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74)
- 2023(13072)
- 2022(10775)
- 2021(9908)
- 2020(8564)
- 2019(19557)
- 2018(19464)
- 2017(37915)
- 2016(20484)
- 2015(23203)
- 2014(22765)
- 2013(22746)
- 2012(20966)
- 2011(18598)
- 2010(19089)
- 2009(18123)
- 2008(18471)
- 2007(17079)
- 2006(14898)
- 2005(13622)
- 学科
- 业(90134)
- 济(88964)
- 经济(88864)
- 企(82107)
- 企业(82107)
- 管理(76137)
- 方法(39265)
- 数学(30280)
- 业经(30200)
- 数学方法(30017)
- 财(29319)
- 农(29141)
- 中国(22057)
- 务(21908)
- 财务(21877)
- 财务管理(21845)
- 技术(21581)
- 企业财务(20633)
- 农业(20452)
- 制(19394)
- 理论(17727)
- 和(16881)
- 贸(16098)
- 贸易(16088)
- 策(16037)
- 地方(15800)
- 划(15672)
- 易(15604)
- 技术管理(14019)
- 体(13991)
- 机构
- 学院(298303)
- 大学(292097)
- 济(125506)
- 经济(122999)
- 管理(121146)
- 理学(103362)
- 理学院(102386)
- 管理学(100994)
- 管理学院(100446)
- 研究(92528)
- 中国(74154)
- 京(60683)
- 财(59638)
- 科学(54559)
- 农(50220)
- 江(47510)
- 财经(46725)
- 所(46507)
- 中心(43598)
- 业大(42202)
- 经(42181)
- 研究所(41561)
- 农业(39540)
- 北京(38067)
- 州(37508)
- 经济学(37432)
- 范(35775)
- 师范(35433)
- 财经大学(34106)
- 经济学院(33856)
- 基金
- 项目(188091)
- 科学(149152)
- 研究(141704)
- 基金(134950)
- 家(115745)
- 国家(114646)
- 科学基金(100094)
- 社会(89976)
- 社会科(85273)
- 社会科学(85247)
- 省(76659)
- 基金项目(71681)
- 教育(65096)
- 自然(63293)
- 划(62154)
- 自然科(61889)
- 自然科学(61872)
- 自然科学基金(60856)
- 编号(58555)
- 资助(54013)
- 成果(46832)
- 创(45294)
- 重点(42034)
- 部(41510)
- 发(41468)
- 业(41417)
- 创新(41371)
- 课题(39840)
- 国家社会(36594)
- 制(36583)
- 期刊
- 济(144558)
- 经济(144558)
- 研究(86547)
- 中国(60365)
- 财(51675)
- 管理(50015)
- 农(47057)
- 学报(39958)
- 科学(39409)
- 教育(31917)
- 农业(31752)
- 大学(31008)
- 技术(29981)
- 学学(29194)
- 融(28589)
- 金融(28589)
- 业经(26257)
- 财经(23882)
- 经济研究(22291)
- 经(20667)
- 业(20314)
- 问题(18770)
- 技术经济(18403)
- 财会(15589)
- 商业(15549)
- 贸(15002)
- 现代(14977)
- 科技(14888)
- 世界(13676)
- 版(13599)
共检索到451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夏清华 朱清
突破式创新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路径,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与解决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已有研究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形成条件与作用机制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以126家“专精特新”企业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供给侧技术条件、需求侧组织条件、外部环境条件对“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绩效的联动效应,探索性地识别出四类突破式创新范式:外驱双元型、内驱吸收型、外驱攻关型和内外双驱型。另外,存在三条路径将导致“专精特新”企业非高突破式创新绩效。研究发现:(1)单一条件并不构成“专精特新”企业高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背后是多条件的协同作用,各条件的有效结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突破式创新绩效。(3)“专精特新”企业应根据供应链关系与能力禀赋,致力于技术资源、组织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匹配,选择恰当的创新范式。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的理解,为“专精特新”企业的进一步成长以及破解“卡脖子”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夏清华 朱清
突破式创新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路径,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与解决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已有研究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形成条件与作用机制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以126家“专精特新”企业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供给侧技术条件、需求侧组织条件、外部环境条件对“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绩效的联动效应,探索性地识别出四类突破式创新范式:外驱双元型、内驱吸收型、外驱攻关型和内外双驱型。另外,存在三条路径将导致“专精特新”企业非高突破式创新绩效。研究发现:(1)单一条件并不构成“专精特新”企业高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背后是多条件的协同作用,各条件的有效结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突破式创新绩效。(3)“专精特新”企业应根据供应链关系与能力禀赋,致力于技术资源、组织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匹配,选择恰当的创新范式。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的理解,为“专精特新”企业的进一步成长以及破解“卡脖子”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许晖 李阳 刘田田 谢丹丹
“专精特新”企业高度聚焦某一细分市场并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却也因细分市场容量有限而导致专业化“锁定”问题。该类企业如何基于既有优势搜寻创新机会来突破发展瓶颈?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基于创新搜寻视角,选取四家“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探索该类企业通过创新搜寻突破专业化“锁定”的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搜寻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突破专业化“锁定”困境的逻辑起点,呈现组合性、异质性、合作性特征。第二,面对资源有限性约束,“专精特新”企业通过“资源借力”和“资源放大”等杠杆化行动聚合力量,助推创新搜寻方案落地。第三,基于研发与需求的平衡策略是“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困境的重要路径,包括需求拉动研发、研发推动需求、研发与需求双向驱动三类。本文拓宽了创新搜寻理论的解释边界,为“专精特新”企业突破专业化“锁定”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许晖 李阳 刘田田 谢丹丹
“专精特新”企业高度聚焦某一细分市场并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却也因细分市场容量有限而导致专业化“锁定”问题。该类企业如何基于既有优势搜寻创新机会来突破发展瓶颈?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基于创新搜寻视角,选取四家“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探索该类企业通过创新搜寻突破专业化“锁定”的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搜寻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突破专业化“锁定”困境的逻辑起点,呈现组合性、异质性、合作性特征。第二,面对资源有限性约束,“专精特新”企业通过“资源借力”和“资源放大”等杠杆化行动聚合力量,助推创新搜寻方案落地。第三,基于研发与需求的平衡策略是“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困境的重要路径,包括需求拉动研发、研发推动需求、研发与需求双向驱动三类。本文拓宽了创新搜寻理论的解释边界,为“专精特新”企业突破专业化“锁定”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师磊 彭子晨
数字中国背景下,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战略驱动技术创新,成为推进产业变革、攻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重塑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熊彼特创新范式,剖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其创新效率提升的作用机理,并结合2009-2021年共4350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企业创新的触发条件与能力跃迁路径。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其创新效率,其作用机制在于企业的知识累积效应与熊彼特租金攫取效应;在熊彼特创新范式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安排是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触发条件,且伴随着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还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可持续性提升以及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深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启发,对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突破“低端锁定”、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熊彼特创新范式 数字化转型 熊彼特租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吉昌 龙静
基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2007—2019年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应用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中间机制及边界条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应用正向影响企业突破式创新,并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中间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应用程度的提高,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改善企业吸收能力、促进企业适应能力驱动企业实现突破式创新;在数字金融发展较好的情况下,数字技术应用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邢新朋 鲍菁铭 关昊 刘天森
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创新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数字技术更新迭代,提升企业数字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基于“情境—配置—能力”理论与资源编排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外部支持、数字平台、资源柔性、协调柔性、吸收能力、数字协作能力对数字创新的影响,识别专精特新企业与非专精特新企业高水平数字创新组态路径及异质性特征。通过分析两类企业数字创新形态,促进专精特新企业与非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数字创新。结果表明:第一,单一前因条件均不能构成企业数字创新的必要条件,需要多因素协同发挥作用。第二,从结果等效性视角出发,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创新存在两条创新治理组态路径,即“配置主导—均衡型”和“配置主导—能力型”;非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创新存在3条创新治理组态路径,即“情境—配置共同主导型”“配置主导—能力型”“配置—能力共同主导型”。第三,比较专精特新企业与非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创新组态路径发现,其组态路径迥然不同,但资源柔性是通用核心要素。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平台是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创新的关键,而非专精特新企业主要依靠协调柔性和外部支持开展数字创新。结论可为专精特新企业与非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数字创新提供路径依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孙健 李菡旻 袁淳 李哲
<正>突破式创新是突破以往技术,影响未来技术的创新。本文探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上市公司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上市公司的突破式创新,且数字金融通过发挥监督治理效应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路径作用于突破式创新;相比于使用深度,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更能对突破式创新发挥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企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和有IT背景的高管人数比例更高的企业中,数字金融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数字金融的发展具有区域溢出效应,
关键词:
数字金融 突破式创新 融资约束 监督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程愚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企业管理理论的整合研究一直倍受困扰。因此,人们一直不断努力探索建立基础性的管理学范畴。作者发现,“企业交易”可能正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整合性、基础性的概念,它是企业活动的细胞式单位。因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交易分析”对企业予以整体考察。作者通过本文论证了这一创新观点和方法,并建立了一套以“价值活动网结构分析模型”为核心的交易分析实用工具。
关键词:
企业交易 价值网 价值流 商务模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孙冬莉
全球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增长缓慢及生产要素全球流动背景下更为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开展突破式创新来维持其竞争优势。本文采用211家制造业企业的问卷数据实证检验研究假设。结论表明:创业导向能够正向促进企业突破式创新;组织忘却在创业导向和突破式创新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市场环境动荡性负向调节创业导向和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关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叶江峰 顾远东
大学衍生企业更容易从母体大学获取前沿创新资源,因而更有条件进行突破式创新。但现有研究较多从大学衍生企业与其母体大学正式联结的视角分析衍生企业的创新行为和绩效问题,忽视了非正式个人联结的价值。本研究以155个中国大学衍生企业为样本,探索大学衍生企业与其母体大学之间的非正式个人联结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其突破式创新。结果发现,校企非正式个人联结对其衍生企业两类隐性知识获取和突破式创新具有正向作用效果;两类隐性知识获取在校企非正式个人联结与衍生企业突破式创新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关系对称性在校企非正式个人联结与不同隐性知识获取关系中具有不同权变效果。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社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等在大学衍生企业实施突破式创新过程中的运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傅国华 王涛 楼润平 潘依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在于创新。文章设计了一种面向突破式创新的新度量指标,并以2015—2021年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研究了企业数字化投资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投资对突破式创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数字化投资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仍是显著的。数字化投资主要通过知识吸收能力来影响企业的突破式创新;组织韧性正向调节数字化投资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中,数字化投资对资本密集型企业的突破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化投资对非国有企业突破式创新的提升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丰富了突破式创新理论成果,为企业通过数字化实现突破式创新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荆浩 曲贵民
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攻坚力量,其企业绩效的稳步提升是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基于精一战略视角,整合“专、精、特、新”四要素,分化为“主营水平、数字化水平、品牌影响力、全要素生产率”4个前因变量,运用NCA与fsQCA方法,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为样本,探讨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绩效的复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单个要素不构成实现专精特新企业高绩效的必要条件,但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对实现企业高绩效发挥着普适作用。(2)存在2种实现企业高绩效的路径,包括专业化独立驱动型、专业化—新颖化双重驱动型以及专业化—精细化双重驱动型。(3)非高绩效组态存在4条路径,均显现出专业化水平缺失的问题,再次体现专业化水平对于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高绩效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精一战略的理论背景及应用范围,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关键词:
专精特新 精一战略 企业绩效 fsQCA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彭灿 汪鹏志 杨晓娜
开放式创新是企业获取外部隐性知识和扩大社会资本的重要渠道,对企业提高自身突破性创新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突破性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及对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开放式创新对技能型隐性知识获取、认知型隐性知识获取和突破性创新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2)技能型隐性知识获取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认知型隐性知识获取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显著正向影响没有得到证实,但技能型隐性知识获取和认知型隐性知识获取显著正相关;(3)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在开放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能力之间均有正向调节作用,且前者的调节作用大于后者。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晓娜 彭灿 李瑞雪
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为隐性知识获取提供通道,对提升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及对中原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到如下发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技能型隐性知识获取有正向影响,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认知型隐性知识获取有正向影响;技能型和认知型隐性知识获取对突破性创新能力均有正向影响;技能型隐性知识获取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能力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认知型隐性知识获取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能力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