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66)
2023(14022)
2022(11554)
2021(11103)
2020(8800)
2019(19994)
2018(19591)
2017(36921)
2016(19838)
2015(21733)
2014(21495)
2013(20484)
2012(18629)
2011(16609)
2010(16718)
2009(15261)
2008(14455)
2007(12296)
2006(10842)
2005(9369)
作者
(51021)
(43062)
(42624)
(41071)
(27001)
(20615)
(19279)
(16672)
(16464)
(15144)
(14694)
(14555)
(13587)
(13270)
(13245)
(13177)
(12420)
(12378)
(12363)
(12182)
(10650)
(10258)
(10199)
(10032)
(9794)
(9589)
(9448)
(9297)
(8554)
(8455)
学科
(78335)
经济(78231)
(55896)
管理(55071)
(43377)
企业(43377)
(33079)
方法(32950)
数学(29544)
数学方法(29100)
(23606)
中国(22883)
农业(22185)
业经(21395)
(20648)
地方(18383)
(14397)
(13515)
银行(13503)
(13378)
财务(13335)
财务管理(13299)
(13170)
(12954)
(12775)
金融(12772)
企业财务(12754)
(11652)
贸易(11642)
体制(11441)
机构
学院(261526)
大学(257844)
(107550)
经济(105261)
管理(102424)
理学(88108)
理学院(87211)
管理学(85775)
管理学院(85249)
研究(85067)
中国(66017)
(53788)
(51668)
科学(48451)
(42193)
中心(41765)
财经(41411)
(40575)
(39444)
(37826)
业大(36174)
(35729)
师范(35421)
研究所(35404)
经济学(33446)
(31750)
农业(31604)
北京(31592)
(31555)
财经大学(30682)
基金
项目(180510)
科学(144406)
研究(138123)
基金(131971)
(113294)
国家(112260)
科学基金(98102)
社会(90388)
社会科(85394)
社会科学(85370)
(71673)
基金项目(69347)
教育(64756)
自然(60414)
自然科(59007)
自然科学(58996)
(58907)
自然科学基金(57928)
编号(56544)
资助(51874)
成果(45843)
重点(40869)
(40739)
(39644)
课题(39200)
(38407)
国家社会(37934)
(36482)
教育部(35965)
创新(35784)
期刊
(122402)
经济(122402)
研究(78541)
中国(55892)
(43877)
(42636)
管理(37528)
学报(36279)
科学(34177)
教育(33678)
大学(30196)
农业(28960)
(28843)
金融(28843)
学学(28227)
技术(23624)
业经(23183)
财经(20434)
经济研究(17949)
(17614)
问题(16179)
(13418)
(12607)
理论(12126)
农村(11606)
(11606)
图书(11245)
资源(11219)
统计(11113)
技术经济(11093)
共检索到394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伟  
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湖南鹊村土地合作经营模式为例,探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重构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农地“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造成村治主体能力不足、村庄治理资源匮乏和治理规则失效等乡村治理困境。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对乡村治理困境的积极回应,其促进了村治主体能力提升、治理资源集聚和治理规则重塑,从而实现了乡村治理有效。研究发现,乡村治理重构的关键是再造集体治理能力,这涉及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两个方面。“三权分置”改革通过产权结构调整提升集体的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激活村庄利益关联和政治关联强化集体的组织动员能力,实现了集体治理能力再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伟  
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湖南鹊村土地合作经营模式为例,探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重构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农地“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造成村治主体能力不足、村庄治理资源匮乏和治理规则失效等乡村治理困境。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对乡村治理困境的积极回应,其促进了村治主体能力提升、治理资源集聚和治理规则重塑,从而实现了乡村治理有效。研究发现,乡村治理重构的关键是再造集体治理能力,这涉及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两个方面。“三权分置”改革通过产权结构调整提升集体的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激活村庄利益关联和政治关联强化集体的组织动员能力,实现了集体治理能力再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妍  
农地“三权分置”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是,借助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巩固农户承包权,盘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各自的功用和能效。目前在农地“三权分置”制度贯彻过程中,还存在着农户所有权主体的地位遭到了排挤;承包权主体与土地的关系处于弱化和固化并存的复杂局面;经营权规模化流转的成效偏低;这些发展困局的存在,违反了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对此,我们必须构建明确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成员资格,尊重成员意愿,有偿出让承包权,并打破经营权身份限制来完善“三权分置”优化路径,实现农业发展效率的全面提升,助推乡村振兴。
[期刊] 求索  [作者] 熊金武  
改革开放40年成就离不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就是新时代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农村承包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所有权"三权分置",二是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直面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化大生产下土地制度问题,借鉴中国土地制度安排的历史逻辑,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实现了土地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土地市场化改革的统一,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农村土地制度安排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重要理论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付云抒  
源自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三变”改革极大地推进了农村地区的资源、资本和农民之间的有机联结,是我国农村改革政策的一次创新之举。结合目前的试点成效来看,“三变”改革对农村地区的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乡村振兴的深入贯彻。在“三变”改革由地方实践探索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过程中,结合改革在乡村振兴中的任务和功能上看,还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要准确把握“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联逻辑,提出富有成效的纾困方案,激发农村要素活力,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道路。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晓冬  马元驹  
基于"制度背景——理论分析——路径构建"的逻辑,对乡村振兴审计的制度背景进行简要梳理,并从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两方面系统剖析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即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治理理论是开展乡村振兴审计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在于国家审计具有事前预防预警、事中揭示纠偏和事后反馈抵御的监督治理功能。在审计实践中,应从根本路径、基本路径和辅助路径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根本路径为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基本路径为全面开展与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的审计监督,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辅助路径为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乡村振兴审计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晓冬  马元驹  
基于“制度背景——理论分析——路径构建”的逻辑,对乡村振兴审计的制度背景进行简要梳理,并从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两方面系统剖析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即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治理理论是开展乡村振兴审计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在于国家审计具有事前预防预警、事中揭示纠偏和事后反馈抵御的监督治理功能。在审计实践中,应从根本路径、基本路径和辅助路径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根本路径为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基本路径为全面开展与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的审计监督,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辅助路径为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乡村振兴审计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凌生春   宋耀国   李爱娟   夏珍珊  
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法律法规上有明确规定,国家审计能推动乡村振兴政策得到落实,促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并在农村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湖南省的案例表明,乡村振兴审计应以财政资金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风险防御审计为着力点建立核心框架,发挥其在保障涉农惠农资金安全高效、推动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和促进乡村权力规范运行中的作用。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应从以下层面构建有效路径: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绝对领导;增强乡村振兴审计的延展性,扩大覆盖面;推进乡村振兴审计的系统性和信息化;抓实整改,巩固乡村振兴审计成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凌生春   宋耀国   李爱娟   夏珍珊  
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法律法规上有明确规定,国家审计能推动乡村振兴政策得到落实,促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并在农村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湖南省的案例表明,乡村振兴审计应以财政资金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风险防御审计为着力点建立核心框架,发挥其在保障涉农惠农资金安全高效、推动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和促进乡村权力规范运行中的作用。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应从以下层面构建有效路径: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绝对领导;增强乡村振兴审计的延展性,扩大覆盖面;推进乡村振兴审计的系统性和信息化;抓实整改,巩固乡村振兴审计成果。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邵腾伟  钟汶君  
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探究“三变”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三变”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理论渊源、逻辑机理、价值蕴意、试点模式,研究表明:(1)农村资本深化=农村人均投资+外来投资-资本广化,农村“三变”改革盘活了闲置资源,使得城市资源向农村资源转移,深化了农村资本;(2)“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在政策内容、起源及推行过程中存在异质性;(3)“三变”改革的焦点是明晰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差异主要是由产权制度中的经营权差异引起,不同主体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不同的改革模式。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费伟  
为了更好地阐述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问题,本研究基于赋权理论的研究视角,以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英国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英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概况和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英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特征及优势,进而在赋权理论的纵向放权与横向能力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上,从个人赋权、组织赋权以及社区赋权3个层面提炼出英国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的有益借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佩  黄振华  
基于对湖南省G村一起农民偏执型上访事件的历时性考察,通过上访各阶段"政府——访民"行为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上访者三大行动主体构成的信访治理链条中,存在着治理实效偏离政策预期的"逆向激励"效应。信访治理中,上级政府基于"公共性"的秩序追求对基层政府"自利性"的"避责"思维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激励",从而给上访者提供了谋利空间,基层政府的"软肋"成为上访者得以借用的"机会"。成功谋利上访的示范效应结合上访谋利空间,促成农民上访的延续与扩展,并最终导致偏执型上访的生成,这与信访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建议通过信访治理与基层稳控的逐渐剥离、信访分类治理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及乡村自治力量的充分动员与发挥,有效规制信访激励的"逆向空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佩  黄振华  
基于对湖南省G村一起农民偏执型上访事件的历时性考察,通过上访各阶段"政府——访民"行为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上访者三大行动主体构成的信访治理链条中,存在着治理实效偏离政策预期的"逆向激励"效应。信访治理中,上级政府基于"公共性"的秩序追求对基层政府"自利性"的"避责"思维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激励",从而给上访者提供了谋利空间,基层政府的"软肋"成为上访者得以借用的"机会"。成功谋利上访的示范效应结合上访谋利空间,促成农民上访的延续与扩展,并最终导致偏执型上访的生成,这与信访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建议通过信访治理与基层稳控的逐渐剥离、信访分类治理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及乡村自治力量的充分动员与发挥,有效规制信访激励的"逆向空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陆雅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外迁,导致农村宅基地出现了闲置现象。为有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有必要积极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既要明晰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具体概念,也要结合当前农村宅基地改革具体情况,通过理论逻辑分析全面了解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完善立法,科学设置宅基地“三权”产权结构,加大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宣传力度,构建宅基地“三权”分置协同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而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供具体路径,进一步提升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邹宝玲  高静  张应良  
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引入动态能力理论分析基层组织(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以产业兴旺为目标,从产业选择到促进产业发展。研究发现: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特殊性,基层组织能力是主导因素;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依赖于农村基层组织动态能力的发挥,不同的基层组织主体动态能力比较优势不同,需要协商配合、协同发力;乡村产业呈现出差异化发展,除了因资源禀赋条件影响之外,还受到基层组织动态能力的影响。为此,必须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赋能,重视农村基层组织之动态能力的发挥和培育,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