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08)
- 2023(14345)
- 2022(12419)
- 2021(11690)
- 2020(9601)
- 2019(22061)
- 2018(21796)
- 2017(42129)
- 2016(22950)
- 2015(25278)
- 2014(25277)
- 2013(24648)
- 2012(22528)
- 2011(20314)
- 2010(20139)
- 2009(18672)
- 2008(18286)
- 2007(15859)
- 2006(13971)
- 2005(12425)
- 学科
- 济(87124)
- 经济(87000)
- 管理(69965)
- 业(63857)
- 企(54704)
- 企业(54704)
- 方法(38929)
- 数学(33389)
- 数学方法(32934)
- 财(25320)
- 农(23575)
- 中国(23158)
- 制(21053)
- 业经(20833)
- 学(19599)
- 地方(17969)
- 务(16175)
- 财务(16102)
- 财务管理(16068)
- 农业(15477)
- 企业财务(15298)
- 理论(15217)
- 贸(14679)
- 贸易(14670)
- 体(14476)
- 易(14248)
- 环境(14228)
- 和(14226)
- 银(14001)
- 银行(13961)
- 机构
- 大学(321232)
- 学院(318367)
- 管理(127218)
- 济(123584)
- 经济(120716)
- 理学(110356)
- 理学院(109098)
- 管理学(107211)
- 管理学院(106623)
- 研究(105680)
- 中国(78270)
- 京(68251)
- 科学(65674)
- 财(59764)
- 所(52285)
- 农(49241)
- 中心(47660)
- 研究所(47557)
- 财经(47292)
- 业大(47222)
- 江(46191)
- 经(42952)
- 北京(42909)
- 范(42435)
- 师范(42060)
- 院(38839)
- 农业(38368)
- 州(37353)
- 经济学(36668)
- 财经大学(35274)
- 基金
- 项目(221440)
- 科学(174400)
- 研究(162960)
- 基金(160937)
- 家(140137)
- 国家(138969)
- 科学基金(119633)
- 社会(102691)
- 社会科(97268)
- 社会科学(97241)
- 省(85955)
- 基金项目(85733)
- 自然(77545)
- 自然科(75696)
- 自然科学(75680)
- 教育(74668)
- 自然科学基金(74303)
- 划(72519)
- 编号(66475)
- 资助(65183)
- 成果(54471)
- 重点(49516)
- 部(48734)
- 发(46352)
- 创(45984)
- 课题(45954)
- 制(43546)
- 创新(42886)
- 国家社会(42175)
- 教育部(42012)
- 期刊
- 济(136083)
- 经济(136083)
- 研究(94343)
- 中国(61659)
- 学报(50648)
- 管理(47256)
- 科学(46680)
- 财(46409)
- 农(44999)
- 大学(38828)
- 教育(36645)
- 学学(36485)
- 农业(30882)
- 技术(27271)
- 融(26684)
- 金融(26684)
- 财经(22996)
- 业经(22034)
- 经济研究(20776)
- 经(19521)
- 问题(17660)
- 图书(16384)
- 理论(15746)
- 科技(15716)
- 业(15298)
- 版(15262)
- 实践(14471)
- 践(14471)
- 技术经济(14432)
- 现代(14282)
共检索到4638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冠男
经济发展带来各类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利用,社会格局随之发生变化。基于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变化,整体经济社会的利益形态和利益关系就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改革开放前,我国以严格的静态二元结构形成农村和城市两个互相隔绝的独立部分,几乎不存在大规模的农民在城乡间流动,农民被固化在农村,通过实际占有农村土地、经营土地、使用土地获得几乎全部生活生产资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利益形态发生巨变,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农民仅依靠其农民身份通过土地获得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其在新的经济社会阶段的生活发展需要,必须要同时保持进入城市和返回农村的自由,即处于"动态二元结构"。在"动态二元结构"下,国家、地方政府、农民对农村土地功能的产生了新的定位和诉求。这些诉求不完全一致且同步,对农村土地制度尤其是土地权利制度变革的呼声也愈来愈强烈。"三权分置",既可以满足农民在"动态二元结构"中对土地的新诉求,为地方政府以及其他主体更加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途径,又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创造新的制度资源。
关键词:
农村土地权利制度 二元结构 三权分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姚树荣 景丽娟
本文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对宅基地资格权的界定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应将宅基地资格权定义为现行农户手中的宅基地使用权,将农户转让给第三方的权利定义为宅基地经营权,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应重点关注"确权公平、还权赋能、产权清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陈志勇
实现财政制度现代化是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而现代税收与政府预算制度建设是其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分析现代税收与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与演进,梳理两者间的逻辑关系,进而从法定、公平、效率、统一、规范、层级等方面探讨两项制度间的匹配与契合要求,并以我国当前政府预算改革为背景,提出加强税收法治化建设、协调直接税与间接税关系、完善地方税体系等促进税收制度现代化的主张。
关键词:
现代税收 政府预算 制度契合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武贤 江华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试图解决而又一直未解决好的问题。文章从行为主体角度探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林产品具有生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双重性,不同行为主体对林产品的特征偏好不同,常常存在目标冲突,从而引发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博弈的过程就是低效率制度长期驻存的过程,博弈的结果使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进而具有不同的制度绩效。
关键词:
集体林权 制度变迁 行为主体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伟平 傅一敏 冯亮明 董加云 卢素兰
基于新中国70年来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文本及历史实践,运用产权和市场交易制度的演进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对集体林权制度的源起、变迁历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林权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大致经历了林权初始设置、集体林权的形成与发展、集体林权"分与统"的两难抉择、集体林权制度的基本确定与深化改革4个阶段,过程虽然曲折但总体是成功的。由于森林功能多样性及经营长周期性的特点,林权制度变迁选择与农地制度变迁不同的路径。改革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信念和认知的力量能够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政府主导、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是改革成功的基因;面临不确定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在生态文明全面深化时期,解决林业问题,制度是重要的,改革是不可间断的事业。
关键词:
林权制度 变迁 逻辑 经验启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力文
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土地占有和分配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农地制度一直是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文章拟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理清新中国农地制度历次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文章认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历次变迁都是宏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制约下的产物,服从于整个国家形势和战略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历史演化 内在逻辑 发展战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成 徐爽
"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打破旧有宅基地制度壁垒,并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互为起承,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有助于盘活乡村沉睡资产;在"三权分置"制度逻辑下实现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是加速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提升乡村聚落功能和实现乡村多元主体利益共享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法梳理了宅基地改革阶段与产权细分过程,明晰宅基地属性外延,分析宅基地资源资产化与资产资本化的内在机制;从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的缘起和内涵解析、制度的外部环境、制度的多元主体和制度的绩效4个维度,解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逻辑;梳理"三权分置"制度下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的选择逻辑和现实困境,提出了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本化路径。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本化需要匹配不同地域乡村的不同发展阶段,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社会经济效益与发展活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国平
运用契约和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从承包地流转的发生和演进中考察了"三权分置"的发生和演进。分析表明:"三权分置"是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在交易费用的约束下适应环境变化(农户劳动力变化或种田能力差异特别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所作的制度创新。"三权分置"的发生与演进经历了一个从少数个人和组织创新到大量模仿(快速发展),从政策和法律禁止到逐步放松和认可,从经济权利到准法律权利再到法律权利,权利不断丰富和明确界定的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
关键词:
三权分置 承包地流转 经济权利 法律权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进诚 姜春 彭江波
在不同的资源约束、需求结构等制度环境中 ,最优的产权制度选择是不同的。荣成海洋渔业案例表明 :海洋渔业实行集体产权制度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而私有产权制度有利于成本控制 ,择优选择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
关键词:
产权制度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制度比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定洋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国家发展战略转变,国家治理转型、经济体制变革决定了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安排变革,变迁的逻辑是供给主体呈现多元项辨证发展,筹资制度体现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的重要区别,决策制度要求由集权的"自上而下"向民主的"自下而上"决策转变,生产管理制度反映由"自我生产管理"向"公共生产管理"发展。
关键词:
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变迁 实质与逻辑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夏玉华
环境、制度变迁主体和“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环境产生了稳定和改革调整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的矛盾需求,政府作为农地制度变迁的主要推动者在维持还是废除现有的农地征用制度上处境尴尬,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取得初期的辉煌后,虽然在现阶段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其自身在不断地朝着改善绩效的方向调整,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方向。农地私有化和国有化都是不符合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内在逻辑的改革主张,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的改革方向只能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当前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首要任务是要进行农地外部制度的重构,其次要在保持现有农地制度基本构架稳定的前提...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制度变迁 家庭承包责任制 改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祝洪章 张懿玮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依循服务国家城乡关系的国家意志、路径依赖、渐进式、诱致与强制变迁结合等发展演进规律,存在典型制度价值复合化特征。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在多重制度逻辑框架下,以“系统观念、底线思维”为制度逻辑兼容策略,以增量改革和绩效提升拓展制度逻辑兼容空间,以“地权细分”搭载制度逻辑兼容载体,以“走廊调控”化解制度逻辑兼容矛盾,实现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
农地产权制度 “三权”分置 多重制度逻辑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伟光 刘彬 聂世坤
在新技术革命、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下,国家行为体的权力、利益、观念等结构性变化驱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加速变迁。中美两国是最重要的国家行为体,代表制度整合和制度分立两股力量,双方的制度博弈将决定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变迁的方向。未来,真正的多边主义与伪多边主义、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霸权和反霸权将在国际舞台上不断角力,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网络将呈现复杂性增强和区域化增进的特征。面对中美两国的制度差异,需要承认制度多样性,提升制度包容性,才能深入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杨明华 战炤磊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是促进风险投资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具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它不仅是风险投资的始作俑者,而且可以为风险投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健全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过程的高风险性和结果的外部经济性可能大大弱化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加大制度供给力度,构筑完善的风险投资制度环境。
关键词:
风险投资 民间资本 制度供给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曲铁华 苏刚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影响深远,不仅推动了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一是对"仪型他国"的师范教育制度的必要修正;二是义务教育普及的迫切要求;三是对乡土中国文化特质的路径依赖;四是不同权力主体博弈的结果,其对当前我国农村师资的培养及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