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60)
2023(10225)
2022(8547)
2021(7893)
2020(6462)
2019(14131)
2018(14009)
2017(26103)
2016(14457)
2015(15586)
2014(15708)
2013(15106)
2012(14431)
2011(13339)
2010(13780)
2009(12830)
2008(12486)
2007(11582)
2006(10446)
2005(8971)
作者
(42819)
(36069)
(35646)
(34065)
(22646)
(17295)
(16226)
(13887)
(13770)
(13007)
(12494)
(12291)
(11730)
(11410)
(11356)
(11007)
(10576)
(10401)
(10344)
(10340)
(9288)
(8835)
(8726)
(8466)
(8081)
(8045)
(7980)
(7768)
(7431)
(7308)
学科
(56745)
经济(56580)
(37857)
管理(36264)
(28628)
(28331)
企业(28331)
方法(20535)
农业(19083)
中国(17790)
业经(17769)
(16746)
(16069)
数学(15708)
(15524)
数学方法(15471)
地方(13828)
(12151)
理论(11338)
(9878)
银行(9836)
(9677)
(9628)
金融(9620)
(9497)
(9250)
(9190)
财务(9160)
财务管理(9136)
企业财务(8794)
机构
学院(207258)
大学(205475)
(77826)
研究(77055)
经济(75880)
管理(72439)
理学(61889)
理学院(61024)
管理学(59686)
管理学院(59292)
中国(57145)
科学(48935)
(44496)
(43932)
(39991)
(38341)
研究所(36490)
中心(34424)
(33727)
农业(33351)
业大(33244)
(30968)
师范(30600)
财经(29774)
(27973)
北京(27557)
(26944)
(26020)
(25254)
师范大学(24516)
基金
项目(139516)
科学(109287)
研究(102259)
基金(100055)
(88870)
国家(88042)
科学基金(73699)
社会(65810)
社会科(60894)
社会科学(60869)
(55274)
基金项目(52772)
教育(47101)
(46966)
自然(46701)
自然科(45579)
自然科学(45564)
自然科学基金(44752)
编号(42287)
资助(39518)
成果(35884)
重点(32525)
(30675)
(30646)
课题(30470)
(28030)
国家社会(26674)
(26282)
科研(26251)
创新(26222)
期刊
(97780)
经济(97780)
研究(61031)
中国(47044)
(46206)
学报(38855)
科学(35242)
农业(30183)
(29890)
大学(29454)
学学(27959)
教育(26207)
管理(25519)
(20203)
金融(20203)
业经(18935)
技术(15590)
财经(14963)
经济研究(14238)
(13265)
(12979)
(12936)
问题(12598)
业大(11168)
资源(10640)
农村(10034)
(10034)
社会(9708)
农业经济(9580)
农业大学(9445)
共检索到317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潘虹   裴杰   唐彰元  
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价值内涵和制度构建的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的动态演变,为乡村治理主体结构重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实质是论述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管理互动发展的具体实践模式,农地“三权”分置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在其政策贯彻推进的过程中,使一些农民家庭彻底离开了乡村,并通过外部引入和内部孕育塑造了更多新的主体,补齐农业农村的发展短板。因此,重塑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主体结构,不仅需要利用好乡村治理资源优势,总结和提升乡村治理经验,更需要通过政策创新建立有效的承包地退出机制,赋予相关主体治理资格和治理权限,打造各类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田逸飘  廖望科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激活农村发展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农村外部环境改善与内部需求变化推动了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车轮转动,在此过程中,改革的诱因虽一再更替,但与宅基地改革相关的主体性要素却始终未变。新时期,厘清宅基地相关性主体关系是科学、协调和可持续推进"三权分置"改革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本文从宅基地的相关主体性要素出发,基于主体性关系变化阐释了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内在逻辑与溢出效应,并为制度改革提供了突破方向。研究表明"因人成户,因户需宅"的关系构成了宅基地使用的系统稳态,"人""户""宅"的关系变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宅基地制度改革。因此不同地区实施"三权分置"应当根据"人""户""宅"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不同问题,因地适宜的施行改革方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国民  龙圣锦  
我国农村宅基地所有制形式经过三次制度变迁,才形成现有的宅基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二元"权能结构。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法律赋予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能不完整,从而束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宅基地"三权分置"着眼于农村现代化改革的需要,促进宅基地所有权的权能结构从"二元"向"三元"转变,而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施遇到"资格权"创设法理依据不足、农民享有处分权能的问题存疑、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诸多困局,通过宅基地"资格权"的具体化、"三权"权能结构优化、法律制度的完善等方式,方可有效促成农村宅基地所有制改革的完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温彩璇  许月明  胡建  李晓鹏  张红勋  李晋  
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出新思路、新构想,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耕地与建设用地约束趋紧,而宅基地超标占用和"一户多宅"等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低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本文立足试点区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发现落实所有权、保障资格权并放活使用权是改革总基调,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发挥各级政府职能和政策合力,探索农民自愿退出机制,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经南  吴限  彭韬  
结合当前乡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了"三权分置"给乡村发展带来的三大影响:农地产权再分配致使农地经济价值、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发展模式发生转变;产业空间优化导致农业生产空间和服务业空间的形态演变;文化特色空间重塑要求保护文化载体和发掘隐性特色空间。基于三大影响提出5条乡村规划的策略,包括拟定近远期农地入市指标、建立村域范围农地信息库、协调土地利用和村庄建设、划定风貌环境控制区和丰富村庄文化生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钱全  
"干部互动"是基于"体制性关联"建立起来的中国政治客观存在关系,它衔接、弥合、建构的是"国家-政府-社会"框架中最为关键的治理主体内在运作机理。当下我国正处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村治主体的"代理人""当家人"角色,在资源密集输入的乡村振兴时代,于"科层-关系"的底色互动关系下开始发生三重结构性分化:传统维持性取向、过渡重构性取向、现代行政性取向。我们必须明晰认知、辩证对待"村治主体互动"在城乡转型中正历经的巨大流变,应始终将村治主体作为衔接国家规范与乡土秩序的中介变量,充分激活自治性,引导基层社会走向良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华  王松磊  
我国城乡一体化给乡村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公司下乡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本文对公司下乡给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公司下乡后的村一级自治组织即村委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现象。为了获得强有力的主体支撑、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必须从农民以及各种形式的农民自组织中借力,通过村委会与农民自组织的有机对接来承接"地气",实现村民自治力量的内在强化,由此走向真正的农村基层自治和乡村民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然而,在"乡政村治"治理模式下,基层政府与村民自治之间并没有形成互动双赢的良性格局,乡镇政府的权力只是在形式上被弱化,实际上由于村委会的角色错位导致村民自治功能受到极大的抑制和削弱,而多中心治理理论为重塑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构建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和市场运作的网格化治理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宁  陈利根  孙佑海  
本文围绕"如何才能使农地‘三权分置’是有效的"命题,从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地产权结构细分对"三权分置"构成的约束及其组织治理的角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在农业生产特点下,家庭经营的重要性使得需要除去人身属性进而以财产权性质流动的农地使用权细分要求,对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置构成了分置结果上的两难约束;(2)农业发展本身对农地处分权从流转权到抵押权细分的内在要求,对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置也构成了方式选择上的实质约束;(3)面对上述双重约束,农地股份合作社是在治理上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有效组织途径,同时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启示在于,在通过农地经营权流动与...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冷波  
近年来,国家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监督下乡"成为乡村治理新常态。纪检监察机关推动行政规范化建设,成为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宁海县"监督下乡"实践的考察,本文发现乡村纪检监察体系逐渐摆脱了依附性地位,能够有效嵌入乡村治理体系,承担全面监督基层治理的职责;在强动员性机制的作用下,纪检监察机关发挥了制度纠偏、整合等功能,维护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整性与稳定性。"监督下乡"推动了乡村治理规范化、制度化,但是也加剧了乡村干部的消极避责行为。因此,要正确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功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潘炜   陈庚  
乡村公共文化领域长期存在供给碎片化问题。新时期以多元参与、技术升级、文旅融合为导向的改革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源聚合,但因现行体制下政策工具失灵、乡村文化功利化与居民文化主体性缺失、供给主导模式与基层社会需求结构错位,也引发了“多元价值非均衡博弈”“多元主体割裂式合作”“新旧技术交错式运行”等新型碎片化问题,成为阻碍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碎片化治理的关键是推动弱、小、散的主体建立共生关系,优势互补、协同演进。应以构建乡村公共文化共生体系为导向,通过挖掘文化共生单元、丰富文化共生模式、优化文化共生界面、形塑共生政策环境等策略,凝聚分散化要素、整合割裂化主体、疏通庞杂化渠道,以多元共生“自下而上”地推动碎片化治理。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良  
近年来,在基层政府推动与资本逐利的双重驱动下,工商资本下乡大规模转入农地。通过对基层政府推动"资本下乡"的背后逻辑和"资本下乡"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基层政府、工商资本结成"权力—资本"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土地流转中分散孤立的农户;村级组织成为下乡的工商资本管理分散农户的代理人;基层政府联合下乡的工商资本共同获取涉农项目利益和土地增值利润,其自主利益越来越独立于公众利益,"资本下乡"背景下乡村治理缺乏公共性:治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农民公共利益,治理方式在民主参与方面有待完善,治理资源利用趋向内卷化,治理结果不利于农村发展,这些都导致基层政权的民意基础遭到削弱。为了建构乡村治理公共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光毅  胡尊让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促成了农村"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然而近年来,随着农地流转在广大农村地区兴起并产生新的利益主体,"乡政村治"治理格局呈现出参与主体扩大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新兴利益主体与原有"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的参与者既存在利益关联,又有利益冲突,原有的"乡政村治"治理格局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分析农地流转背景下相关利益主体各自的角色期望和行为方式,基于农地流转的利益关系,将各利益主体置于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框架下,并探索治理的优化,是今后广大农村地区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四灿  张云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基层治理,只有坚持建立健全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以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测度和评价乡村治理的绩效成为重要理论问题。依托中央有关乡村振兴的若干重要文件精神,从定量角度出发,引入管理学中“绩效”的概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治理的定量绩效评价体系,为乡村治理的科学评估提供支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秦中春  
乡村治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对治理问题的分析必须尊重治理规律。现阶段探讨我国的乡村治理问题有特定的背景。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进入历史新方位。乡村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人的社会管理问题和人的公共服务问题等三大问题。做好乡村治理工作责任重大,它的紧迫任务是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最终目标是要在乡村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实践中,要应对城乡人口流动,扩大乡村治理主体的范围,实行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治理框架;加强村庄人员管理和服务,了解乡村居民现状,健全联系机制,完善登记制度;引导乡村居民的进步,改造人的精神思想,推动人的现代化,夯实善治之基;调控乡村居民的矛盾,重视改革"三有结合",完善治理体系,保证社会稳定;服务乡村居民的需求,强调分类分级施策,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问题;疏导乡村居民的转变,正确解释人的差异,支持社会流动,搭建转变阶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