2016(23920)
- 2015(26570)
- 2014(26186)
- 2013(26353)
- 2012(23921)
- 2011(21289)
- 2010(21339)
- 2009(20116)
- 2008(18997)
- 2007(16716)
- 2006(14874)
- 2005(13267)
- 学科
- 济(102172)
- 经济(102058)
- 业(93059)
- 企(83770)
- 企业(83770)
- 管理(83517)
- 方法(46909)
- 数学(37602)
- 数学方法(37209)
- 业经(31773)
- 财(31125)
- 农(30592)
- 中国(28803)
- 融(27246)
- 金融(27245)
- 银(25445)
- 银行(25400)
- 行(24519)
- 务(23214)
- 财务(23153)
- 财务管理(23130)
- 制(22071)
- 农业(22038)
- 企业财务(21976)
- 地方(20926)
- 技术(19795)
- 理论(19400)
- 和(18933)
- 环境(18572)
- 学(18518)
- 机构
- 学院(340803)
- 大学(337864)
- 管理(141416)
- 济(140201)
- 经济(137348)
- 理学(122287)
- 理学院(121054)
- 管理学(119212)
- 管理学院(118610)
- 研究(107911)
- 中国(88079)
- 京(71074)
- 科学(65562)
- 财(64958)
- 农(55829)
- 所(53339)
- 财经(52415)
- 业大(50426)
- 中心(50333)
- 江(49523)
- 研究所(48427)
- 经(47643)
- 北京(44602)
- 农业(43757)
- 经济学(41771)
- 范(40749)
- 州(40686)
- 师范(40398)
- 院(39274)
- 财经大学(38915)
- 基金
- 项目(230781)
- 科学(182970)
- 研究(169911)
- 基金(168922)
- 家(145828)
- 国家(144551)
- 科学基金(126296)
- 社会(108349)
- 社会科(102863)
- 社会科学(102835)
- 省(91187)
- 基金项目(90282)
- 自然(82129)
- 自然科(80278)
- 自然科学(80261)
- 自然科学基金(78861)
- 教育(76016)
- 划(74989)
- 资助(69113)
- 编号(68629)
- 成果(53703)
- 重点(50888)
- 部(50437)
- 创(50399)
- 发(49551)
- 创新(46415)
- 课题(46175)
- 业(44493)
- 国家社会(44333)
- 科研(44047)
- 期刊
- 济(153960)
- 经济(153960)
- 研究(99508)
- 中国(61335)
- 管理(55213)
- 财(51495)
- 农(51294)
- 学报(49333)
- 科学(47683)
- 融(40719)
- 金融(40719)
- 大学(38023)
- 学学(36215)
- 农业(35263)
- 教育(30596)
- 技术(30122)
- 业经(27221)
- 财经(25745)
- 经济研究(23587)
- 经(22026)
- 业(20128)
- 问题(19643)
- 技术经济(18711)
- 现代(17014)
- 理论(16749)
- 科技(16378)
- 商业(16005)
- 财会(15408)
- 实践(15176)
- 践(15176)
共检索到499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琳 赵桁
测度中国30个省份2003—2017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简称"两业")的融合水平和碳排放效率并实证检验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两业"融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在三大区域间呈现由"东-中、西"两阶梯级向"东-中-西"三阶梯级演变的异质性特征,中国碳排放效率较低且在区域间呈现"东-中、西"两级分化;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三大区域层面,"两业"融合对碳排放效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边际递减倾向;制造业与传统或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均能提升碳排放效率,其中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提升作用更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宾厚 姚秋茹 李娇 王欢芳
随着我国环境规制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从环境规制视角探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亟待深入。为此,基于环境规制视角,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20年面板数据,分别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区域碳排放效率及传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水平,并采用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两业融合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1个省市的平均碳排放效率由2000年的0.811下降至2020年的0.511,整体下降幅度较大,其中上海市的碳排放效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两业融合水平增长速度较快,其中东部地区的融合水平较高,与中西部地区有明显分化;两业融合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同时是有效的调节变量,负向调节两业融合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基于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推动两业融合,打造高端绿色化产业园,并合理制定环境规制政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池群 马晓钰 刘家民
发挥城乡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对促进农村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利用2005—2020年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采用经典面板模型分析城乡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结果表明,全国和三大区域(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农业碳排放强度则呈显著下降趋势,两者之间的波动趋势呈相反态势。城乡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地理区位和粮食生产地区分析,城乡融合对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城乡融合通过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来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为此,积极推动精准的城乡融合政策,加强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规模化经营,重视城乡融合减排效应的差异性,是实现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关键方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会强 吴晓迪
【目的】城乡融合作为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关键因素。【方法】本文采用中国2005—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在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了城乡融合发展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总体上,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低碳技术效率,但对前沿技术进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进而不利于改善农业碳排放效率。上述研究结论在空间溢出视角下仍然成立。(2)从城乡融合发展的不同维度来看,“人的融合”能够通过改善技术效率来有效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而“地的融合”和“资本的融合”虽然对技术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但由于受到技术进步的负向制约,最终阻碍了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总体提升。(3)门槛计量分析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约束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碳排放效率关系的显著门槛变量,当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迈过阈值后,城乡融合发展能够对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显著的提升效应。【结论】因此,地方政府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兼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构建以“人”为核心,统筹“地”和“资本”融合的城乡融合体系与机制,为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为契机来实现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凯 李泳萱 易静 郑群明
针对服务业领域节能减排研究的不足,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核算了1995—2010年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运用脱钩理论、ADF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辨识和分析了服务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CO2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能源消费结构和CO2排放量变动趋势上看,服务业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等高碳化能源燃料,CO2排放量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Tapio脱钩分析结果显示,服务业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与增加值之间的脱钩状况总体上呈现出逐步好转的态势,但仍有超过1/2的年份为扩张连结和扩张负脱钩状态,其脱钩状况亟需改善;协整分析结果显示,服务业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CO2排放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就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CO2排放的调控重点、调控手段与调控方向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石 陈晓红
文章利用微观企业调研数据和门限回归方法,考察了"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了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促进"两化融合",不论从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看都大有裨益;(2)"两化融合"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而对改善企业社会效益的作用则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促进"两化融合"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谭涛 杨青 任家卫
[目的]“两山”理论是为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方法]为检验“两山”理论的实施效果,文章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省为例,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农业碳排放效率,并利用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海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1)2010—2021年海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处于非效率状态,效率值呈稳步上升态势,在市县层面上,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值最高的是三亚市,最低的是海口市;(2)研究期内海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状态,其中,西部和中部市县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东部市县的耦合协调水平较高;(3)海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区域差异受到政府投入、教育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利用、生活水平和城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海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处于上升态势,多数市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呈协调状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肖琳琳 陈杰 马冬妍 付宇涵
依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设计了适合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混合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等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设计的8套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基本适用于所有的工业企业。然后应用这些评估体系对全国5万多家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总结分析了中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工业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两化融合 工业企业 评估体系 评价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宽 史磊
[目的]破解农业碳排放问题是全面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展新途径。[方法]基于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和空间影响关系。[结果](1)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减碳效应”。(2)基于投入要素视角,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中介作用,即农村产业融合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间接实现“减碳效应”。(3)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4)农村产业融合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农业存在显著的“减碳效应”。[结论]充分肯定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重要作用,继续发挥好政策、资金和技术的保障作用,深化农村产业融合进程,助推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高杨淑涵 陈璇
海洋捕捞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其过度碳排放问题已制约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捕捞业因其在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显著碳排放影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行的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发展模式紧密关联。因此,本文旨在探析中国海洋捕捞业碳排放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关系,为海洋捕捞业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基础。基于2010-2019年中国沿海11省(市)级面板数据,采用Slacks-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BM-DEA)模型分析碳排放效率,综合评价模型评估经济发展质量,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两者耦合协调程度及其区域差异,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识别关键制约因素。研究发现,多数沿海地区海洋捕捞业碳排放效率低于DEA有效边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一级指标发展不均衡;尽管海洋捕捞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有所提升,但总体仍停留在中级协调阶段;海洋捕捞业产值的不合理增长、渔业推广机构数量不足、创新投入不足和技术市场活跃度低等为主要障碍。研究建议,应优化配置资源和技术升级、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统筹规划海洋捕捞业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重点破解产值结构不合理、渔业推广机构短缺、创新投入不足和技术市场不活跃四大主要难题。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萍萍 陈波
军民融合企业作为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关键主体,对其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古典经济学理论切入,分析了军民融合企业的本质、特征,提出了影响军民融合企业技术效率的因素,构建了包含技术无效率项的随机前沿模型。以66家军民融合企业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分析结果表明,高管团队异质性和股权集中度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效率影响均表现为倒U型;创新投入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国有股占比对军民融合企业的影响不显著。从技术效率测算结果来看,样本期内军民融合企业的技术效率普遍偏低,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提升;不同企业在技术效率水平和技术效率变动两个维度的表现差异显著,且大多数企业同时面临技术效率水平低下和技术效率增长缓慢的双重挑战。
关键词:
军民融合企业 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云 卢奕亨
在厘清30个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与趋势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北京居首广西最末,相比2005年所有省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贵州增幅最大;2020年农业碳排放效率以天津居首山西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余下29个省份效率值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青海增幅最大。(2)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以北京最高新疆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29个省份耦合协调度都有显著提升,且其中27个省份实现了层级跨越。总体看,截至2020年,绝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等级达到了中级及以上水平。(3)在整个考察期内,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即高值省份通常与一个或多个高值省份相邻,而低值省份周边一般伴有一个或多个低值省份。同时,当前全国仍以低-低集聚为主,中西部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明显处于落后态势。(4)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在短时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耦合协调等级的稳定性已有动摇趋势,且极易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出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云 卢奕亨
在厘清30个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与趋势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北京居首广西最末,相比2005年所有省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贵州增幅最大;2020年农业碳排放效率以天津居首山西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余下29个省份效率值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青海增幅最大。(2)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以北京最高新疆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29个省份耦合协调度都有显著提升,且其中27个省份实现了层级跨越。总体看,截至2020年,绝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等级达到了中级及以上水平。(3)在整个考察期内,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即高值省份通常与一个或多个高值省份相邻,而低值省份周边一般伴有一个或多个低值省份。同时,当前全国仍以低-低集聚为主,中西部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明显处于落后态势。(4)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在短时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耦合协调等级的稳定性已有动摇趋势,且极易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出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颖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依据2005—2018年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和先进制造业各行业的数据,考量两业融合对中国先进制造业GVC攀升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结果显示:两业融合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资本深化、产业集聚对中国先进制造业GVC位置和地位的影响存在差异。两业融合对中国先进制造业GVC位置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其地位的影响呈现“倒U”形特征。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两业融合对中国先进制造业GVC位置的正向影响仅在中高分位点显著,对其地位的“倒U”形影响在各分位点均显著,并且在高分位点的影响更大。鉴于此,应加快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合理利用FDI的溢出效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维持适宜的资本深化态势以及有序推进产业集聚。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高洪玮
以中国282个地级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两业融合”视角下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高铁开通显著促进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包括生产效率、价值链位置和环境效益。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渠道,高铁开通不仅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改善本地制造业的环境效益,还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提升本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价值链位置。第三,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和城市异质性,对中部、西部地区和较大规模城市的影响更为突出,从而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