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52)
- 2023(11860)
- 2022(9987)
- 2021(9302)
- 2020(7469)
- 2019(16720)
- 2018(16200)
- 2017(30993)
- 2016(16665)
- 2015(17900)
- 2014(16915)
- 2013(16559)
- 2012(15056)
- 2011(13512)
- 2010(13312)
- 2009(12186)
- 2008(11154)
- 2007(9386)
- 2006(8280)
- 2005(7007)
- 学科
- 济(64372)
- 经济(64312)
- 管理(43608)
- 业(37467)
- 企(27984)
- 企业(27984)
- 方法(22049)
- 农(21577)
- 地方(21471)
- 数学(19108)
- 数学方法(18870)
- 环境(18411)
- 中国(16759)
- 学(15531)
- 业经(15392)
- 农业(14890)
- 财(14355)
- 制(11682)
- 划(11168)
- 贸(10790)
- 贸易(10782)
- 地方经济(10618)
- 易(10319)
- 土地(10074)
- 和(9537)
- 资源(9503)
- 发(9418)
- 教育(8910)
- 理论(8883)
- 技术(8769)
- 机构
- 学院(216612)
- 大学(213131)
- 济(84648)
- 经济(82603)
- 管理(80385)
- 研究(76131)
- 理学(69711)
- 理学院(68764)
- 管理学(67441)
- 管理学院(67040)
- 中国(54608)
- 科学(48167)
- 京(44969)
- 农(38340)
- 财(37029)
- 所(36744)
- 中心(35920)
- 江(34345)
- 业大(33762)
- 研究所(33753)
- 范(32710)
- 师范(32451)
- 财经(29841)
- 农业(29752)
- 州(29287)
- 院(28988)
- 经(27018)
- 北京(26937)
- 经济学(26279)
- 师范大学(26210)
- 基金
- 项目(158115)
- 科学(125209)
- 研究(117433)
- 基金(113423)
- 家(99536)
- 国家(98718)
- 科学基金(84959)
- 社会(75717)
- 社会科(71668)
- 社会科学(71648)
- 省(65468)
- 基金项目(61550)
- 自然(54015)
- 划(53526)
- 教育(52917)
- 自然科(52591)
- 自然科学(52579)
- 自然科学基金(51553)
- 编号(47943)
- 资助(43252)
- 发(36657)
- 成果(36391)
- 重点(36348)
- 创(33670)
- 课题(33661)
- 部(33519)
- 国家社会(31580)
- 创新(31424)
- 科研(29921)
- 制(29896)
共检索到316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焦露 薛哲进 尹剑 朱沙莉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贵州省1995—2015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土地利用转型呈现生态用地反哺生产和生活用地的特点。(2)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变化由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构成,最终抵消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3)贵州省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0.466 4~0.532 2之间,空间分异明显。针对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及生态用地减少等问题,未来发展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据实行补偿制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导,协调经济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正 王军 白中科 郭义强 邱杰
分析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状况及驱动因子。基于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幅度、年均变化率与相对变化率5个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3年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和林地的变化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明显增加,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2)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呈增长趋势。(3)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园地的区域变化差异较大,牧草地区域变化差异较小;贵州省西部地区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符莲 熊康宁 高洋
在耦合协调及障碍度模型上,对贵州省2008—2016年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指数增幅达0.83;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稳步提高,由严重协调转变到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类型由旅游发展滞后演变为生态环境发展滞后类型;协调障碍因子包含废水排放总量、烟粉(尘)排放总量、旅馆业年末客房床位数、铁路旅客周转量等。样本期间系统综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二者协调发展步调不一致,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能很好地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俐俐 胡宝清 严志强 廖赤眉 覃开贤
从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空间格局变化定量分析、动态变化预测模型等方面分析近20年都安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对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都安各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裸岩地扩展与收缩,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有很大相关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吴长勇
为促进喀斯特贫困山区低碳土地利用模式构建,文章运用碳排放计量模型对贵州省2000—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风险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4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吸收总量均表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分别从2000年的3 320万吨和462万吨上升至2014年的8 240万吨和542万吨,净碳排放量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碳吸收储存能力远远低于碳排放能力。(2)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其碳排放量占93.93%以上;林地是主要的碳汇,其碳吸收贮存量占94.82%以上。但林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冬 罗毅 顾康康
以“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200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以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作为切入点,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测度了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分异显著。生产、生活用地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冲击平原区和东北部沿海一带,其中生产用地整体呈缩减趋势,生活用地快速增加并呈扩张态势;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皖南和浙北丘陵山区和冲击平原地带。(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在时间上经历了先减少再增加的“U”形演变过程,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最低;在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以盐城市、泰州市、南通市和上海市为中心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区、长江流域的带状中等质量区和以杭州市为中心的浙北、皖南生态环境质量高质量区。(3)土地开发强度(X_(16))、政策重视程度(X_(1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_9)、单位面积粮食产量(X_(10))、城市绿地面积(X_(15))、碳排放量(X_(13))和城镇化率(X_6)等因素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月卿 罗鼎 冯艳 彭建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突出的区域。本文根据贵州省猫跳河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90年、2002年和2007年的Landsat-TM影像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和特征,为喀斯特其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和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1973年-1990年,由于陡坡开荒以及城镇化发展,流域内旱地、裸岩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水田、灌木林、其它林地、灌草地均在减少;199...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谷树忠
用广义的效益—成本分析法,运用价值流量概念,对坡改梯的效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改梯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可有效增进抗御灾害能力,可增加农产品产量,可同时提高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坡改梯,损益分析,喀斯特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王晓颖 吴长勇 晏银美
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绿色经济发展,文章运用耦合模型对贵州2005—2015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变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及整个系统的发展指数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0.07、0.37及0.22上升至2015年的0.81、0.69及0.75,经济发展系统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2)系统动态耦合度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0.31≤C≤1.0,整体处于由中等水平耦合向良好水平耦合演进状态;(3)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不断跃升的趋势,0.27≤D≤0.9,整体处于从中度、轻度失调衰退型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型演变状态,但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低,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昌 张傲
基于1995、2005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对东北地区2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5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持续增加、生态用地持续减少和生活用地小幅增加,前期变化剧烈后期趋缓。2)各类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农业生产用地、牧业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林业生态用地、其他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有所缓和。3)东北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5年的0.581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0.57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空间分布以高质量区和中低质量区为主,农业生产用地和林业生态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变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农业开发进程基本保持一致,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亮广 梁虹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分别选取全国和湖北省为参照区,进行了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而得出,贵州省水资源总量虽相当丰富,但受喀斯特发育的影响,其实际的水资源承载力并不高。水资源总量上,相对全国和湖北省来说,贵州省的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和GDP量都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人口数和GDP量;但水资源利用量上,贵州省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远低于其实际的人口数,处于严重超载状态,而可承载的GDP量又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处于相当富余状态。在水资源总量相当的情况下,一般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利用量可承载的GDP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与非喀斯...
关键词:
喀斯特 相对水资源承载力 贵州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跃红 安裕伦 马良瑞 李雪
基于GIS与RS技术,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坡度大于25°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60年1∶50000地形图、199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以及2010年的环境减灾卫星(HJ-1A/1B)影像,解译获取1960、1990、2010年3个时间点的土地利用数据,并结合贵州省水文地质图、坡度图进行陡坡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1960-1990年的30年间,有林地、灌木林、水体呈减少趋势,其中灌木林减少的最多,其次是有林地;而草地、建设用地、裸岩和耕地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草地增加的最多,其次是耕地。②1990-2010年的20年间,灌木林、裸岩、耕地呈减少趋势,其中耕地减少的最多;而有林地、疏林地、草地、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疏林地增加的最多。③随坡度增加覆盖比例呈降低趋势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有林地、疏林地、水体、建设用地和耕地;随坡度增加覆盖比例呈增加趋势的土地利用为灌木林、草地和裸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戴文远 江方奇 黄万里 廖李红 姜坤
分析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转变,是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三生空间"管控的重要依据。论文基于福州新区2000、2009和2015年3期Landsat ETM+/OLI遥感数据和"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应用GIS定量研究了福州新区15 a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15 a间福州新区的生活生产空间增长迅速,面积增加了11 224.63 hm~2,增长率达82.31%;生态生产空间面积出现先下降后增长趋势,总体增长了19.94%;生活生产空间的增长源于对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侵占,生态生产空间的增长源于对湿地、海域等生态空间的侵占。2)15 a间福州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21.69%,其中生态空间下降总量最大,减少了6.822 8亿元,生活生产空间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92.10%。3)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提高和下降两种相反趋势,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生产空间对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侵占,贡献率分别达38.60%和18.77%,其次为生态生产空间对生态空间的侵占。4)推进福州新区"三生空间"协同布局,应加强区内生态林地、闽江河口、海岸线等重点生态空间的保护,稳步推进新区核心区域生活空间基础设施优化,集约利用生产空间,增加产出效益。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建 蔡运龙
研究目的:综述喀斯特地区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进展和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研究结论: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研究较少,是LUCC研究的薄弱区域。⑵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和过程变化的研究刚起步,需要深入研究以解释其变化过程和空间差异。⑶在驱动力方面,对城市化、政策、制度以及全球化等因素及它们间如何共同作用于LUCC涉及较少。⑷如何建立具有良好空间表达能力并能反演LUCC历史过程和预测未来变化的模型,有待深入研究。⑸LUCC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福利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对此如何响应的研究将是喀斯特地区LUCC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军 李正 白中科 郭义强 邱杰 王国茹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结构,必然引起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变化,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保护研究尤其是在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能有效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土地整理融入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思想是未来土地整理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基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思想,探讨了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要点,以贵州省荔波县板寨河头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农田斑块、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景观规划设计,促进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