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35)
2023(15424)
2022(13433)
2021(12640)
2020(10480)
2019(24188)
2018(23921)
2017(45905)
2016(24630)
2015(27800)
2014(27542)
2013(26967)
2012(24670)
2011(22042)
2010(22145)
2009(20152)
2008(19356)
2007(16989)
2006(14916)
2005(12470)
作者
(68845)
(57210)
(56656)
(54184)
(36312)
(27572)
(25891)
(22436)
(21826)
(20197)
(19626)
(19191)
(17980)
(17709)
(17581)
(17275)
(17100)
(16810)
(16275)
(16178)
(14050)
(13978)
(13661)
(13269)
(12849)
(12629)
(12620)
(12525)
(11441)
(11297)
学科
(97633)
经济(97430)
管理(68849)
(68822)
(55339)
企业(55339)
方法(45890)
数学(39173)
数学方法(38604)
(35621)
中国(26694)
业经(24834)
(24565)
农业(23555)
(20797)
地方(20169)
(18507)
理论(17441)
(16426)
(15829)
贸易(15819)
(15356)
(14996)
技术(14919)
财务(14917)
财务管理(14881)
环境(14623)
(14227)
银行(14190)
企业财务(14096)
机构
大学(342799)
学院(341390)
管理(138984)
(133484)
经济(130469)
理学(121038)
理学院(119727)
管理学(117501)
管理学院(116872)
研究(109887)
中国(81348)
(71678)
科学(67920)
(61253)
(55821)
(52964)
中心(51969)
业大(51172)
(49738)
财经(49462)
研究所(48355)
(46886)
师范(46492)
(45046)
北京(44764)
农业(42410)
(40412)
(40019)
经济学(39598)
师范大学(37563)
基金
项目(240029)
科学(189504)
研究(178034)
基金(174603)
(151284)
国家(149723)
科学基金(129669)
社会(113377)
社会科(106562)
社会科学(106531)
(93753)
基金项目(93055)
自然(83670)
教育(82162)
自然科(81730)
自然科学(81711)
自然科学基金(80215)
(78265)
编号(73729)
资助(70958)
成果(59524)
(53005)
重点(52916)
(50532)
课题(49705)
(49614)
创新(46173)
国家社会(46062)
教育部(45957)
科研(45791)
期刊
(146827)
经济(146827)
研究(99214)
中国(64252)
(54720)
学报(53698)
科学(49883)
管理(49368)
(46252)
大学(42059)
教育(41119)
学学(39306)
农业(37005)
技术(30077)
(28354)
金融(28354)
业经(26485)
财经(23539)
经济研究(21646)
(20060)
图书(20031)
问题(19263)
(17457)
(16608)
理论(16547)
科技(16537)
技术经济(15706)
实践(15330)
(15330)
现代(14699)
共检索到493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自祥  
基于对滇东南X村壮族"不落夫家"婚俗的考察,以农民生活意义世界为切入点,从村庄社会基础的视角,对壮族"不落夫家"婚俗从"不落"到"坐家"的衔接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壮族社会"不落夫家"婚俗与早婚、传宗接代、夫妻感情磨合、人品和能力考验、社会舆论等构成的社会基础存在高度关联。它是壮族社会婚姻的筛选机制,对规制个人婚姻行为、建立稳定家庭和维系地方婚姻秩序彰显了乡土的合理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周贤,张江华  
以往相关研究认为,“不落夫家”习俗可以起到抑制生育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立坡屯这个“不落夫家”壮族社区的原始人口资料发现,该地区妇女的生育状况与其他地区相比确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妇女虽早婚,但早育者较少;妇女多孩生育问隔期比较长,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生育孩子数量的增加而缩短;总和生育率与人口出生率也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可能是“不落夫家”习俗及地理条件、食物结构、经济水平和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韦艳  蔡文祯  
对婚姻匹配的考察有助于理解社会流动的多元维度和机制。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 2006)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和二分类内生性概率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女性的婚姻匹配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女性的向上社会流动渠道依然狭窄,婚姻在向上的社会流动中仅发挥有限功能;由于家庭可利用资源匮乏,"后致因素"较"先赋因素"对农村女性上迁婚姻的机会更具显著效应;以户口农转非衡量的社会流动对以上迁婚姻衡量的社会流动有积极作用,父亲或本人具有城市户口者在社会流动上具有相对优势,但这种相对优势有随着户口类型的社会经济意义的改变而逐步弱化的倾向;文章的研究还显示,上迁婚姻的社会流动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云峰  
婚姻习俗的变革是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结果,婚姻自由政策推行过程中伴随着革命、性别与传统的复杂纠葛。华中根据地颁布了一系列婚姻自由政策与法令,但新政的推行遇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包括婚姻自由与革命整体利益的矛盾,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乡村习俗的制约,代际、性别矛盾等。婚姻自由政策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革命、传统、性别之间存在激烈的博弈与互动。面对种种制约,根据地将妇女权利的提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尊重旧习惯,利用旧形式,使革命政策尽量与传统习俗相适应;在婚姻变革实践中发挥上层阶级与宗族势力的作用。革命既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中一  
本文透过对一个地区两个时期的婚俗比较,发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农村改革开启了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各个方面的重塑,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形式的更迭和内容的变异。在此意义上,乡村婚姻习俗的变迁过程实际是传统婚姻习俗与现代婚姻理念的互动过程,互动的结果并不是哪一方完全消灭对方,而是由冲突而融合,由融合而再造。农民正对传统婚嫁习俗和现代婚姻文化二者同时进行"扬弃",从而创造了一种包含两者因素又不同于任何一方的婚俗新样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涯  巴登尼玛  
在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社会、宗教场所都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婚礼作为嘉绒藏族人生礼仪的重要部分,透过其中宗教活动的分析才能获得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显著价值,才有可能在其本土文化基础上构建更有生命力的教育形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郎润芳  贾海娥  
《格萨尔王传》蕴藏着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族外婚、婚姻不自由、抢婚、妻从夫居、一夫多妻、弃妇等现象,反映出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中妇女地位的低下。《格萨尔王传》中所体现的具有藏民族特性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是藏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的婚姻习俗的真实写照,也是藏族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冷  
在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中,南北的婚姻文化相互影响,从而使婚俗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与趋同。传统陋俗被抛弃。吉祥物和禁忌仍然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婚俗,它仍然承担着扩大家族社会关系的功能。婚俗还是原始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文化模式。亲友贺婚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东北和广东的婚俗除了一些细节的差别外,茶和酒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南方的婚礼体现了礼尚往来的风俗,而北方的婚礼则有敛财的倾向。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红霞  
庄盘珠为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女诗人、女词人,出自常州望族庄氏家族。庄氏家族与地方名门、书香门第等均有姻亲关系,亦注重与地方科举鼎盛的家族的联姻,与毗陵薛塾吴氏一族的世代姻娅便能反映这个特点。文章通过勾稽方志、族谱与清人著作,对此进行了考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谭琳,GavinW.Jones  
十几年前,史密斯(Smith,1980)的研究指出,尽管许多亚洲国家的女性初婚年龄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女性终生单身的现象仍然较少,女性终生单身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明显上升。除了斯里兰卡、缅甸和菲律宾以外,45—49岁妇女的未婚率仅为1—2%。联合国在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中也强调:“作为一个区域,亚洲仍然保持着普遍结婚的婚姻范式,在大多数亚洲国家,男女两性的结婚率都相当高”(United Nations,1990:184)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一帆   侯威  
基于性别平等视角,利用CGSS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丈夫家务劳动贡献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丈夫家务劳动贡献能够显著提高女性劳动供给,分担情感家务劳动的作用大于一般家务劳动;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35岁及以下、难以获得代际支持和照料负担较重的女性受到的影响更明显;丈夫家务劳动贡献对女性劳动供给的提高作用具有倒U型特征,体现了“性别表演”产生的负向挤出效应,现阶段丈夫家务劳动份额均值处于临界点左侧,促进效应仍占主导;丈夫承担适量家务劳动显著促进了夫妻共同就业,改善了女性就业稳定性。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司马义·热西提  
人类的生活环境及宗教信仰,对人类的婚姻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维吾尔族人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其媒人的选择与定亲仪式、尼卡哈仪式以及男方给女方所送的彩礼,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村社会维吾尔族婚姻习俗的不断变迁,与我国快速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明堂  
用于彩礼的货币支出增量变迁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彩礼的数量、功能也都各不相同。在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个农村地区的深入、持续调查研究及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婚男女比例失调和"并家"现象共存,以及代际及朋辈间的剥削思想等共同促使了彩礼数量上涨;彩礼在传统文化传承、婚姻有效担保、平衡家庭人力资源配置、破坏家风异化民俗和诱发农村离婚率上升等方面的正负功能伴随而生。因此,应通过调整男女比例关系,实质性提高妇女地位;深化农村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改革;强化农村婚嫁法治化建设,加强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深层次、多维度引导农村婚姻的理性消费,遏制高额彩礼,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精神文明建设基础。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吴琳波  
土族婚礼是世间最奇特、最热闹、最壮观的婚礼,整个婚礼犹如一出精彩美妙的歌舞剧,演义着土族独特的婚礼风俗。 土族婚礼作为一出大型歌舞剧,大致可分为四场,前两场在女方家举行。迎娶新娘的前一日,女方家设嫁女宴,将新娘的嫁妆及新娘准备抬进男方亲朋的“针线”一一摆开,供人观赏,新娘在至亲女宾的陪伴下,唱起《哭嫁歌》……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灿雷  高超  王永进  
对外开放与出口高速增长,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结构,重塑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样貌和轨迹。本文利用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刻画出中国出口增长对不同地区劳动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影响,进而实证考察了出口增长通过国内劳动市场对女性结婚和生育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增长显著提高了20~39岁适婚女性群体的单身比例,降低了这一女性群体中选择生育的比例;并且,出口增长对女性推迟结婚和生育的影响,与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密切相关。本文从社会性别角色和人口转型的视角,为中国_对外开放和出口增长的深层社会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考察,也在经.济开放的情境下检验了经典婚姻家庭经济学的理论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