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18)
- 2023(9230)
- 2022(7465)
- 2021(6792)
- 2020(5406)
- 2019(11812)
- 2018(11275)
- 2017(20662)
- 2016(11066)
- 2015(12249)
- 2014(12227)
- 2013(11678)
- 2012(10878)
- 2011(10007)
- 2010(10477)
- 2009(10164)
- 2008(8988)
- 2007(8256)
- 2006(7596)
- 2005(6668)
- 学科
- 济(41597)
- 经济(41537)
- 业(32434)
- 管理(28261)
- 农(25594)
- 融(25273)
- 金融(25266)
- 银(22925)
- 银行(22903)
- 企(22644)
- 企业(22644)
- 行(22297)
- 中国(20764)
- 农业(17354)
- 制(15943)
- 财(14588)
- 地方(14322)
- 业经(14276)
- 方法(12482)
- 体(11046)
- 中国金融(10987)
- 数学(10784)
- 数学方法(10617)
- 学(8836)
- 务(8588)
- 财务(8555)
- 财务管理(8534)
- 企业财务(8193)
- 体制(8040)
- 发(7921)
- 机构
- 学院(153441)
- 大学(148992)
- 济(59471)
- 经济(57795)
- 研究(55110)
- 管理(53211)
- 中国(48488)
- 理学(44682)
- 理学院(44168)
- 管理学(43274)
- 管理学院(42997)
- 农(33304)
- 科学(32707)
- 京(31083)
- 财(30739)
- 中心(27798)
- 所(27526)
- 江(25242)
- 研究所(24856)
- 农业(24815)
- 业大(23580)
- 财经(23246)
- 经(21020)
- 范(20749)
- 州(20688)
- 师范(20480)
- 院(20048)
- 省(19317)
- 银(19245)
- 北京(19122)
- 基金
- 项目(101843)
- 科学(78850)
- 研究(77573)
- 基金(71297)
- 家(62332)
- 国家(61666)
- 科学基金(51766)
- 社会(49439)
- 社会科(46466)
- 社会科学(46453)
- 省(42449)
- 基金项目(37153)
- 教育(34687)
- 划(34367)
- 编号(32400)
- 自然(30615)
- 自然科(29887)
- 自然科学(29874)
- 自然科学基金(29299)
- 资助(28165)
- 成果(27499)
- 课题(23816)
- 发(23501)
- 重点(23405)
- 部(21469)
- 创(21410)
- 性(20480)
- 国家社会(20463)
- 创新(20012)
- 制(19970)
共检索到247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然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德治”作为“自治”和“法治”的基础,是“三治融合”的支撑力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乡村德治建设,明确乡村德治定位,健全乡村德治建设组织体系,挖掘改造乡村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创新治理方式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德治”的“软支撑”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德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思思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村规民约可以很好地内嵌于"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具有独特的功能价值。目前中国村级层面已基本实现了村规民约的全覆盖,但在形式内容、制定程序、推进机制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建议把村规民约作为建设"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在改进形式、提升内容、完善程序、强化执行、组织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
村规民约 “三治融合” 功能价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已具备融合的条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其实践机制总体包括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结构整体优化和实现乡村治理目标系统转化三个维度,具体路径是推动政府联合社会力量在建构制度供给与内生秩序的联通机制、形成振兴乡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设计治理民生化为导向的政策方面深入推进"三治融合"的基层建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体现出自我革新的制度特性、治理价值的全方位性以及实践布局的系统性,具有克服现代社区民主治理悖论的现实意蕴。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三治融合 乡村治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小伟
发源于浙江省桐乡市的"三治融合"治理模式,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将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全面创新了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但总体来说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治理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建设相对滞后,"三治融合"的合力还未形成最佳效应。为此,要进一步强化"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中党的领导,促进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真正形成融合机制,完善各种治理方式的制度建设,扩大公众参与,夯实"三治融合"的社会基础,提升"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
关键词:
“三治融合” 农村 治理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力榕
乡村治理体系的优劣,关系着乡村振兴目标能否实现,也影响着乡村地区的长期发展。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推进,对于促进乡村振兴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部分地区还存着"三治"融合理念不强、"三治"融合治理行为缺失以及"三治"融合制度与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池建华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分析自治、法治、德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理论分析也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乡村治理实践。道德"红黑榜"即是当前某些乡村地区出现的新型乡村治理措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道德"红黑榜"既重视弘扬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标准,同时又增加了脱贫扶志等契合时代需要的新标准。在评选程序方面,道德"红黑榜"坚持村民自治,注重强调公开、公正、公平,坚持奖惩教育相结合,从而激发乡村内生自治活力。同时,乡村社会法治建设为道德"红黑榜"提供了相应的法治保障。道德"红黑榜"在不同层面发挥了积极的德治功能、自治功能、法治功能,有利于"三治结合"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谢晖
作为乡村治理方式,自治、法治、德治方式是历史地形成的,有其各自之论理依据。在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目标导向下,“三治融合”正逐步生成,并将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三治融合”治理格局,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善治目标未来可期。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三治融合” 善治目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梁梁 李世强
乡村善治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供给与资源输入,还依赖于乡村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基于社会资本的崭新视角为探索乡村善治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证据。通过对乡村治理演化轨迹和现实困境的深入诠释,为因地制宜引导社会资本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别论述了社会资本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协同互动关联,旨在揭示社会资本与乡村善治的内在逻辑联系。聚焦社会资本,为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提升乡村治理绩效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社会资本 逻辑关联 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琴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融合治理为核心导向,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需置于乡村治理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互促共生的发展逻辑下予以审视。空间—主体—规则共同构成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推动实现各要素的内部融合和相互融合是融合型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对浙江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分析发现,通过构建“三位一体”融合机制,融合型乡村治理体系在强化双重治理功能、促进乡村治理社会化和推动乡村治理制度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融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意义在于,其为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率先实现乡村治理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双重一体化提供了可能的实现形式,由此促使我们思考在城乡融合发展不可逆的情况下,欠发达区域的乡村治理应该以何种形态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艳荣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我们要构建与农村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三治合一"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强调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模式。鉴于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中面临的乡村治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严重,乡村治理与农民矛盾日益激化等问题,应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通过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共治局面。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丽敏
河南省先进村镇乡村"三治融合"治理经验为实现乡村善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意义。依法自治,把村民自治严格纳入法治框架。强化法治,突出乡村治理的法治思维和制度性供给。弘扬德治,与自治、法治形成刚柔并进的治理格局。从河南省先进村镇乡村"三治融合"经验可以得出,党建引领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政治保障,乡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物质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思想保证。
关键词:
河南省 “三治融合” 有效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世军
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指向。乡村治理不仅关乎乡村的和谐稳定,也深层影响国家繁荣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浪潮下,乡村治理环境随之变化,风险与机遇并存,乡村治理体系亟待重构。目前,乡村治理主要面临以下桎梏。一是治理主体缺位。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引发了其家人亲眷的“次生外流”。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在乡村治理中缺位,农村世代相承的村民自治制度难以为继。二是社会结构分化。
关键词:
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晓明
乡村治理面临社会结构变迁,乡村规约权威弱化,传统乡规民约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现实挑战,社会资本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来源,对于重构乡村自治的信任网络、秩序空间和德治观念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基于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增强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要求在政策层面加强对社会资本参与的激励与引导,实现不同资本类型的有机整合,共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