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26)
- 2023(6937)
- 2022(6123)
- 2021(5838)
- 2020(5038)
- 2019(11940)
- 2018(12079)
- 2017(21803)
- 2016(13256)
- 2015(15351)
- 2014(16010)
- 2013(15334)
- 2012(14660)
- 2011(13585)
- 2010(14024)
- 2009(12993)
- 2008(13209)
- 2007(12449)
- 2006(10871)
- 2005(10045)
- 学科
- 济(50477)
- 经济(50428)
- 管理(30759)
- 业(29313)
- 方法(24587)
- 企(23096)
- 企业(23096)
- 数学(21455)
- 数学方法(21207)
- 教育(20322)
- 中国(18506)
- 农(14207)
- 学(14087)
- 财(12883)
- 理论(12192)
- 地方(10945)
- 业经(9536)
- 贸(9489)
- 贸易(9486)
- 制(9407)
- 农业(9165)
- 易(9159)
- 和(8126)
- 教学(7714)
- 银(7573)
- 银行(7552)
- 务(7411)
- 财务(7388)
- 财务管理(7359)
- 发(7322)
- 机构
- 大学(198674)
- 学院(192030)
- 济(71059)
- 经济(69230)
- 研究(68866)
- 管理(64351)
- 理学(54442)
- 理学院(53642)
- 管理学(52539)
- 管理学院(52129)
- 中国(45933)
- 京(43905)
- 科学(42508)
- 范(36728)
- 师范(36503)
- 所(36135)
- 财(34103)
- 教育(33573)
- 研究所(32833)
- 农(32246)
- 江(32046)
- 中心(30404)
- 师范大学(29854)
- 北京(28478)
- 业大(27483)
- 财经(26893)
- 农业(25461)
- 州(25133)
- 经(24137)
- 技术(23597)
- 基金
- 项目(116665)
- 研究(91531)
- 科学(91204)
- 基金(79610)
- 家(68433)
- 国家(67709)
- 科学基金(55885)
- 社会(54001)
- 社会科(50780)
- 社会科学(50760)
- 教育(50318)
- 省(47282)
- 划(41939)
- 基金项目(41543)
- 编号(40784)
- 成果(36896)
- 自然(34221)
- 自然科(33359)
- 自然科学(33346)
- 资助(32816)
- 自然科学基金(32734)
- 课题(31318)
- 重点(28061)
- 部(27863)
- 发(26375)
- 年(25642)
- 性(24291)
- 教育部(24190)
- 项目编号(24127)
- 创(23737)
共检索到298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先武
“工具论”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工具性”的制约,走进了科学化、技术化的误区,并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然而,语文界至今仍有人把“三老”的教育理论视为圭臬,对于片面强调工具性所产生的弊端缺乏认真的反思。这将给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造成极大的思想障碍。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隋萍
■在省级精神文明单位河南省夏邑县审计局,“三老”是提起来无人不晓的人物,要想知道这“三老”的具体内涵,让我们一一表述给您听。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纪大海
汉语文教育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且这功能和价值具有多层复合性,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就存在不同的汉语文教育功能观和价值观。汉语文教育功能观之争由来已久。上至古代有“文”与“道”之争,下至现代有“功利本位”与“人文本位”之争。古代“文道”之争,古人已达成共...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潘庆玉
语文教育因其植根于语言的生活土壤,在所有教育科目中优先具有进入存在论境域的发言权。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意味着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立场。语文教育作为直接同语言打交道的精神生成与发展过程,无论其观念状态还是实践形态都必然隐含着其所立足的存在论立场: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方式和交往—实践的存在论方式。从交往—实践的角度来把握语文教育的立场和方法,是当前语文教育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方向,是对过去长期以来所奉行的认识论语文教育模式的一种积极批判,也是对存在主义语文教育立场忽视语言实践倾向的一个有力的矫正。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存在论方式 语文教育哲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曾晓洁 蒋凯
将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及脑科学研究中最前沿的应用研究课题之一。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组织的"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是这方面的一个开创性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介绍了该研究计划的"生态性"、应用性、跨学科性等特点,分析了这一研究计划的跨学科性质为建立整合性的理论带来了一个可能的方向——教育生物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任苏民
纵观语文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一系列纷争,无不与对语文教育的根本认识即语文教育观密切相关。没有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就会导致语文教育改革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模糊、偏执、摇摆、徘徊甚至倒退。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呢?我国杰出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翁礼华
杭州孤山有一块价值连城的汉三老碑,它与中国古代县以下基层组织有关。古代基层组织,以隋代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为转折点:以前为乡官制,以后为职役制。乡官制有国家财政发给的报酬,职役制则是一种赋役义务。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全国划一的郡县制后,对县以下基层组织也进行了调整和统一,设乡、亭、里三级。一般为10里1亭,亭有亭长;10亭1乡,乡领导班子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四职,其职能分别为:三老掌教化;有秩掌行政,相当于乡长;啬夫听讼、征税;游徼负责治安,循禁盗贼。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就曾担任过秦代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泗水亭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础形式,语文教育的根本着眼点是立人。基于立人属性的语文教育,就是要立人于终身兴趣发展之中,立人于优美的汉语言文化之中,立人于语文所开启的审美世界之中。以立人为指向的语文教育实践需要立足个体,以优美的语文文本启发个体内心的自由,并将之转化成个体生命的创造性实践。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实践的基础形式,不仅事关民族身份认同与个性彰显,更重要的是,事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品质。我们需要重启以语文教育为中心的人文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重视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人文教育 立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洪宗礼
母语发展中同化与异化使母语的民族化、国际化的格局形成;母语的文化特征及母语工具性丰富的内涵,显示目标多元性;语文教育关键是用系统思想探究母语课程内部元素的科学构成关系的尝试,应受到关注;必须运用内因与外因的统一观来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从科学与艺术结合上寻求高超教学艺术;教材是教本也是学本,忽略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提高语文素养的载体是教科书;应当让教科书进入"精品的天堂"。提高编写质量是关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龙年
新中国成立后 ,叶圣陶给全国各地师生写了大量书信 ,这些书信成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他的语文教育书简内容涉及面非常宽广 ,几乎涵盖了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 ,对推进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书简 语文教师 教学思想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宇驰
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承载着人文教育的重任,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优势。高职语文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出发,为学生的专业成长夯实基础,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关键词:
高职语文 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易前伟
大学语文教学是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其对于提高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能够有效推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高职大学语文教育工作并未有效担当自身所应承担的角色,这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效性的提高带来了消极影响。对此,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从明确定位该课程性质、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以提高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生 刘波
汉代的“三老”可分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三老和儒家礼制体系中的三老,两者以“三老”为名各自发展,历史地呈现出“势力上收”与“礼制下移”的双向交互式关系。地方治理层面,西汉时期地方三老的职能被虚化、分割,经历了由“率众”到儒家长者的形象变化。儒家礼制层面,贾谊、贾山、韩婴提出的“三老五更”礼制设想,经王莽初步施行、汉明帝进一步完善,在中央达成政治与教化相统一的结果;此后,养老礼逐渐由中央向地方下移,至汉末明确可以发现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相结合的案例。由此可见汉朝廷在国家治理中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有效统合。
关键词:
三老 三老五更 养老礼 儒家礼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