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68)
2023(13831)
2022(11781)
2021(10921)
2020(9306)
2019(21206)
2018(20900)
2017(40330)
2016(22335)
2015(24859)
2014(25054)
2013(24996)
2012(23317)
2011(21154)
2010(21435)
2009(20236)
2008(20479)
2007(18765)
2006(16504)
2005(14946)
作者
(65732)
(55983)
(55246)
(52725)
(35073)
(26826)
(25197)
(21587)
(20971)
(19833)
(19069)
(18692)
(17808)
(17618)
(17531)
(17138)
(16967)
(16160)
(16076)
(16068)
(13921)
(13889)
(13487)
(12663)
(12583)
(12574)
(12427)
(12382)
(11419)
(11177)
学科
(96890)
经济(96772)
(70418)
管理(64477)
(51411)
(48480)
企业(48480)
方法(38768)
数学(34367)
农业(34002)
数学方法(34001)
(26857)
业经(25472)
(24193)
中国(23670)
(20263)
地方(18994)
(16716)
(16283)
贸易(16278)
(16090)
财务(16050)
财务管理(16004)
(15870)
(15779)
银行(15743)
企业财务(15271)
(15023)
(14616)
金融(14612)
机构
学院(324678)
大学(322567)
(134218)
经济(131322)
管理(121862)
研究(111419)
理学(104666)
理学院(103486)
管理学(101690)
管理学院(101108)
中国(86772)
(75321)
科学(68919)
(67703)
(64203)
农业(58234)
(57857)
业大(55363)
中心(52927)
研究所(52164)
(51230)
财经(50078)
(45434)
北京(41781)
(41315)
经济学(41004)
师范(40889)
(39754)
(39226)
(37783)
基金
项目(214305)
科学(168239)
基金(156109)
研究(155337)
(136985)
国家(135792)
科学基金(115126)
社会(99566)
社会科(94057)
社会科学(94027)
(84729)
基金项目(83138)
自然(74053)
自然科(72251)
自然科学(72225)
自然科学基金(70972)
(70587)
教育(70441)
编号(62896)
资助(62720)
成果(51409)
(48486)
重点(48467)
(46336)
(44185)
课题(43412)
(43225)
创新(41458)
国家社会(41376)
科研(41145)
期刊
(154494)
经济(154494)
研究(92751)
(76906)
中国(69844)
学报(55549)
农业(51792)
(51609)
科学(50800)
大学(42410)
管理(40893)
学学(40571)
(34319)
金融(34319)
业经(30109)
教育(29571)
技术(26000)
(25354)
财经(25215)
经济研究(22092)
问题(21876)
(21598)
(19281)
世界(16043)
农村(16041)
(16041)
技术经济(15703)
农业经济(15522)
资源(15344)
业大(15308)
共检索到489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士俊  
"三权分置"起因于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引致的农民群众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体现出鲜明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而党和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实行"三权分置"改革,既为土地流转清除了障碍,又对其施加了规范和约束,表现出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本文深入分析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诱致性与强制性演进逻辑,启示在"三农"工作中,要重视利用诱致性和强制性两种方式,加强有效率制度供给,提高农业经济绩效。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丰雷  蒋妍  叶剑平  
土地调整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应用1999—2010年5次17省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及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具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地理条件、人均GDP、非农产业比例等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变量是显著影响因素;同时,中央"不得调地"的正式规则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农地调整制度的演进方向,特别是中央正式规则的渐进性实施特征是导致不同地区出现"千差万别"的土地调整制度的重要原因。进行土地确权(如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有助于减少土地调整,增进地权稳定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冯宗宪  王珏  王华  
文章在经典农户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产权制度变量,对我国林业制度变迁的最优路径及其中短期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结论证明,最优的林权制度变迁过程是强制性还是诱致性取决于林业自身的生产要素积累程度。长期来看,林业制度更倾向于多元化经营与家庭经营。可以证明,理论结论与我国林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并得出了林业制度变迁理论结论对于我国的意义及若干启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品   钟甫宁  
在家庭联产承包制背景下,中国农村土地分配通常基于公平原则将集体土地按远近、肥瘦进行分类均分;形成小规模、细碎化的土地分配局面,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率。在农村人口和户数长期增长的背景下,一些村庄仍在自发实施的土地行政性调整会延续原来的分配规则并使承包地块进一步变小,还是会受到不断增强的规模经济的诱导、形成新的分配规则来消减细碎化?本文研究发现,土地承包关系调整会兼顾规模效率,初始土地分配越细碎、非农就业和机械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土地调整越倾向于削减细碎化。另外,当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类项目的实施降低了土地质量异质性时,土地调整也会更倾向于削减细碎化。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适时以二轮承包到期为契机,积极响应农户期盼,推动地块层面的规模化分配与经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谈璐  
分析中日两国农业合作制度的变迁历程,得出中日农业合作制度变迁结果大相径庭的结论,并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合作的本质四个方面比较中日合作制度变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政府应着力于基础平台建设,为诱致性变迁创造条件,在诱致性变迁形成的基础上,用强制性制度供给推动变迁,形成良性循环的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谈璐  
分析中日两国农业合作制度的变迁历程,得出中日农业合作制度变迁结果大相径庭的结论,并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合作的本质四个方面比较中日合作制度变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政府应着力于基础平台建设,为诱致性变迁创造条件,在诱致性变迁形成的基础上,用强制性制度供给推动变迁,形成良性循环的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强  魏巍  
基于1997~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制度变迁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强制性制度变迁对我国对外贸易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为负。这表明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是导致我国区域对外贸易差异乃至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继瑞  
随着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从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出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形成了"三权分置"的农地产权制度体系。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三权分置"的制度体系,既创新了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制度安排,又避免了农地改革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两级分化",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因此得以"再次创新"。这种新型农地产权制度体系既坚持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促进了农地承包权的稳定,更活化了我国农地经营权,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三农"发展需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少安  刘海英  
制度变迁方式是多样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划分。例如:有渐进式与激进(突进)式之分,主动式与被动式之分,强制式与诱致式之分等。本文不准备多角度地划分和分析不同的变迁方式,只就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的划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 学术界有人说,林毅夫先生把制度变迁区分为强制性和诱致性两种类型,并对此理论上给予较高评价。我认为这一说法是不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永忠  胡宏鹏  唐小多  
通过构建制度互补与冲突的动态模型,对制度的结构变化及绩效进行动态分析。研究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力产业强制性制度的适当约束及与诱致性制度的相互补充,既实现了激励性管制,又促进了竞争,从而推进了产业改革进程,制度互补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但2002年末出现的电荒,很大程度归因于产业制度的不协调,冲突成为制度间的主导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电力产业制度的互补设计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荣材  
制度变迁及模式选择是在一定的路径约束下展开的。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模式选择的路径约束就是现行的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制度保障制度二元经济制度安排及其制度本身的内在的路径依赖。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约束,提出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模式选择。这就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确立农民作为土地产权主体的地位,赋予农民有效的土地产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梦琳  
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约束与突破贯穿了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从“增减挂钩”到“三权分置”的变迁过程。其间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由早期政府主导逐渐过渡到农民机会公平,宅基地用益物权属性逐渐彰显,但同一时期各地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市场化程度存在差异。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演变内在动因在于产权公共域下的制度失衡及利益主体围绕宅基地产权中非专有性价值利益开展的行为选择,由此形成一个不断放松宅基地产权结构管制,降低租值耗散程度的过程。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演进方向应明晰宅基地“三权”归属与权能配置、减少产权公共域,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建立合理增值分配制度,因地施策、政策分类治理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燕纯  韩书成  李丹  熊建华  
[目的]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梳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变迁过程,并对"三权"各自的权能进行分析,针对现存集体所有权主体缺失、土地承包权权能混乱、土地经营权性质不清等问题解释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方法]运用文献综述法、对比法对农村土地试行"三权分置"后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各自权能进行划分和界定,理顺三者关系。[结果](1)"三权分置"是农村土地产权权能的进一步分解与细化,集体所有权被赋予更完整的土地所有权能;(2)"三权分置"过程中承包地流转路径得到进一步强化,打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成员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冬  洪名勇  
从马克思土地产权变迁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并且对马克思土地产权权能理论、土地产权结合与分离理论、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和地租理论在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研究表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应以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为指导,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安排下,克服农地产权制度的现有缺陷,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蔡立雄  何炼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比强制性制度变迁能获得更大收入流,同时付出更少变迁成本,是一种高效率的制度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三次大规模制度变迁表明,凡是有广泛制度需求基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都能取得好的绩效;而没有需求基础的强制性变迁则成本高昂并最终失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新的大规模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广泛的制度需求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顺势而为,防止落入高成本、低收益的强制性变迁陷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