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56)
2023(14421)
2022(11870)
2021(10844)
2020(8901)
2019(20051)
2018(19676)
2017(37412)
2016(20038)
2015(22601)
2014(22469)
2013(22522)
2012(21095)
2011(19291)
2010(19595)
2009(18586)
2008(18835)
2007(17027)
2006(15556)
2005(14752)
作者
(57391)
(47890)
(47824)
(45249)
(30757)
(22655)
(21620)
(18492)
(18295)
(17163)
(16655)
(16027)
(15764)
(15505)
(15174)
(14560)
(14292)
(13877)
(13779)
(13512)
(12222)
(11769)
(11495)
(11025)
(10806)
(10773)
(10700)
(10632)
(9509)
(9477)
学科
(98476)
经济(98331)
(84700)
(75652)
企业(75652)
管理(75358)
方法(34896)
业经(31126)
(30709)
中国(30275)
(30251)
数学(26439)
数学方法(26298)
(23982)
地方(21719)
农业(21168)
(20951)
财务(20923)
财务管理(20890)
企业财务(19809)
(18905)
技术(18893)
贸易(18886)
(18398)
(17582)
(17043)
银行(17030)
(16965)
(16634)
(16556)
机构
学院(298268)
大学(294435)
(137282)
经济(134878)
管理(115771)
研究(105591)
理学(97568)
理学院(96546)
管理学(95581)
管理学院(94986)
中国(85950)
(66667)
(63578)
科学(57356)
(52705)
财经(51146)
中心(46967)
(46909)
(46710)
研究所(46632)
(46411)
经济学(42417)
北京(41217)
经济学院(38025)
(37810)
财经大学(37548)
业大(37448)
(36706)
(36631)
师范(36332)
基金
项目(183593)
科学(147744)
研究(140632)
基金(135422)
(115649)
国家(114575)
科学基金(99914)
社会(93966)
社会科(89224)
社会科学(89207)
(70491)
基金项目(70397)
教育(62790)
自然(60191)
自然科(58785)
自然科学(58770)
(58199)
自然科学基金(57811)
编号(55454)
资助(54880)
成果(45803)
(44557)
(42250)
重点(41234)
(41215)
(40209)
国家社会(39834)
课题(39176)
(38835)
创新(37741)
期刊
(166959)
经济(166959)
研究(99419)
中国(67300)
(54790)
管理(50685)
(46121)
科学(39643)
学报(37278)
(34479)
金融(34479)
农业(31571)
大学(30317)
教育(30183)
学学(28449)
业经(27966)
技术(27053)
财经(26887)
经济研究(26650)
(23320)
问题(21544)
(18885)
(18852)
世界(18491)
国际(17179)
技术经济(17090)
现代(15158)
经济管理(14210)
商业(14046)
经济问题(13667)
共检索到4827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林玲  刘恒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参与国际分工时显然要利用自己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然而 ,单纯依靠这种优势来发展加工制造业 ,甚至提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工厂” ,将使中国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被限制在较低的层次上 ,从而丧失了长远的竞争能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应该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同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相结合 ,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 ,并且在获得贸易利益的同时 ,注意提高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将我国的竞争优势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秉赋优势转移到技术优势上来 ,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郭克莎  
本文在描述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基地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关系,分析世界制造业中心形成、转移分散的历史进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研究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及相应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方雯  
中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制造业大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进行。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导致劳动力禀赋发生改变,在劳动力老龄化、就业需求多元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制造业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渐被削弱,用工成本的增加使传统制造业面临巨大的外移压力。然而,现阶段大规模的产业外移不利于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以及解决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年长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相较于先发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外移行为,产业就地转型升级更符合当前中国国情,东莞制造业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洁  
世界制造业全球化趋势导致技术创新在企业竞争中的主导地位日渐突显 ,而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已经成为中国这个新兴经贸大国不能再忽视的发展阻碍。本文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论证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吕克勤  
本文就“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这两个基本概念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以中国制造业日前的条件和水平并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已经跃居于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状况仍然停留在基础加工上,远没有达到研发、设计、工程、制造、服务等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最多只能说中国是世界产品最大的加工地和组装地,所以MADE INCHINA只具有符号意义。在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能否成为世界工厂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战略选择的结果,更多的是国际分工的自然结果,有其客观性的一面。就中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障碍来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路还很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余珮  王俊杰  
在制造业面对"空心化"威胁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背景下,基于"全球工厂"理论框架,定性和采用集聚指数、产业专业化指数、产业梯度系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可续性发展的路径。上海具有升级成制造业跨国公司亚太区域总部中心的能力,长三角地区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和规模经济优势有助于该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中部地区在资本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新的制造业空间布局将为我国构建"一带一路"的全面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奠定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郭朝先  王宏霞  
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产量甚至比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总和还要多。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人均规模甚至不及制造业强国美日德的1/3,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存在技术落后、产能过剩、资源利用效率低、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利润持续走低、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等诸多问题。未来3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从大到强"。"中国制造2025"是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一次尝试和努力,是第一个专门规划。"中国制造2025"也是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产物,就其文本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11223410"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车建国  
文章首先指出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制造业从产业分工逐渐深化为产品分工、要素分工、工序分工以及增值环节之间的分工。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分工和成本优势导致了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外包。然后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外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质量水平低和缺乏关键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的竞争力难以提高。最后指出了中国制造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途径——实现OEM向ODM、OBM和BPO阶段转向。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殷德生  
本文分析了世界大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逻辑。描述了东京-神户都市圈、纽约大都市圈以及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圈层结构以及产业转移过程,剖析了中国东部都市圈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特征以及新型道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丁有  
世界经济史上先后出现过英、德、美、日等4个世界制造业中心。世界制造业中心或称"世界工厂"有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标志,网络时代世界制造业中心有其新的内涵和特征。中国虽然还称不上"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但其发展趋势是制造业各产业在由"加工型"和"生产车间型"的制造业中心向"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高级形式转变。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国际转移的重要目标产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戴庆华  
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正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我国因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邹国良  陈富生  
文章针对江西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提出如增设赣州产业集群区的江西制造业发展新思路。这对推进江西工业化进程,加速江西在中部崛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明龙  
目前,我国制造的多是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处于技术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为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制造业运行,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着重发展处于技术链高端的微型系统制造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和省耗绿色制造技术等现代制造技术,促使制造业向技术链高端延伸。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杭生  丁庆蔚  
日本制造业从1956-1973年逐渐转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了高速增长的奇迹。1974-1991年日本制造业进行了从能源、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的产业转型升级。这一阶段,日本制造业在政府主导下,采用了降低能耗、革新技术和加大对外投资等政策和措施,保持了制造业总量平稳增长,实现了日本"世界工厂"的持续繁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