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13)
- 2023(8651)
- 2022(7170)
- 2021(6602)
- 2020(5354)
- 2019(12039)
- 2018(11812)
- 2017(20577)
- 2016(11177)
- 2015(12358)
- 2014(12242)
- 2013(11713)
- 2012(11113)
- 2011(10117)
- 2010(10381)
- 2009(9922)
- 2008(10013)
- 2007(9111)
- 2006(8282)
- 2005(7750)
- 学科
- 济(45055)
- 经济(44983)
- 管理(32840)
- 业(28484)
- 企(24074)
- 企业(24074)
- 农(16361)
- 方法(14288)
- 中国(14223)
- 财(12454)
- 业经(12409)
- 制(12149)
- 地方(11744)
- 数学(11447)
- 学(11287)
- 数学方法(11155)
- 农业(10743)
- 体(10117)
- 理论(8642)
- 贸(8617)
- 贸易(8609)
- 易(8322)
- 银(7811)
- 银行(7789)
- 融(7710)
- 金融(7703)
- 教育(7570)
- 行(7548)
- 发(7209)
- 体制(7100)
- 机构
- 大学(157913)
- 学院(157507)
- 研究(58412)
- 济(57809)
- 经济(56276)
- 管理(55411)
- 理学(46627)
- 理学院(46029)
- 管理学(44894)
- 管理学院(44596)
- 中国(44441)
- 科学(36036)
- 京(35018)
- 所(29866)
- 农(29661)
- 财(29608)
- 研究所(26778)
- 江(26399)
- 中心(26357)
- 业大(23304)
- 范(23176)
- 师范(22888)
- 农业(22882)
- 财经(22036)
- 北京(22027)
- 院(21503)
- 州(20884)
- 经(19899)
- 省(19363)
- 技术(19143)
- 基金
- 项目(101785)
- 科学(79018)
- 研究(75353)
- 基金(71748)
- 家(63280)
- 国家(62695)
- 科学基金(52677)
- 社会(47048)
- 社会科(44200)
- 社会科学(44187)
- 省(40738)
- 基金项目(36589)
- 教育(35200)
- 划(34211)
- 自然(32899)
- 自然科(32179)
- 自然科学(32166)
- 自然科学基金(31538)
- 编号(30899)
- 资助(29057)
- 成果(26903)
- 重点(23510)
- 课题(23160)
- 发(22071)
- 部(21702)
- 创(20771)
- 创新(19405)
- 国家社会(19211)
- 年(19008)
- 科研(18995)
共检索到260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郭夏娟 秦晓敏
近年,乡贤参事会在乡村"三治一体"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在学界引起争论,其中不乏质疑之声。本文运用道德治理、协商民主与理想观察者理论,以浙江省德清县的乡贤参事会为例,分析其在"三治一体"结构中处于何种地位。研究发现,民间自主产生的乡贤参事会具有"理想观察者"的中立与公正特征,因此可以发挥协商民主的道德谈商与调控功能;其运行机制依赖于道德主体的自主调控,在"三治一体"治理结构中具有核心地位;因此,乡贤参事会作为道德协商主体,对化解基层社会治理失灵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志成
当下乡村治理存在三个主要难题,第一,成年村民缺乏教育;第二,干群关系良性发展出现障碍;第三,村民公共理念有待形成。在中国古代,乡贤所发挥着三个主要乡治作用,教化乡村居民、促进邻里和谐、疏通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在当代的乡村治理中,应该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可以让乡贤发展宗族祠堂建设,推动乡村孝道文化的提升,发挥移风易俗的教化功用;可以在各乡确立文化委员会,让乡贤以顾问形式进入文化委员会,有效化解农村治理矛盾,明确他们对乡治的引导作用;可以让乡贤成为联系地方党员与民众的纽带,辅助协商民主运行。以史为鉴,在当代的乡村治理中,乡贤仍然可以发挥教化、调和与协商的作用。
关键词:
乡贤 乡村治理 教化 调和 协商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崔凤军 姜亦炜
建构中国乡村的治理新机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考察德清县乡贤参事会的政治制度安排与开放式协商运作机制,还原了乡贤参事会得以存在的政治文化基因:道德文化形塑现代公民气质,文化礼堂构筑"公共领域",游子情节力促权威回归,自治文化王权止于县政。进而分析了乡贤参事会运作中应该处理好的三对关系:乡贤治村与村民自治,传统伦理与现代治理,精英式协商与大众式协商。最后提出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建立健全乡贤参事会的运行机制,规制乡贤参事会的行动权力边界,以乡贤参事会带动社会个体民主意识和能力提升,增强乡贤参事过程中精英与大众的互动性,通过塑造乡贤文化保育乡村精英等几点建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云
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不同于中农治村、能人治村、富人治村等,乡贤治村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构了双轨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既能够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也能够嵌入乡村社会激活乡村社会内生性活力。通过考察赣南农村的乡贤治村实践,探讨了乡贤治村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机制。研究发现,村庄熟人社会是乡贤主体角色与乡村治理相适应的内部调适器,以乡贤为首的村庄精英群体结构再生产在村庄治理中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激活乡村社会内部资源。村庄内生需求与乡贤组织建设是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因素,村庄公共事务是新时代乡贤参与基层事务的载体,政府积极引导乡贤组织自我建设保证了乡贤治村的正规性和规范性。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是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池建华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分析自治、法治、德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理论分析也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乡村治理实践。道德"红黑榜"即是当前某些乡村地区出现的新型乡村治理措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道德"红黑榜"既重视弘扬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标准,同时又增加了脱贫扶志等契合时代需要的新标准。在评选程序方面,道德"红黑榜"坚持村民自治,注重强调公开、公正、公平,坚持奖惩教育相结合,从而激发乡村内生自治活力。同时,乡村社会法治建设为道德"红黑榜"提供了相应的法治保障。道德"红黑榜"在不同层面发挥了积极的德治功能、自治功能、法治功能,有利于"三治结合"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郭夏娟 杨麒君
在当今的治理转型中,政府单一控制的道德调控正在逐渐失效,强调国家主导道德调控的观点受到多元调控理论的批评。实践中,政府、社会与个人"三位一体"的新型道德调控模式应运而生。基于对浙江省德清县道德调控创新模式的分析,发现与政府主导道德建设的传统模式不同,新型道德调控模式源自民间和社会的自主推动且以社会为中心;其运行机制依赖于社会力量而非政府权力;这种多主体、多途径参与的道德调控对政府治理转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道德发展,还促进了社会多方协作、政府和公民新型关系的形成。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然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德治”作为“自治”和“法治”的基础,是“三治融合”的支撑力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乡村德治建设,明确乡村德治定位,健全乡村德治建设组织体系,挖掘改造乡村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创新治理方式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德治”的“软支撑”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德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冉乃彦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个体价值选择基础上的自愿行为,理解是个体道德发生的基础,自尊是道德生长的起点。因此道德的生成是一个主体性逐步全面生成的过程。主体在产生严格意义上的道德之前,已经存在着前道德素质,它实际在孕育着道德胚芽。对未成熟主体应该更加重视前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分析前道德素质的情感因素占重要地位;他律走向自律;从对物的了解逐渐走向对人的理解的三个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引导未成熟主体道德学习的八项基本原则。
关键词:
前道德素质 未成熟主体 道德学习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春敏 张领
传统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面临着村组组织的效力式微、乡村精英的大量流失及农民的低组织化状态等诸多困境,阻碍着民族地区乡村自我整合和有效治理。黔东Y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通过充分挖掘当地治理资源,成功探索建设了乡贤参事会这一重要农民组织载体。依据文化基因、制度基础、利益理性和精英再造等方面对乡贤会的运行逻辑分析显示,其具有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振兴、培育农村社会资本、优化村级治理体系和实现村级民主治理等多重价值,这种探索对于实现民族地区农民再组织化,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而要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组织化水平,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角色定位,在提升农村组织化的内生动力方面进行路径完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雨薇 武晋
中国有绅治传统。近年来新乡贤作为新兴主体被逐渐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中国乡村治理中的精英参与由此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借鉴杜赞奇"经纪机制"概念,结合桐乡市"乡贤+三治融合"的田野观察可知,在乡村振兴与项目进村的时代背景之下,"任务型经纪"替代了旧有的保护型经纪、赢利型经纪与村干部"多重角色"。新乡贤作为治理主体整合了制度合法性、道德优势与资源支配权,其管理机制以网格化、技术化为特点;其目标责任制呈现任务化、模糊化特性;其运作机制在组织化路径下体现出协商化、人情化的原则。以基层政府与乡土社会互信互赖、协同共治为特征,这一吸纳型治理机制的制度化建构在有效承接国家行政的同时广泛激发了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在加快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进程的同时有利于促进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有效衔接。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精英 经纪机制 任务型经纪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谨 王海成
农村协商民主的推进需要协商主体具备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政治德性、提出理由论证自己权益要求及进行理性探讨的参与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基层政府、村民社会组织以及村民个人在政治德性和参与能力方面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协商民主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树立善治和共治思维,同时对村民社会组织进行法律、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和支持村民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培育合格的农村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
关键词:
协商民主 农村治理 基层政府 协商主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开勇 谢寒 张建
自2005年来,新农村建设已实施了10个年头,取得了成绩,但同时农村也出现了空心化、空壳化现象。本文通过背景分析,选取乡贤作为研究切入,在对乡贤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描述了当今乡贤现状,归纳出目前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等4点结论。为支持结论,多角度分析了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并提出培育与开发乡贤的路径,以期在乡贤的影响下,促进新农村建设尽快实现预期目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乡贤 调查 分析 开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宋敏 刘海燕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加强道德治理是职责所在、形势所需,应充分发挥道德榜样在道德治理中的激励、引领和激励作用,提高道德治理的有效性。道德榜样与道德治理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德榜样有利于激发人们对于美德的追求;有利于道德教育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
关键词:
社会治理 道德治理 道德榜样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温福铨 韩培培 李文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治理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容。“新乡贤”作为一支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队伍,对乡村治理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乡村治理中的“新乡贤”,旨在阐释其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生成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可以从内生乡贤、外源乡贤双重维度系统把握“新乡贤”的内涵;新乡贤有利于重构乡村公共生活、涵养社会文明新风尚、化解乡村矛盾;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三治融合 三重逻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兴宇 季中扬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近年来由地方探索推行的农村网格化管理实践成为疏解基层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网格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网格化",这一治理方式有助于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但在当下部分农村社区还面临着"网格乏力""格网不畅""格中缺人"等诸多新问题。目前中国农村网格化实践理念出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甚至是"治理"的新趋势演变,新乡贤群体逐渐成为嵌入农村网格化管理的一股潜在力量。通过挖掘中国乡村社会"礼俗互动"的文化逻辑和运作传统,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基层乡村"德治"环节中的关键衔接功能,有效打通农村网格化管理的"下情上达"渠道,能够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增强乡村治理能力,推动新乡贤的"德治"优势转化为基层乡村社会"网格"治理效能。
关键词:
网格化管理 新乡贤 德治 礼俗互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