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40)
- 2023(7791)
- 2022(6583)
- 2021(6029)
- 2020(5013)
- 2019(10872)
- 2018(10551)
- 2017(19921)
- 2016(11035)
- 2015(12287)
- 2014(12108)
- 2013(11450)
- 2012(10706)
- 2011(9603)
- 2010(9845)
- 2009(9249)
- 2008(9304)
- 2007(8336)
- 2006(7562)
- 2005(7139)
- 学科
- 济(39561)
- 经济(39467)
- 管理(36777)
- 业(34834)
- 企(28168)
- 企业(28168)
- 财(15796)
- 农(15367)
- 制(14810)
- 方法(12865)
- 中国(12394)
- 体(11280)
- 业经(10661)
- 数学(10569)
- 数学方法(10443)
- 农业(9828)
- 体制(8799)
- 地方(8681)
- 务(8639)
- 财务(8622)
- 财务管理(8590)
- 企业财务(8182)
- 银(7989)
- 银行(7978)
- 融(7894)
- 金融(7891)
- 行(7619)
- 学(7542)
- 划(7268)
- 家(7074)
- 机构
- 大学(153493)
- 学院(151875)
- 济(63018)
- 经济(61690)
- 管理(56909)
- 研究(53111)
- 理学(48302)
- 理学院(47764)
- 管理学(47124)
- 管理学院(46824)
- 中国(40449)
- 财(35414)
- 京(31742)
- 科学(28695)
- 财经(26524)
- 所(25699)
- 江(24651)
- 中心(24162)
- 经(24061)
- 农(23292)
- 研究所(22550)
- 范(20089)
- 经济学(20020)
- 师范(19917)
- 业大(19746)
- 北京(19716)
- 财经大学(19624)
- 院(19154)
- 州(18700)
- 经济学院(17867)
- 基金
- 项目(99542)
- 科学(79487)
- 研究(76754)
- 基金(73485)
- 家(63831)
- 国家(62859)
- 科学基金(53830)
- 社会(51280)
- 社会科(48417)
- 社会科学(48402)
- 基金项目(38125)
- 省(37959)
- 教育(35657)
- 划(31966)
- 自然(31951)
- 自然科(31159)
- 自然科学(31150)
- 自然科学基金(30611)
- 编号(30568)
- 资助(28761)
- 成果(26963)
- 制(25930)
- 部(23364)
- 重点(22840)
- 课题(22051)
- 国家社会(21887)
- 创(21171)
- 性(20976)
- 发(20810)
- 教育部(20731)
共检索到243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生 刘波
汉代的“三老”可分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三老和儒家礼制体系中的三老,两者以“三老”为名各自发展,历史地呈现出“势力上收”与“礼制下移”的双向交互式关系。地方治理层面,西汉时期地方三老的职能被虚化、分割,经历了由“率众”到儒家长者的形象变化。儒家礼制层面,贾谊、贾山、韩婴提出的“三老五更”礼制设想,经王莽初步施行、汉明帝进一步完善,在中央达成政治与教化相统一的结果;此后,养老礼逐渐由中央向地方下移,至汉末明确可以发现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相结合的案例。由此可见汉朝廷在国家治理中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有效统合。
关键词:
三老 三老五更 养老礼 儒家礼制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若晖
瞿同祖提出"法律儒家化"命题时,以晋律"准五服以制罪"为标志。这包含两层基本意义:一是晋泰始律之前的秦汉律令条文与决狱定谳是非儒学性的,尤其是未曾引入五服制;二是泰始律"准五服以制罪"才将刑无等级的法家律令改造为维护等级的儒家律令。通过对东汉时期典型案例"何侍搏姑案"的细致分析,可证汉代已存在以丧服决狱,并且,这一决狱方式颠覆了传统礼俗,使丧服由亲疏程度的表征,被异化为行为规范。于是,礼所原有的双向性原则被摧毁,代之以法的单向性原则。对于以服制入律的准确评价,不是欺骗性的"法律儒家化",而是"儒学暴力化"。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敏俐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礼 《礼运》 大同 孔子 礼学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欣一 赵晓磊
关于汉代案、劾、下狱等司法程序的顺位,史籍中的记载显得异常复杂,学界的相关解释亦存在分歧,主要原因是对汉代劾制之理解尚存疑点。汉代的劾是以案验为基础的初步定罪程序,是引发人犯诣狱的重要前提,人犯的诣狱是依据劾章中的罪名来确定的。汉代对同一案件处理的基本程序顺位是案-劾-下狱,这种程序顺位是以律令的严格规定为保障的。由于汉代的下狱审理须以劾章之内容为限,因此下狱后罪犯的其它罪行依然要经历案劾的程序。史籍中关于汉代司法程序的错乱描述,或许是由于史籍撰写者不熟悉当时的司法程序,亦或许是由于史籍撰写者习惯于特定的
关键词:
汉代劾制 案、劾、下狱 司法程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圣
智的直觉理论在牟宗三哲学美学思想里居于最根基的位置。牟宗三首先分疏了智的直觉在义理上的儒家形态何所,其次从理论上说明我们确有此一种直觉,以及此一种直觉在我们生活实践里是可以证显出来,表明依儒家智慧形态言我们确有智的直觉一问题是真实的、具体的。牟宗三所分判演绎者,在义理上对建构由中国智慧而来的哲学美学形态具有非凡的学理意义。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翁礼华
杭州孤山有一块价值连城的汉三老碑,它与中国古代县以下基层组织有关。古代基层组织,以隋代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为转折点:以前为乡官制,以后为职役制。乡官制有国家财政发给的报酬,职役制则是一种赋役义务。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全国划一的郡县制后,对县以下基层组织也进行了调整和统一,设乡、亭、里三级。一般为10里1亭,亭有亭长;10亭1乡,乡领导班子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四职,其职能分别为:三老掌教化;有秩掌行政,相当于乡长;啬夫听讼、征税;游徼负责治安,循禁盗贼。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就曾担任过秦代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泗水亭长。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肖桐
礼制对建筑文化的影响肖桐如梦令建筑合乎礼制,溯源自古如是。周朝定规章,《三礼》①流传后世。后世,后世,代代追求瑰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栖居之所,随着物质文明的进一)长,又形成了一套礼制。而礼制对建筑又产生着影啊,形成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风格。《周易·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海鹏 沈倩岭 李后建
农民外出务工行为是中国"三农"问题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关系农村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依据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对儒家文化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儒家文化对农民外出务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受儒家文化影响越大的农民,外出务工的意愿越低,但这种抑制作用在自身和父母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显著的差异。因此,要从文化和思维方式转变的角度根本性解决农民外出务工的问题,促进农民工的良性流动,用现代管理手段和合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构建农村社会经济管理体系。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隋萍
■在省级精神文明单位河南省夏邑县审计局,“三老”是提起来无人不晓的人物,要想知道这“三老”的具体内涵,让我们一一表述给您听。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浩博士撰写的《汉代地方财政研究》一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11月正式出版。全书分七章,共30余万字。此书取材广博,资料翔实,引用大量简牍资料,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对于汉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该书从运输成本、财政赈济、地方计划外收入、财政运作等角度展开,通过提出"财政变通"的概念,来诠释汉代地方财政存留问题;对于汉代地方财政机制,书中将汉代地方官吏分为财政总理型、保管型、征调型三种职能类型,并选取"计最"、"期会"两个视角来动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卜然然
文学官是汉代地方官学的教师,其设置随着经学的发展而不断细化,数量众多,区域分布广泛。一般明经即可出任,主要职责有管理学校、教授弟子、推行教化、备长官顾问等。文学官在任命与升迁的途径等方面均体现出其官吏属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安祥
一般而言,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整体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上升,表现为以过多的货币去追求较少的商品,从而形成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导致市场物价恶性上涨、民众生活水平普遍降低的一种经济现象。通常人们认为,通货膨胀只会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发生。实际上,只要认真研读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在金属货币流通状态下,同样可以出现通货膨胀。汉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关键词:
盗铸钱 白金三品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承
“公共性”承认并正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共在事实,强调人与人之间共同分有的价值观念与现实利益,重视人们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规则和秩序,倡导人们参与并改善公共生活,追求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理想。围绕“公共性”的相关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学界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思想传统,儒家公共性思想具有重要的传统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儒家先贤怀着对现实混乱局面的忧患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期望,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为良好有序的公共生活及其发展方向提供儒家方案。儒家哲学从总体旨趣、形上预设、观念引导、制度建构、社会理想等多个维度呈现了强烈的公共关切,展现了儒家的公共性优先原则,形成了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有必要对儒家公共性思想予以进一步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使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资源。
关键词:
公共性 公共生活 儒家公共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帆
礼仪制度以物质为基础,儒家三《礼》中的丧礼部分记述了我国古代植物原材料大量应用于丧服服饰和丧礼用具。通过记载丧礼仪轨的《仪礼》《礼记》等篇章,可以看到古代的礼器制作会因地制宜地选取生产生活中的常见草木,通过“制物之性”与“托物言志”两种原则,使植物的自然与人文属性得以发扬,满足伦理生活的需要。其中,“制物之性”直接运用草木的物性,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追求;“托物言志”则将植物的自然属性引入到人文世界中,通过草木的文化意涵抒情表志、送别亲人,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推类”思维方式在礼制中具体而微的呈现。
关键词:
丧礼 丧服 植物 草木 礼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