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28)
- 2023(14037)
- 2022(11729)
- 2021(11050)
- 2020(9194)
- 2019(20611)
- 2018(20404)
- 2017(39760)
- 2016(21112)
- 2015(23107)
- 2014(22415)
- 2013(21519)
- 2012(19317)
- 2011(17202)
- 2010(16863)
- 2009(15603)
- 2008(14364)
- 2007(12465)
- 2006(10864)
- 2005(9044)
- 学科
- 济(86155)
- 经济(86074)
- 业(62255)
- 管理(53705)
- 农(48577)
- 企(40447)
- 企业(40447)
- 方法(36189)
- 农业(32516)
- 数学(31764)
- 数学方法(31318)
- 业经(22907)
- 地方(21592)
- 中国(20779)
- 财(19879)
- 制(16152)
- 贸(14952)
- 贸易(14943)
- 易(14510)
- 学(13846)
- 环境(13008)
- 发(12486)
- 务(12285)
- 财务(12244)
- 财务管理(12216)
- 技术(12181)
- 理论(11716)
- 企业财务(11576)
- 体(11533)
- 农业经济(11436)
- 机构
- 学院(280875)
- 大学(270527)
- 济(113691)
- 管理(112132)
- 经济(111579)
- 理学(97704)
- 理学院(96731)
- 管理学(94981)
- 管理学院(94464)
- 研究(87812)
- 中国(68013)
- 农(59603)
- 京(54609)
- 科学(53863)
- 财(48552)
- 江(45732)
- 业大(45561)
- 农业(45456)
- 中心(44190)
- 所(41646)
- 财经(39522)
- 范(38039)
- 研究所(37973)
- 师范(37661)
- 经(36116)
- 州(33644)
- 经济学(33583)
- 经济管理(32027)
- 北京(31954)
- 院(31744)
- 基金
- 项目(199803)
- 科学(159136)
- 研究(149670)
- 基金(145624)
- 家(125679)
- 国家(124585)
- 科学基金(108961)
- 社会(97027)
- 社会科(91625)
- 社会科学(91602)
- 省(80964)
- 基金项目(78277)
- 自然(69297)
- 教育(68096)
- 自然科(67679)
- 自然科学(67667)
- 自然科学基金(66414)
- 划(65613)
- 编号(62546)
- 资助(57881)
- 成果(47593)
- 发(44899)
- 重点(44521)
- 部(43909)
- 创(42132)
- 课题(41275)
- 国家社会(40216)
- 创新(39260)
- 科研(38407)
- 人文(38248)
- 期刊
- 济(126177)
- 经济(126177)
- 研究(72125)
- 农(61566)
- 中国(50647)
- 农业(41940)
- 学报(39459)
- 科学(38751)
- 财(36106)
- 管理(36027)
- 大学(31394)
- 学学(30108)
- 业经(29125)
- 融(26806)
- 金融(26806)
- 教育(26030)
- 技术(24470)
- 业(20097)
- 问题(17925)
- 财经(17804)
- 经济研究(17586)
- 经(15294)
- 资源(14984)
- 农村(14694)
- 村(14694)
- 农业经济(14610)
- 版(14417)
- 世界(13175)
- 经济问题(12971)
- 商业(12647)
共检索到399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徐玉婷 潘友菊 徐国良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型。多元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必将对我国的乡村农地利用、农业生产和社会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依据长江中下游的农户田野调查资料,探究“三权分置”后的农户分化,以及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逻辑,主要研究结论有:(1)“三权分置”时期的农户划分为农业经营主体(资本农场、家庭农场、种田大户、传统农户)和离农主体(务工经商农户、农业雇工和赋闲农户);(2)“三权分置”时期规模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中层农户逐渐消失,下层小农萎缩和降级,贫富差距逐渐拉大。(3)“三权分置”时期国家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远远超过了小农主体,内生型家庭农场的雏形——种田大户的利益被忽视,“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目标和乡土实践出现了偏差。
关键词:
“三权分置” 农户分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玉婷 黄贤金 徐国良 李英妮 於冉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多元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必将对我国的乡村农地利用、农业生产和社会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617份农业经营主体入户调研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从产值、产量两个方面测算了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得到了如下结论:从规模效率来看,产值上资本农场的表现最好,产量上家庭农场则更优;从技术效率来看,产值上传统农户最优,而产量上资本农场最高;从综合效率来看,产值上资本农场最高,产量上家庭农场最高。农地利用效率结果可以得到的政策含义是若我们的政策目标是追求的是产值,则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仍是有效的选择,资本农场的效率最高;若我们追求的是粮食产量,则家庭农场是目前最优的选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玉婷 黄贤金 於冉 周艳 徐国良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表现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背景,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17个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从农地利用方式、农地投入配置和农地生产率3个方面分析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行为,探讨其行为特征与逻辑。结果表明,从农地利用方式上来看,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显著扩张,且存在非粮化的趋势;从农地投入来看,生产资料、雇工工资和土地租金已经成了各经营主体最重要的三大成本;从农地产出来看,土地生产率最高的是种田大户、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资本农场,而资本生产率最高的是传统农户。三权分置下各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逻辑是传统农户将土地作为生计保障,获得一些安全的农产品供自家消费并实现自我价值;种田大户利用耕作技术、地方性知识不断提高劳动质量,以此提高产出和每个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家庭农场主从追求土地生产率向劳动生产率转变,通过合理利用劳动力达到最佳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取得更多收入;资本农场使生产要素聚集产生规模效应以获取更多利润,向生产的上游科技化、下游品牌化方向延伸。因此,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应该是依靠广泛的农业技术进步,适度扩大农场规模,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玉婷 黄贤金 於冉 周艳 徐国良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表现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背景,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17个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从农地利用方式、农地投入配置和农地生产率3个方面分析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行为,探讨其行为特征与逻辑。结果表明,从农地利用方式上来看,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显著扩张,且存在非粮化的趋势;从农地投入来看,生产资料、雇工工资和土地租金已经成了各经营主体最重要的三大成本;从农地产出来看,土地生产率最高的是种田大户、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资本农场,而资本生产率最高的是传统农户。三权分置下各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逻辑是传统农户将土地作为生计保障,获得一些安全的农产品供自家消费并实现自我价值;种田大户利用耕作技术、地方性知识不断提高劳动质量,以此提高产出和每个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家庭农场主从追求土地生产率向劳动生产率转变,通过合理利用劳动力达到最佳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取得更多收入;资本农场使生产要素聚集产生规模效应以获取更多利润,向生产的上游科技化、下游品牌化方向延伸。因此,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应该是依靠广泛的农业技术进步,适度扩大农场规模,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玉婷 黄贤金 陈志刚 徐国良 周艳
中国反贫重点由摆脱绝对贫困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系统解决相对贫困转变。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1038份入户调研数据,使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多元主体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权分置对家庭农场和资本农场有积极影响,但对传统农户和种田能手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种田能手。从作用路径上,传统农户和种田能手收入损失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经营规模萎缩和负向直接效应,而家庭农场和资本农场收入增加依赖的路径是规模扩张。(2)三权分置对务工经商、农业雇工两类主体收入有积极影响,但对赋闲农户的作用并不乐观。从作用路径上,三权分置主要通过劳动力转移和放松流动性约束两条间接路径提高务工经商、农业雇工主体收入,但赋闲农户的间接路径未形成通路。(3)三权分置对各离农主体的收入总效应高于传统农户、种田能手,却低于家庭农场、资本农场,农业经营主体内部的收入差距要远远高于离农主体内部。研究结论对于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和助力政策顺利实施、保障农户福利和推动共同富裕有指导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观长 陈风波 王建军
稻农"双改单"行为反映了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动态变化过程,既受经济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受地块本身特征的制约。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4省稻农入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s模型,从地块层面的微观视角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常用的种植模式及其种植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有单季稻和双季稻2类种植模式。农业机械和社会化服务节约了稻农劳动时间,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地块特征是影响稻农种植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丘陵水田、离家距离近、土壤质量高、非冷浸田地块,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灌溉条件差和机器通达程度低,农户倾向于种植单季稻。家庭可用农业劳动力少和种粮商品化程度低,农户倾向于种植单季稻。因此,提高水稻复种指数,可以从提高水稻综合机械化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土地整治和培育种粮大户方面入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观长 陈风波 王建军
稻农"双改单"行为反映了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动态变化过程,既受经济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受地块本身特征的制约。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4省稻农入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s模型,从地块层面的微观视角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常用的种植模式及其种植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有单季稻和双季稻2类种植模式。农业机械和社会化服务节约了稻农劳动时间,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地块特征是影响稻农种植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丘陵水田、离家距离近、土壤质量高、非冷浸田地块,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灌溉条件差和机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卓亚 齐振宏 杨彩艳 杨兴杰 刘哲
[目的]脆弱性是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也是贫困的重要表现,识别和降低农户的脆弱性是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性脱贫问题的关键。[方法]基于湖北、湖南、安徽3省974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了农户采纳稻虾工作技术对其脆弱性的影响。[结果](1)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能切实降低其脆弱性,采纳该技术的农户较未采纳时脆弱性降低280.659%,未采纳该技术的农户若采纳该技术脆弱性将降低44.255%。(2)非农就业水平在农户技术采纳和脆弱性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3)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服务的便利性及村庄特征均会显著影响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和脆弱性。[结论]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能有效降低其脆弱性,但随着农户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稻虾户反而更脆弱,因此要完善农技推广机制,健全非农就业保障和帮扶机制,进而发挥稻虾共作技术长效脱贫功效。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志雄 丁士军 陈风波
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利用微观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拟合结果较好,研究表明步行距离、地块面积、机耕路、灌溉条件、冷浸田等地块特征对水稻种植模式产生了影响。步行距离近、地块面积大、有机耕路、灌溉条件好、非冷浸田的地块更可能选择双季稻种植;当条件相反时,农户的种植模式倾向于种植单季稻。
关键词:
南方稻作区 水稻 种植模式 地块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明 柴旭荣 王贵文 胡炜霞 张莲芝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旱灾将直接影响该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1961-2015年的中国地面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集,通过游程理论定义气象干旱事件,并获取了描述干旱事件特征的三个变量:干旱历时、干旱烈度和烈度峰值。指数函数和伽马函数分别用来拟合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边缘分布,Clayton Copula函数用来构建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联合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用常规单变量和基于Copula双变量的频率分析方法探讨55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事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特征空间格局存在一定的差异,最严重的干旱主要发生在长江下游地区;(2)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均呈正相关,即较严重的干旱事件通常持续更长的时间;(3)鄱阳湖流域和长江干流下游的北部干旱风险较高,而陕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和湖南的中北部干旱风险较低。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军辉 刘浩龙 郑景云 郝志新 葛全胜 傅辉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620年冬季的积雪特征与寒冷程度;估算了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及9个地点相对于1961-1990年的冬季气温距平。结果表明:①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积雪期在30~100日之间,其中荆州积雪期最长,可能达百日之久;合肥、霍山、南京、巢湖等地积雪平均达70日左右;安庆、武汉、常德、长沙、景德镇等地积雪40~60日不等;苏南、上海等地积雪日数相对较少,也达30日左右。②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寒冷,冬季的区域平均气温较现代(1961-1990年)低约4.4℃;其中景德镇的冬季气温负距平最大,较现代平均低约5.7℃;其次为霍山、合肥、常德、武汉和上海,其冬季气温距平在-5~-4℃之间;长沙冬季气温负距平虽相对最小(低约3.6℃),但仍远低于器测时期的极端最低值。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风波 刘晓丽 冯肖映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水稻生产补贴政策实施前后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和种植模式的变化,探讨了水稻生产补贴对水稻生产效益的直接影响,从农户角度了解了他们对水稻生产补贴类型、标准和方式的认知和评价。结论表明水稻生产补贴政策对促进水稻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农民对该项政策的了解非常有限,按水稻种植面积补贴和针对生产者进行补贴的原则没有完全得到执行,水稻生产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关键词:
水稻 生产补贴 农户 认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俸霞 王艳君 赵晶 陈雪 姜彤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100年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模拟与1961~2005年气象站观测的逐日降水数据,通过统计计算年降水量、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4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升温1.5℃情景下,年降水量相对于1986~2005年减少5%,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分别增加7%、33%和4%;概率密度曲线表明,年降水量均值下降,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均值上升,极端降水方差增大;年降水量、强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在空间上表现为南部增加北部减少,极端降水贡献率则相反。(2)全球升温2.0℃情景下,年降水量下降3%,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分别上升15%、46%和15%;年降水量均值稍有减少且方差稍有上升,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均值和方差明显增加;年降水量减少区域位于长江主干以北,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表现为绝大部分地区增加的空间变化特征。(3)全球升温由1.5℃至2.0℃时,年降水量、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分别增加3%、7%、10%和11%;随升温幅度的增加极端降水均值和方差上升;极端降水呈增加态势的范围扩大。因此,努力将升温控制在1.5℃对降低极端降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伟 纪燕玲 于汉寿 王庆亚 吴坤 王志伟
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5个省的7个市(南京、无锡、扬州、杭州、合肥、武汉、长沙)的禾本科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从以上地区的17个地点发现了大量的分蘖上长有真菌子座的鹅观草植物群落。从中分离到75株真菌菌株,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真菌子座圆柱状,初期白色,成熟后变黄;子囊壳梨形,高205~275μm,最大直径90~140μm;子囊柱状,(188.6~251.7)μm×(5.0~5.3)μ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丝状,(183.4~250.2)μm×(1.9~2.1)μm,萌发时有隔膜,不分节;分生孢子无色透明,舟形或肾形,单个顶生,(4.9±0.6)μm×(2.8...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全红 刘建刚 陈阜 褚庆全
结合我国水稻生产实际,构建了水稻产量差定量化研究模型,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稻、晚稻的潜在产量、高产试验产量、品种区试产量和大田平均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其中大田平均产量与品种区试产量间的产量差(GV)分别为2 024、1 455和1 835kg/hm2;与高产试验产量间的产量差(GE)分别为3 864、5 196和4 601kg/hm2;与潜在产量间的产量差(GM)为9 990、15 135和13 246kg/hm2,区内水稻产量提升空间较大。早稻、中稻、晚稻不同层次产量差在各省份间的分布差异很大;同一省内,同一层次产量差在不同季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