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8)
- 2023(12304)
- 2022(9997)
- 2021(9223)
- 2020(7152)
- 2019(15728)
- 2018(15247)
- 2017(27998)
- 2016(15090)
- 2015(16727)
- 2014(16506)
- 2013(15788)
- 2012(14541)
- 2011(13213)
- 2010(13803)
- 2009(13264)
- 2008(12066)
- 2007(11009)
- 2006(9960)
- 2005(8882)
- 学科
- 济(54023)
- 经济(53943)
- 业(43711)
- 管理(39488)
- 企(31226)
- 企业(31226)
- 农(31010)
- 融(26102)
- 金融(26094)
- 银(24316)
- 银行(24292)
- 中国(24173)
- 行(23561)
- 农业(21267)
- 制(18756)
- 财(18519)
- 业经(17837)
- 地方(16440)
- 方法(16279)
- 体(13609)
- 数学(13573)
- 数学方法(13354)
- 学(11843)
- 理论(11465)
- 务(11275)
- 财务(11241)
- 财务管理(11216)
- 中国金融(11092)
- 企业财务(10723)
- 发(9603)
- 机构
- 学院(204998)
- 大学(198619)
- 济(77266)
- 经济(75133)
- 管理(71317)
- 研究(71220)
- 中国(60641)
- 理学(59869)
- 理学院(59178)
- 管理学(58060)
- 管理学院(57688)
- 科学(42507)
- 京(41795)
- 农(41552)
- 财(40061)
- 中心(35338)
- 所(35192)
- 江(34236)
- 研究所(31644)
- 农业(31003)
- 业大(30888)
- 财经(30278)
- 范(28679)
- 师范(28314)
- 州(27779)
- 经(27336)
- 院(26325)
- 北京(25892)
- 省(24997)
- 技术(24130)
- 基金
- 项目(134842)
- 研究(104715)
- 科学(104667)
- 基金(93530)
- 家(81179)
- 国家(80299)
- 科学基金(67823)
- 社会(65581)
- 社会科(61526)
- 社会科学(61510)
- 省(56319)
- 基金项目(48626)
- 教育(48210)
- 划(45788)
- 编号(44652)
- 自然(40204)
- 自然科(39181)
- 自然科学(39166)
- 自然科学基金(38432)
- 成果(37925)
- 资助(36553)
- 课题(32773)
- 重点(31086)
- 发(31064)
- 创(28852)
- 部(28483)
- 性(27720)
- 年(27533)
- 国家社会(26782)
- 创新(26732)
共检索到3289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思思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村规民约可以很好地内嵌于"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具有独特的功能价值。目前中国村级层面已基本实现了村规民约的全覆盖,但在形式内容、制定程序、推进机制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建议把村规民约作为建设"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在改进形式、提升内容、完善程序、强化执行、组织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
村规民约 “三治融合” 功能价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铁涛
源于乡土社会的乡规民约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农村治理基本规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家政权直达基层,乡规民约被废弃。在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体制下,传统村规民约得以复苏并呈现出两种形态,即部分村规民约被改造后虚化为一种形式化的文本,形同虚设;部分村规民约则转型为法律、政策的地方化版本,重获新生。在当下的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仍具有推进村民自治、整合农民利益、促进文明乡风建设等重要功能。对于被严重虚化的形式化的村规民约,应当坚持紧密结合村域实际、坚守国家法律"底线"的原则,使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然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德治”作为“自治”和“法治”的基础,是“三治融合”的支撑力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乡村德治建设,明确乡村德治定位,健全乡村德治建设组织体系,挖掘改造乡村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创新治理方式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德治”的“软支撑”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德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已具备融合的条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其实践机制总体包括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结构整体优化和实现乡村治理目标系统转化三个维度,具体路径是推动政府联合社会力量在建构制度供给与内生秩序的联通机制、形成振兴乡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设计治理民生化为导向的政策方面深入推进"三治融合"的基层建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体现出自我革新的制度特性、治理价值的全方位性以及实践布局的系统性,具有克服现代社区民主治理悖论的现实意蕴。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三治融合 乡村治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方式,搭建线上数字平台与数字空间,赋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可以增强乡村“三治”的治理能力。数字技术是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通过发挥数字平台的治理优势和治理功能,强化村民参与的数字形式,增强平台设备的数字管理,实现社会关系的数字建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将数字技术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使乡村“三治”具有数字协商、数字规则、数字联结的数字化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提升主体性,强化村民数字参与;二是培育法治性,增强村民法治思维;三是生产公共性,提高村民公共道德意识,进而优化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力榕
乡村治理体系的优劣,关系着乡村振兴目标能否实现,也影响着乡村地区的长期发展。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推进,对于促进乡村振兴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部分地区还存着"三治"融合理念不强、"三治"融合治理行为缺失以及"三治"融合制度与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谢晖
作为乡村治理方式,自治、法治、德治方式是历史地形成的,有其各自之论理依据。在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目标导向下,“三治融合”正逐步生成,并将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三治融合”治理格局,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善治目标未来可期。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三治融合” 善治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朱玲玲
基层治理是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必须加强公众参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层治理实践与经验。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公众参与"的重要举措,探索加强和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规民约问题对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促进乡风文明、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村规民约 乡村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乔淑贞
《宪法》和《村委会组织法》对村规民约有直接的授权,村规民约长期以来是乡村治理和村民自治的重要方式。新形势下,村民的利益诉求不断扩大,法治观念发生了转变,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和司法适用性受到了挑战,为此,应进一步明确村规民约的法律地位和功能,丰富村规民约的内容,进而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自治作用。
关键词:
村规民约 乡村治理 法律依据 司法适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丽敏
河南省先进村镇乡村"三治融合"治理经验为实现乡村善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意义。依法自治,把村民自治严格纳入法治框架。强化法治,突出乡村治理的法治思维和制度性供给。弘扬德治,与自治、法治形成刚柔并进的治理格局。从河南省先进村镇乡村"三治融合"经验可以得出,党建引领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政治保障,乡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物质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思想保证。
关键词:
河南省 “三治融合” 有效治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小伟
发源于浙江省桐乡市的"三治融合"治理模式,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将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全面创新了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但总体来说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治理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建设相对滞后,"三治融合"的合力还未形成最佳效应。为此,要进一步强化"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中党的领导,促进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真正形成融合机制,完善各种治理方式的制度建设,扩大公众参与,夯实"三治融合"的社会基础,提升"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
关键词:
“三治融合” 农村 治理模式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强
现代乡村治理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支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与传统乡村治理相比,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有独特的产权基础、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具有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产权与治权高度统一、农村基层赋权扩能、依靠法治定纷止争等典型特征。近些年来,一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坚持党组织领导核心的前提下,推动乡村治理的末梢延伸下沉,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做到治理目标精准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权利保障法治化。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必须从组织建设、优化治理、公共事务准入、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多点发力,探索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实现路径,形成更有效的乡村治理新秩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池建华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分析自治、法治、德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理论分析也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乡村治理实践。道德"红黑榜"即是当前某些乡村地区出现的新型乡村治理措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道德"红黑榜"既重视弘扬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标准,同时又增加了脱贫扶志等契合时代需要的新标准。在评选程序方面,道德"红黑榜"坚持村民自治,注重强调公开、公正、公平,坚持奖惩教育相结合,从而激发乡村内生自治活力。同时,乡村社会法治建设为道德"红黑榜"提供了相应的法治保障。道德"红黑榜"在不同层面发挥了积极的德治功能、自治功能、法治功能,有利于"三治结合"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