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85)
2023(12206)
2022(10905)
2021(10415)
2020(8739)
2019(19911)
2018(20003)
2017(38790)
2016(21282)
2015(23859)
2014(23861)
2013(23507)
2012(21741)
2011(19476)
2010(19539)
2009(17776)
2008(17579)
2007(15340)
2006(13583)
2005(11983)
作者
(60383)
(49936)
(49523)
(47456)
(32145)
(23896)
(22622)
(19539)
(18965)
(18134)
(17113)
(16745)
(15861)
(15851)
(15582)
(15388)
(14968)
(14879)
(14309)
(14289)
(12368)
(12338)
(12079)
(11417)
(11162)
(11119)
(11110)
(11067)
(9988)
(9752)
学科
(81413)
经济(81324)
管理(65574)
(62743)
(53901)
企业(53901)
方法(36304)
数学(30995)
数学方法(30551)
(23794)
(22467)
中国(21512)
业经(18746)
地方(18155)
(17431)
(15917)
(15876)
财务(15849)
财务管理(15815)
(15297)
(15037)
贸易(15027)
企业财务(14989)
农业(14818)
(14599)
理论(14314)
(13657)
技术(13280)
(13197)
环境(13012)
机构
大学(296031)
学院(295996)
管理(120981)
(115848)
经济(113115)
理学(104527)
理学院(103387)
管理学(101674)
管理学院(101128)
研究(98990)
中国(73804)
(63446)
科学(60776)
(54968)
(49232)
(45100)
研究所(44686)
中心(44636)
(43803)
财经(43377)
业大(42773)
北京(40212)
(39362)
(39340)
师范(39041)
(36374)
(35616)
农业(35156)
经济学(32736)
财经大学(32138)
基金
项目(200777)
科学(157905)
研究(149590)
基金(144800)
(125119)
国家(124032)
科学基金(106898)
社会(91835)
社会科(86961)
社会科学(86939)
(78344)
基金项目(77001)
自然(70340)
教育(68779)
自然科(68659)
自然科学(68645)
自然科学基金(67389)
(66109)
编号(62370)
资助(60088)
成果(51348)
重点(44657)
(44389)
课题(42971)
(42556)
(41592)
项目编号(38640)
创新(38604)
教育部(38136)
科研(38039)
期刊
(129348)
经济(129348)
研究(89140)
中国(55148)
管理(45869)
学报(43827)
(41990)
科学(41483)
(40712)
教育(34982)
大学(33330)
学学(31193)
农业(28513)
(27075)
金融(27075)
技术(25956)
业经(21420)
财经(20356)
经济研究(19874)
(17191)
问题(16508)
图书(16497)
理论(15212)
(14669)
现代(14207)
科技(14180)
技术经济(14090)
实践(14072)
(14072)
(12966)
共检索到436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力  
近年来,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的重要挑战。本文首先在Proxy-SVAR模型中结合符号约束和工具变量同时识别出需求冲击、供给冲击和预期冲击,进一步构建包含金融摩擦和诊断式预期的DSGE模型对三重冲击进行理论建模。研究发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均会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紧缩性压力,且三重不利冲击的相互叠加会形成反馈效应。不利供给变动会进一步放大预期转弱对于产出的不利影响,而预期转弱则会强化需求收缩对产出的紧缩效应。诊断式预期形成机制下经济主体预期的内生变化会进一步加剧三重不利冲击导致的实体经济和信贷市场的波动。基于DSGE模型的机制分析表明:预期转弱引发的资产价格下跌,会加剧不利需求冲击对实体部门的紧缩效应;而不利供给冲击带来的劳动时长与企业R&D投资规模的下降,则会进一步加大预期转弱对实体经济活动的不利影响。政策福利分析表明: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应该搭配审慎型货币政策,且审慎型货币政策应重点关注资产价格,而宏观审慎政策则应主要盯住杠杆率和信贷等变量,同时二者还应根据不同的冲击类型瞄准风险溢价等其他合意指标。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温兴春   闫歆玙  
面对高度复杂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如何设计政策组合以实现金融业开放、汇率市场化以及国内经济恢复等多重宏观经济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构建一个具有金融业开放特征的多部门DSGE模型,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应对外部冲击的作用机制与福利效果,并讨论金融业开放水平对汇率制度选择与政策协调搭配的影响。研究表明:为应对外部冲击,中央银行对汇率波动进行管理的力度需要随金融业开放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大。同时,金融业开放水平越高,宏观审慎政策逆周期调节银行资产负债表以稳定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效果越好。进一步地,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搭配使用不仅可以带来显著的福利改进,而且能够降低央行对汇率波动的最优管理程度,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从而为实现金融业开放、汇率市场化以及国内经济恢复等多重目标创造条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胡小文   项后军  
后疫情时代美国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其通胀高企,美联储开启史诗级加息周期,国际资本大幅快速回流美国,导致全球金融风险显著上升,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亟须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构建一个包含无息外汇准备金逆周期调节跨境资本流动的小型开放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研究“双支柱”调控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的效果。结果表明:第一,美联储加息冲击下,国内产出和通胀下滑,人民币贬值;此时采取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政策能稳定汇率并降低经济波动,主要机制是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能增加国内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资金供给,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第二,提升利率政策虽然有助于稳定汇率,但会增大经济波动且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而“双支柱”调控不仅能降低产出和汇率波动,还不会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第三,“双支柱”政策最优组合是货币政策盯住国内产出和通胀波动,宏观审慎政策盯住国际资本流动。据此,本文认为,我国应采用“双支柱”调控应对美联储激进加息,降低利率以应对通胀和产出下滑,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以促进汇率稳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伟泽  陈小亮  王兆瑞  陈彦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普遍认为,宏观政策不应只关注经济稳定目标,还要关注金融稳定目标,而且只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双稳定目标,使用双支柱调控框架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地构建了双支柱框架,为全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没能很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本文认为,这很可能与中国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TFP长期增速下滑有关。本文通过构建含有双支柱和双稳定目标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深入剖析了长期TFP增速变化对双支柱框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处于“高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双支柱框架有助于实现双稳定目标,这是已有文献普遍关注的情形。而当经济处于“低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将产生“对抗效应”,从而削弱双支柱框架对双稳定目标的实现效果,这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情形较为相似。基于本文的结论,中国需要将双支柱框架与提升长期TFP增速的政策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伟泽  陈小亮  王兆瑞  陈彦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普遍认为,宏观政策不应只关注经济稳定目标,还要关注金融稳定目标,而且只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双稳定目标,使用双支柱调控框架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地构建了双支柱框架,为全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没能很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本文认为,这很可能与中国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TFP长期增速下滑有关。本文通过构建含有双支柱和双稳定目标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深入剖析了长期TFP增速变化对双支柱框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处于“高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双支柱框架有助于实现双稳定目标,这是已有文献普遍关注的情形。而当经济处于“低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将产生“对抗效应”,从而削弱双支柱框架对双稳定目标的实现效果,这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情形较为相似。基于本文的结论,中国需要将双支柱框架与提升长期TFP增速的政策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彦斌  刘哲希  
2021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不过面临的下行压力也有所增加。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短期来看,“三重压力”主要源于全球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消费与投资需求恢复偏缓、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居民与企业预期指标下滑。中长期来看,“三重压力”实际上源于中国经济近年来在经济稳定、经济结构转型与长期经济增长三个层面所面临的持续压力。宏观政策“三策合一”通过将稳定政策、结构政策与增长政策三者有机结合,稳定政策主要应对“需求收缩”、结构政策主要应对“供给冲击”、增长政策主要应对“预期转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应对“三重压力”。同时,稳定政策、结构政策与增长政策之间还可以更科学地协调配合,从而有效地提高政策的调控效率,更好地应对“三重压力”并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期刊] 征信  [作者] 曾康霖  支俊立  
货币政策的理论脉络是基于需求不足。凯恩斯学派与弗里德曼的思维逻辑差别是利率主要直接由什么决定,利率的作用会被什么因素抵消。货币政策的当代实践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作用的对象、范围、力度、效应;二是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新进展;三是中国货币政策怎样传导;四是要关注货币政策作用的差别。货币政策调控的中国创造即社会融资规模。结合中国实际,中国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主要是金融机构大面积的不健康;2015年中国股灾,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集中表现;要认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金融风险和金融周期形成的特殊机制;对怎样衡量适度货币供给进行分析。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裴英梅  叶春明  
由传统渠道和在线渠道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中,在考虑产品的网络兼容性的前提下,通过对比分析产品在双渠道分销中的独立决策、单一协调策略和双重协调策略,从而提出双渠道供应链优化的三重协调策略,即支持性零售销售努力策略加上渠道协调价格策略再加上利润分享策略。利用博弈论模型阐明三重协调策略是解决双渠道冲突和改善渠道整体绩效及渠道各方成员绩效的有效协调机制。最后,通过数值实例验证了产品在双渠道分销过程中实施三重协调策略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双方都能获得帕累托利润。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裴英梅  叶春明  
由传统渠道和在线渠道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中,在考虑产品的网络兼容性的前提下,通过对比分析产品在双渠道分销中的独立决策、单一协调策略和双重协调策略,从而提出双渠道供应链优化的三重协调策略,即支持性零售销售努力策略加上渠道协调价格策略再加上利润分享策略。利用博弈论模型阐明三重协调策略是解决双渠道冲突和改善渠道整体绩效及渠道各方成员绩效的有效协调机制。最后,通过数值实例验证了产品在双渠道分销过程中实施三重协调策略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双方都能获得帕累托利润。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晓晶  张明  费兆奇  曹婧  王喆  张冲  
2021年,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金融发展,国内货币金融环境从极度宽松回归相对中性,宏观杠杆率降幅明显,货币政策空间明显拓宽。2022年,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国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方面,房地产市场快速去杠杆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中小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和盈利能力弱化并存,隐性债务严监管下弱资质城投的再融资风险和违约风险趋升。国际方面,中美两国经济金融周期开始错位,需警惕美联储加速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和大宗商品价格高位盘整造成的外部冲击。应对三重压力要求金融宏观调控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货币政策总量宽松力度,结构性货币政策着力提振最终需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稳定市场信心。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徐阳  
中资美元债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用好境内外资本,有利于金融风险防控。当前中资美元债市场面临利率上行、汇率波动和次级化的三重压力。文章具体分析了这三重压力的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尽管中美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中资美元债市场具有联通、用好境内外资本市场的金融属性,其支持实体融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没有改变。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汉   王李俊   刘金全  
本文采用动态谐波模型测度了我国三种类型迥异的经济周期,在周期交融中识别出经济周期下行阶段的转变点,从供需视角对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出现由衰退向萧条转变现象的成因进行溯源,并基于供给、需求和预期对产出波动的依时贡献,解析“三重压力”下我国新发展阶段以来产出波动和经济下行的根源。实证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受外在冲击影响呈现低增长高波动态势;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尚在长周期波谷位置徘徊,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从驱动因素来看,需求收缩是我国近年来以来增长型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出现由衰退向萧条转变现象的主要成因,投资疲软则是导致需求收缩的核心诱因。“三重压力”冲击下预期因素是新发展阶段产出波动的主要根源,市场预期转弱及其对需求冲击的连锁效应是经济下行的重要成因,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融资意愿不足以及居民消费低迷。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孔令刚  蒋晓岚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发挥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和全球贸易的压舱石作用,外贸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RCEP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和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市场,其生效推动东亚经济进入一体化时代。中国要充分认识并发挥RCEP助推拓展国际经贸领域、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步伐的意义,对标CPTPP等新一代高水平经贸规则,以制度型开放推动制度性变革,以外贸的稳定健康发展助推闯关和突围三重压力,为整体经济的稳增长以及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可持续的坚实支撑。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科技力量提升、产业链韧性、改革开放、民生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但会议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就意味着,压力的化解不仅要促进需求扩张,还要兼顾供给的稳定,更需要注重对预期的引导。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义举  梁斯  
在金融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后,以通货膨胀作为政策锚的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局限性凸显。由于通货膨胀没有包含金融信息,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框架无法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历次金融危机的出现表明,金融体系会内生地出现诸多问题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推出宏观审慎政策以管控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中国央行也在积极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中国央行推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增长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集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二者之间协调机制的构建及操作模式的探索将是未来央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央银行有必要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框架下建立相机抉择机制,确保"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政策互相之间充分配合以防止政策超调,着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预期管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