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58)
2023(6112)
2022(4077)
2021(2912)
2020(1909)
2019(3917)
2018(3814)
2017(7523)
2016(3948)
2015(4294)
2014(4371)
2013(4669)
2012(4544)
2011(4126)
2010(3902)
2009(3017)
2008(2875)
2007(2848)
2006(2440)
2005(2087)
作者
(13080)
(11007)
(10753)
(10341)
(6652)
(4916)
(4819)
(4195)
(4170)
(3856)
(3659)
(3556)
(3386)
(3384)
(3332)
(3308)
(3192)
(3153)
(3125)
(3036)
(2736)
(2657)
(2587)
(2549)
(2529)
(2421)
(2243)
(2240)
(2234)
(2129)
学科
(28980)
经济(28970)
管理(14324)
产业(14275)
业经(12466)
(12242)
环境(9902)
(9877)
企业(9877)
信息(8551)
总论(8361)
信息产业(8344)
方法(7317)
地方(6906)
(6392)
数学(6270)
数学方法(6187)
中国(5854)
(5235)
结构(5131)
(4829)
技术(4795)
农业(4462)
地方经济(4405)
资源(4303)
(4255)
规划(4166)
(4004)
环境规划(3988)
产业结构(3679)
机构
学院(65236)
大学(63900)
(31295)
经济(30828)
管理(27328)
理学(23456)
理学院(23267)
管理学(23003)
管理学院(22887)
研究(22144)
中国(15502)
(13100)
科学(12775)
(11411)
(10626)
中心(10153)
(9936)
经济学(9855)
业大(9538)
财经(9466)
(9116)
研究所(9112)
经济学院(9024)
(8729)
(8538)
北京(8152)
经济管理(7954)
(7689)
(7681)
师范(7600)
基金
项目(48284)
科学(39071)
研究(36625)
基金(35041)
(30431)
国家(30231)
科学基金(26637)
社会(25098)
社会科(24180)
社会科学(24177)
(20329)
基金项目(18339)
(15980)
自然(15391)
自然科(14983)
自然科学(14982)
自然科学基金(14702)
教育(14130)
编号(13924)
(13061)
资助(12482)
国家社会(11262)
发展(11046)
(10955)
(10864)
重点(10859)
创新(10278)
(9707)
成果(9581)
(9451)
期刊
(36219)
经济(36219)
研究(16898)
中国(10929)
管理(10146)
科学(8768)
学报(8517)
(8144)
(7865)
业经(6957)
大学(6846)
学学(6353)
技术(6243)
农业(5958)
经济研究(5453)
财经(4505)
技术经济(4404)
问题(4325)
图书(4174)
(4171)
科技(3997)
(3918)
金融(3918)
商业(3760)
(3718)
教育(3659)
统计(3620)
(3519)
资源(3300)
书馆(3188)
共检索到944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国梁  胡敏  
我国开展“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建设数据中心,能有效提升我国数字化发展水平。但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的数据中心带来的能耗问题日益凸显。文章在“双碳”背景下分析了“东数西算”工程对各区域不同产业碳排放量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基于2016—2020年30个省份的数据,以数据中心发展水平为代理变量,通过基准回归、稳健性检验、双重门限回归对“东数西算”工程与传统产业及数字产业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数据中心发展在总体上对传统产业及数字产业具有显著碳增排效应。第二,除东部地区外,数据中心发展水平对区域传统产业碳排放量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而对于不同区域数字产业的碳排放量均呈现显著的碳增排效应。第三,数据中心发展水平对传统产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存在基于技术水平的双重门限特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晓曦   苗领   王彦杰  
立足国家“双碳”目标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对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双碳”目标实现进行研究,揭示数据要素赋能生产方式低碳转型、数字技术赋能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新兴产业赋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消费理念赋能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等传导机制。剖析数字基础设施是高碳来源、碳数据管理平台和体系尚未完善、碳交易体系尚未完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产业绿色化有待提高等关键问题,并提出推进数字新基建节能降碳、合理利用数据资源、健全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及培育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路径。以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晓曦   苗领   王彦杰  
立足国家“双碳”目标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对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双碳”目标实现进行研究,揭示数据要素赋能生产方式低碳转型、数字技术赋能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新兴产业赋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消费理念赋能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等传导机制。剖析数字基础设施是高碳来源、碳数据管理平台和体系尚未完善、碳交易体系尚未完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产业绿色化有待提高等关键问题,并提出推进数字新基建节能降碳、合理利用数据资源、健全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及培育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路径。以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承元  
胡董是我的一个朋友,在四川绵阳经营一家印染企业,做的是典型的传统产业。胡董的虚心好学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担心老总"太好学",会不会在各种流行的管理思想影响下失去自己的思考。好在胡董颇有定力,经过数年的学习和比较分析,他确信精益管理是企业不断走向卓越的不二法门。在他的影响和推动下,团队学习氛围浓厚,尽管管理层高学历者不多,但比起许多高学历管理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郑健壮  
当前对产业集群问题的讨论一般都界定于一定的空间之内,对于传统产业集群空间指向和空间位移的动态研究显得缺乏,至多也是个案的研究。本文在“集群最终的形成和转移是以经济的自利性为基础”的前提下,从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角度用经济学的模型分析其演变的规律。最后本文提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网络(信任等)的构建将对传统产业集群空间指向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伟  刘健  周青  
【目的/意义】构建数字生态系统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途径。【设计/方法】从多中心治理视角出发,通过浙江桐乡化纤、慈溪家电和永嘉泵阀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多案例研究,揭示了传统产业数字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结论/发现】传统产业数字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一个由多元主体通过政策、契约和关系机制相互协调的多中心治理过程;各类主体和治理机制的重要性会根据产业结构和转型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生态系统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康芸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运用数字技术和支持能力对企业业务持续优化的过程。传统产业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实现体验提升、效率提升以及模式创新,数字化转型能力和实施程度是决定传统产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坐标。我国目前正在进入传统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产业数字化规模逐年上升,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传统产业企业整体数字化水平较低,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数字化水平差距明显。针对我国传统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布局数字化转型公共支撑平台,持续建设完善数字化生态体系,提高数据要素市场化程度,提升人才队伍素质,拓展国际产业链合作。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鹏  张燕  
面对千亿级产业空间,各大云计算厂商以及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企业纷纷抢占高地,“东数西算”赛道持续火热。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正式启动,新基建、大数据产业以及周边配套产业迎来重大利好和投资机会。面对千亿级产业空间,各大云计算厂商以及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企业纷纷抢占高地,“东数西算”赛道持续火热。那么,是否所有“东数”都适合“西算”?支撑“东数西算”的核心技术与应用又有哪些?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凤  李昕耀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是相辅相承、互动发展的,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转化为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后又可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揭示每一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根据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基于间接R&D、生产要素和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模型,并应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存在显著的拉动作用;从技术溢出角度来看,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为显著,而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从投入要素来看,劳动和资本投入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小于R&D和间接R&D的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凤  李昕耀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是相辅相承、互动发展的,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转化为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后又可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揭示每一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根据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基于间接R&D、生产要素和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模型,并应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存在显著的拉动作用;从技术溢出角度来看,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为显著,而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宏娟  
本文认为集群微观主体为了适应外部低碳环境的约束而产生的自适应行为和交互行为,是直接促进集群低碳转型升级演化的微观动力。本文基于集群微观主体行为的视角,研究了传统产业集群低碳转型升级的三种转型升级方式和两类主要的低碳演化机制,即"低碳合作演化机制"和"低碳策略扩散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解释说明了传统产业集群微观主体是如何通过自适应行为和博弈行为,来推动集群整体低碳转型升级复杂现象涌现的微宏观机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宏娟  
本文认为集群微观主体为了适应外部低碳环境的约束而产生的自适应行为和交互行为,是直接促进集群低碳转型升级演化的微观动力。本文基于集群微观主体行为的视角,研究了传统产业集群低碳转型升级的三种转型升级方式和两类主要的低碳演化机制,即"低碳合作演化机制"和"低碳策略扩散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解释说明了传统产业集群微观主体是如何通过自适应行为和博弈行为,来推动集群整体低碳转型升级复杂现象涌现的微宏观机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鹏飞   刘晓明  
“双碳”目标对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的传统产业必须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步伐。文章明确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分析了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文倩  高康  余家凤  
文章基于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赋能碳减排路径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运用分位数模型探究不同碳排放水平下,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有明显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传导机制中起明显的中介作用;随着分位点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冲  
<正>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生产要素配置、统筹新老产业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数字经济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