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58)
2023(16930)
2022(14535)
2021(13499)
2020(11142)
2019(25511)
2018(25301)
2017(48341)
2016(26126)
2015(29392)
2014(29533)
2013(29191)
2012(27144)
2011(24493)
2010(24949)
2009(23485)
2008(22307)
2007(19908)
2006(17879)
2005(16422)
作者
(75811)
(62639)
(62354)
(59190)
(39974)
(30044)
(28274)
(24372)
(23983)
(22586)
(21448)
(21347)
(19995)
(19979)
(19568)
(19389)
(18473)
(18216)
(18047)
(18007)
(15805)
(15420)
(15114)
(14368)
(14093)
(14072)
(14002)
(13949)
(12743)
(12285)
学科
(107099)
经济(106957)
管理(78404)
(75348)
(62882)
企业(62882)
方法(41117)
中国(36119)
数学(34747)
数学方法(34353)
(29607)
(29556)
(29321)
金融(29318)
(28493)
银行(28449)
地方(28443)
(27470)
(26655)
业经(26483)
(21828)
农业(19961)
(18785)
贸易(18764)
(18761)
财务(18682)
财务管理(18640)
(18160)
(18038)
理论(17944)
机构
大学(370104)
学院(369329)
(149412)
经济(145952)
管理(143981)
研究(128069)
理学(122724)
理学院(121326)
管理学(119416)
管理学院(118744)
中国(101909)
(80336)
科学(76803)
(72844)
(64359)
中心(59085)
(58774)
研究所(57926)
(56586)
财经(56428)
业大(52415)
北京(51430)
(51010)
(49489)
师范(49038)
(46403)
(46194)
农业(45209)
经济学(44790)
财经大学(41779)
基金
项目(244122)
科学(191990)
研究(182372)
基金(175580)
(151751)
国家(150413)
科学基金(129285)
社会(114624)
社会科(108647)
社会科学(108622)
(96027)
基金项目(93059)
教育(83126)
自然(82269)
自然科(80304)
自然科学(80286)
(80274)
自然科学基金(78817)
编号(75280)
资助(72063)
成果(62200)
(55270)
重点(54717)
(53616)
课题(52587)
(51029)
创新(47629)
(47424)
国家社会(46663)
项目编号(46401)
期刊
(173397)
经济(173397)
研究(116665)
中国(80083)
(55998)
管理(55558)
学报(55212)
(55017)
科学(51864)
(48424)
金融(48424)
教育(44439)
大学(42401)
学学(39660)
农业(36995)
技术(32179)
业经(28731)
财经(27928)
经济研究(26555)
(23784)
问题(22165)
图书(19153)
理论(19056)
(18613)
科技(17552)
技术经济(17347)
实践(17336)
(17336)
现代(17136)
(16201)
共检索到574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唐德祥   彭天禹  
“三社”融合发展能够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作用,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实现涉农资源优化配置,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然而,在“三社”融合发展的试点探索过程中,金融服务短板仍然难以有效破解。本文基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思想,考察了“三社”在不同策略下以不同初始概率和参数变化对博弈均衡的影响,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主还款概率、农产品订单合同的违约,供销合作社的监管成本,信用合作社的贷款利率以及政府风险补偿金等参数均是融资博弈均衡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三社”融合发展融资难题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文树  薛蓉娜  赵会娟  
文章在阐述三网融合内涵、剖析其经济特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西部地区推进三网融合对其经济的影响机制。三网在技术层面的融合将激励信息产品的研发、制造,引领信息产业的升级,同时有利于节约社会资金;在市场层面和业务层面的融合有助于提升西部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对信息服务业务的需求。因此,在西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能有效改善其信息化水平,使信息获取方式更加便捷和多样化,利于西部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晓丽   徐文静   贾若祥   窦红涛  
城市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的重大举措。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等目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换  章牧  
现实背景下,特色小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旅融合为基调的特色小镇发展方兴未艾。本文以甘坑客家小镇为例,结合消费者感知从文化符号、开发模式和路径依赖三个层次进行理论梳理,尝试提出特色小镇以文促旅的路径与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文旅融合重在以地方文化为中心;第二,文化视觉化增强文化认同感;第三,塑造IP文化形象改善旅游体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峰  郭炳南  
文旅商融合发展的目的是要在文化、旅游和商业间实现以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产业链共荣的产业发展格局。文章在相关概念阐释的基础上,从三大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文旅商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认为可以通过挖掘城市的文化、商贸、旅游三类资源,构建文化集聚区、旅游集聚区、商业集聚区和大型城市综合体四种融合发展的路径或平台。具体到某一特定的城市,以无锡为例,提出文旅商融合发展的三大具体对策:深挖运河文明,打造滨河线性文旅商集聚区;激活商埠文化,打造基于城市空间优化的面状文旅商集聚区;提升旅游品质,打造湖湾型生态旅游城郊文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郑泽华  
融资机制内生于经济增长 ,并成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助推器”。一个健全的融资机制对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即从融资机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 ,分析了新经济时代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出现的必然性 ,指出了其不同于以往融资方式的融资绩效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融资制度的几点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符琳蓉  任以胜  陆林  张海洲  
"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以城兴"成为21世纪我国港口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对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鉴耦合—协调度从互动程度与发展水平两个角度测度南通市"港—产—城"融合发展状况,运用动态发展度和剪刀差方法解析"港—产" "港—城""产—城"复合系统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南通市"港—产—城"整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持续上升,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2)"港—产—城"整体系统融合互动程度呈现出由较低到高的波动发展态势,融合发展水平经历由失调衰退到高度融合的发展历程,融合发展状况实现改善;(3)"港—产" "港—城""产—城"复合系统经历多种演化发展阶段,各阶段存在不同效果的交互胁迫作用;复合系统的剪刀差呈下降、上升交替出现的"W型"和"斜S型",发展趋势差异在缩小与扩大中反复循环,需要加强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使其接近融合发展的目标。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兆峰   谢佳亮  
提高文旅融合发展效率是关乎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有效把握其动态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对推动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及其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分析框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测度模型、空间马尔科夫链和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剖析中国2011—2019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在9年间仅提升3.4%,距离最佳生产前沿面还存在至少17.3%的潜力空间,4大区域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格局,并且仅天津、上海、广东与云南4个省份常年达到最佳生产前沿面,其他省份还存在至少6.7%~33.9%的潜力空间;2)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大致呈现“东南沿海高值集聚,西北内陆低值集聚”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与马太效应现象,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但当与高效率的省份为邻时,本地省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向上转移概率有所提升;3)产业结构与交通水平是提高本地省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但对邻近省份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消费需求和政府调控促进了邻近省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效率,但对本地省份的推动作用尚不显著,服务队伍抑制了本地省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效率,但对邻近省份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眭海霞  韩淼  尹宏  
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新模式和新动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农商文体旅融合模式、动力机制以及优化路径等进行研究,认为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渗透型、延伸型,重组型三种,融合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内部驱动力与外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以分为原动力、拉动力、推动力和支持力。最后,文章提出通过健全体制机制、优化资源利用、创新产品开发和强化业态打造,构建“四位一体”融合发展路径,推进农商文体旅全面深度融合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洪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资本下乡和人才入乡。为揭示资本下乡及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规律,采用理论模型法和例证方法,研究"都市农业+"中推进资本下乡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资本下乡能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农民再组织化水平、推动乡村治理结构变迁。研究揭示了资本下乡三驾马车(要素供给、乡村价值、溢出收益)的驱动机理,构建了推进资本下乡的内驱外引、契约联结、扩散带动和支持保障机制,并发现都市农业地区资本下乡存在农户契约意识不强、农业经营风险高、农业融资困难、管理和技术人员短缺、土地产权不稳定等障碍。建议探索多元化土地使用方式,发展农村融资租赁和普惠型农业保险,完善下乡资本监管以及资本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引才政策和"都市农业+"优惠政策。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曹哲  邵旭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演进脉络,以“创造力—驱动力—牵引力—支撑力—聚合力”为分析框架,论证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并总结了荷兰和韩国的模式及主要做法,以资借鉴。现阶段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融合主体间的创造力差异较大,制约了合作稳定性;技术和制度创新应用存在堵点,驱动作用发挥不充分;高品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影响了需求端的牵引作用;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不完善,融合发展的支撑力不足;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聚合力作用有待提升。因此,要聚焦提升融合发展动力,强化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性,打通技术和制度创新应用的堵点,加强供给高品质农产品,优化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邵莹莹   花俊国   李冰冰  
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驱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本文基于2013—2021年全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外)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以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2)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善政府行为、促进科技创新来驱动城乡融合发展;3)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空间面板回归显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不同地区应当根据自身经济、文化等地缘或环境优势,加快建设创新驱动、政府引导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格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差异化融合发展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师翠英   陈俊宇   池显  
“双碳”目标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CRITIC赋权法和熵权法测算了“双碳”目标指数与生态环境治理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两者的融合发展特征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12—2021年,全国“双碳”目标与生态环境治理指数及各分维度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并在空间上分别形成“东高中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2)协调关系在时序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磨合协调阶段、初级耦合协调阶段、高水平的耦合协调阶段。(3)“双碳”目标指数高于生态环境治理指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成海  刘文渊  
晋西农村实质脱贫及其经济发展必须依托其自身特色资源为基础,注重生态平衡性、产业融合性和经济发展系统性,这是增强山地经济内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晋西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92%,是典型的山地经济,因此,系统分析晋西山地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有利于促进晋西老区的实质性脱贫,真正实现山区人地关系系统的优化和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邵莹莹   花俊国   李冰冰  
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驱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本文基于2013—2021年全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外)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以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2)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善政府行为、促进科技创新来驱动城乡融合发展;3)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空间面板回归显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不同地区应当根据自身经济、文化等地缘或环境优势,加快建设创新驱动、政府引导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格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差异化融合发展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