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38)
- 2023(16973)
- 2022(13873)
- 2021(12957)
- 2020(10485)
- 2019(23839)
- 2018(23462)
- 2017(44882)
- 2016(23914)
- 2015(26603)
- 2014(26429)
- 2013(25991)
- 2012(23899)
- 2011(21340)
- 2010(21315)
- 2009(19478)
- 2008(18893)
- 2007(16785)
- 2006(15109)
- 2005(13742)
- 学科
- 济(107102)
- 经济(106989)
- 业(70339)
- 管理(62195)
- 农(51588)
- 企(46993)
- 企业(46993)
- 方法(38231)
- 农业(34323)
- 数学(33810)
- 数学方法(33314)
- 中国(32862)
- 地方(28366)
- 业经(28109)
- 财(24597)
- 贸(23093)
- 贸易(23077)
- 易(22495)
- 制(20624)
- 发(18451)
- 学(17523)
- 银(17370)
- 银行(17351)
- 行(16742)
- 融(16535)
- 金融(16534)
- 技术(15905)
- 环境(15556)
- 发展(14578)
- 展(14538)
- 机构
- 学院(331090)
- 大学(325653)
- 济(142393)
- 经济(139566)
- 管理(127103)
- 研究(114009)
- 理学(108565)
- 理学院(107437)
- 管理学(105572)
- 管理学院(104964)
- 中国(90285)
- 京(68411)
- 科学(66715)
- 农(66484)
- 财(64191)
- 所(56144)
- 中心(54454)
- 江(51878)
- 业大(50840)
- 农业(50428)
- 研究所(50224)
- 财经(49752)
- 经(45270)
- 范(44484)
- 师范(44088)
- 经济学(43138)
- 北京(42760)
- 州(41240)
- 院(41000)
- 经济学院(38930)
- 基金
- 项目(220826)
- 科学(175404)
- 研究(166713)
- 基金(159801)
- 家(137987)
- 国家(136734)
- 科学基金(118253)
- 社会(108409)
- 社会科(102562)
- 社会科学(102539)
- 省(87906)
- 基金项目(84186)
- 教育(75264)
- 自然(72988)
- 划(72530)
- 自然科(71327)
- 自然科学(71316)
- 自然科学基金(70006)
- 编号(68619)
- 资助(63856)
- 成果(54769)
- 发(53052)
- 重点(49640)
- 部(48907)
- 课题(47114)
- 创(46548)
- 国家社会(45289)
- 创新(43525)
- 发展(42988)
- 展(42310)
- 期刊
- 济(166251)
- 经济(166251)
- 研究(99864)
- 中国(73421)
- 农(68868)
- 财(48344)
- 学报(47589)
- 农业(46649)
- 管理(46362)
- 科学(46036)
- 大学(38330)
- 融(37397)
- 金融(37397)
- 教育(36974)
- 学学(36102)
- 业经(32848)
- 技术(30719)
- 经济研究(24632)
- 财经(24052)
- 问题(23891)
- 业(22916)
- 经(20745)
- 贸(18062)
- 世界(17548)
- 版(16853)
- 农村(16250)
- 村(16250)
- 技术经济(16233)
- 农业经济(15894)
- 经济问题(15746)
共检索到516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慧明
据调查,农村留守妇女生活中最关注的问题是:最大的负担是农业生产与家务劳动;最大的痛苦是情感的空虚与寂寞;最大的心愿是合家团圆。留守妇女问题的根源是"留守","留守"的根源在于农村经济落后。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主要不是靠理论,而是依赖于社会实践。结合河南省情,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出路在于"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即: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为农村劳动力寻找就业出路;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引导农民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增加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
“三化”协调 农村留守妇女 出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喜 王云航
为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对生态权益的认知与维权实践,对豫西5个行政村的农村留守妇女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在认知方面,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意识有所提升,但还缺乏对农村环境的整体认识;维护生态权益的意识较强,但缺乏主动有效举措;获取环境信息的愿望强烈,但缺乏客观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认为生态权益维护的困难主要来自政府、企业、个人3个层面。在维权实践中,向农村基层组织及政府部门反映问题是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维护的主要方式,但其应对举措存在消极忍让与被动参与的倾向;农村留守妇女期待多元化、有效性的维权举措。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留守妇女生态教育形式、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职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制度体系、优化农村...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武龙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是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业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以就业保障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是"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河南省的产业基础不能真正满足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结合中央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三化"协调发展原理和中原经济区特点,分析支撑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产业应满足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然后,分析指出纺织、化工等传统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都不能为河南"三化"协调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撑,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机遇可能是农业的新工业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慧明
随着大批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务工,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即由"核心化"家庭结构向"空心化"家庭结构转变,出现了所谓的"留守老人"问题。留守老人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老人自身的福利和生活质量等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一个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问题。研究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留守老人 外出打工 和谐社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静
随着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转移,留守妇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本文从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农民致富的现实需求视角出发,在详尽探究留守妇女素质教育培训问题及根源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留守妇女素质的富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 留守妇女 素质教育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粹
关注留守妇女组织化这一新的发展路径,分析其结社的制度环境及推进路径。结合对全国4个省份709份问卷的调研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组织化程度较低,留守妇女个人的结社行为仍受制于父权观念、政府依赖心理及留守身份认同感缺失等非正式制度和社团双重管理改革时滞、现有妇女组织示范效应较差及民间传统组织挤占发展空间等正式制度层面的双重制约;推进农村留守妇女结社需要依靠正式制度的强力推进和非正式制度的渐进变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新然 方子节 普雁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会广 张耀宇
由于农村妇女在城乡劳动力迁移中相对滞后,妇女群体出现了留守务农与外出务工的二元职业分化现象。本文基于2010年江苏省部分区域农户层面调查数据,以农村妇女职业分化的视角探究农民家庭分化所导致的土地流转意愿,在文献评论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工作假说,即农村妇女的二元职业分化,使各自家庭有其不同的土地流转决策逻辑。通过描述性统计、t检验、Probit与Bi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的工作假说。研究结果表明:妇女留守务农与外出务工两类样本在职业分化上造成的家庭土地流转意愿差异明显,妇女职业分化变量对家庭是否流转土地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分工性别下的角色定位使妇女在家庭土地资源配置上有着异于男...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惠芳 叶敬忠 刘鹏
本文以河南省农村宗教信仰现象为背景,讨论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宗教信仰行为动因以及这种行为对她们的影响。同时认为,丈夫外出务工带来的缺乏安全感、心理压力大等影响是留守妇女信仰宗教的直接原因,家庭背景、社区宗教团体发展情况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因素是促成其信仰宗教的社会原因。宗教信仰为留守妇女带来了心理调适、物质帮助即行动约束等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导致宗教信仰容易陷入新的迷信误区。
关键词:
留守妇女 宗教信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洪松 Yinshan Tang 霍学喜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留守妇女是中国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鉴于留守妇女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调查为研究基础,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西方女性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条件、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是否乐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惠芳 饶静
本文通过农村留守妇女应对丈夫缺席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一些策略和行为,分析了她们的社会网络重构行动。本文认为,在丈夫外出导致家庭社会网络弱化的情况下,留守妇女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资源交换展开一系列行动,启动、加强某些交换行为和减弱另外一些交换行为,以此构建起新的社会网络。她们通过农业生产中的帮工和换工行动重构了亲属关系网络和地缘关系网络;在获取情感慰藉的过程中,她们强化了和娘家人之间的互动并因此提升了姻亲关系在亲属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她们的闲暇生活方式则强化了自己在社区中拥有的地缘关系。
关键词:
留守妇女 社会网络 社会交换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博发 李聪 李树茁 王昕红
在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完成的背景下,亟待超越减贫的视角,从全面发展的层面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易地搬迁政策对妇女群体的影响。以往与易地搬迁相关的研究更多采用定量方法分析政策减贫效应和作用机制,较少从定性分析出发。基于此,基于对陕西、贵州等省份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实地调研与访谈,从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可行能力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易地搬迁政策影响农村妇女脱贫与发现的路径与机理,以期厘清政策对妇女群体的作用逻辑。研究发现,易地搬迁后妇女能够实现脱贫与发展主要是家庭生计压力下妇女主动参与和后续帮扶措施所形成的“拉力”,与男性外出务工后妇女被动成为家庭与社区建设主体所形成的“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易地搬迁政策对妇女脱贫与发展的作用路径包括外在条件与内在潜质两条路径,其中外在条件包括功能保障和发展赋权两个维度,内在潜质包括能力建设和意识塑造两个维度;在易地搬迁政策作用下会对妇女个体和家庭产生双重影响。此结论可对公共政策与妇女发展研究进行补充。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思新
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当前现实国情和自身因素等影响,我国农村老年妇女在物质生活、精神娱乐和信仰、感情婚姻生活和社会权益保障等方面被严重边缘化,是中国的"最弱势人群"。因此,建立三元保障模式,完善养老立法,弘扬中国孝道文化,解放思想观念,加大相关研究,积极采取措施,切实解决我国农村老年妇女边缘化问题。
关键词:
农村老年妇女 边缘化 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慧玲
建设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持是关键。结合河南省实际,以加大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在发挥政策性金融保险的基础上,着力发挥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和中介组织,完善农业保险,创新金融支农方式,形成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系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谷人旭 钱志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