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84)
2023(5685)
2022(4722)
2021(4666)
2020(3784)
2019(8399)
2018(8278)
2017(15973)
2016(9030)
2015(10083)
2014(10287)
2013(10267)
2012(9883)
2011(9075)
2010(9531)
2009(8972)
2008(9194)
2007(8606)
2006(8103)
2005(7344)
作者
(27573)
(23845)
(23278)
(22238)
(14715)
(11453)
(10332)
(9014)
(8937)
(8486)
(8305)
(7972)
(7608)
(7536)
(7394)
(7025)
(6916)
(6912)
(6661)
(6656)
(6118)
(5960)
(5890)
(5760)
(5414)
(5346)
(5218)
(5187)
(4936)
(4850)
学科
(44898)
(40480)
经济(40422)
(32751)
农业(29806)
管理(18677)
业经(14231)
(12362)
企业(12362)
中国(11326)
方法(10828)
(10450)
地方(10267)
农业经济(10057)
数学(9248)
(9030)
农村(9021)
数学方法(9014)
(8937)
(8786)
(7935)
土地(7699)
发展(7481)
(7462)
(7448)
(7292)
(7237)
劳动(7233)
(7040)
贸易(7035)
机构
学院(137616)
大学(133126)
(56947)
经济(55721)
研究(51516)
管理(49424)
(48022)
理学(41909)
中国(41531)
理学院(41417)
管理学(40569)
管理学院(40345)
农业(36473)
科学(32490)
(28590)
业大(28387)
(28042)
研究所(25138)
(24837)
中心(24366)
(23792)
农业大学(21983)
(19978)
师范(19823)
(19171)
财经(18640)
(18323)
(18152)
北京(17637)
科学院(17325)
基金
项目(86427)
科学(67385)
研究(65926)
基金(61269)
(53771)
国家(53161)
科学基金(43966)
社会(41337)
社会科(38516)
社会科学(38503)
(35338)
基金项目(32429)
编号(28948)
(28805)
教育(28570)
(28184)
自然(26867)
自然科(26176)
自然科学(26167)
自然科学基金(25680)
成果(24243)
资助(23888)
(20489)
重点(19693)
课题(19667)
(19361)
(17657)
(17525)
(17218)
(17014)
期刊
(76259)
经济(76259)
(54476)
研究(41164)
农业(36745)
中国(32162)
学报(24183)
科学(22717)
业经(18817)
大学(18810)
学学(17949)
(17939)
金融(17939)
(17291)
(16637)
教育(14943)
管理(13951)
农业经济(13659)
农村(13622)
(13622)
问题(11707)
技术(10938)
(10233)
世界(9671)
农村经济(9003)
财经(8812)
经济问题(8811)
资源(8407)
经济研究(8238)
社会(8198)
共检索到222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罗必良  
“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根源在于农业效率低下。而较低的农业效率,一方面内生于农业特性所决定的可分工程度小,从而就业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外生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约束。因此,“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与滞留。通过中心城镇的建设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通过分工深化来改善农业效率,是化解“三农”问题的三把钥匙。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涛  罗必良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根源在于农业效率低下,而提高农业效率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从农业内部减少农民,这就需要借助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二是从农业外部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构建农业的外部支撑系统,这就需要借助于城乡统筹战略的进一步推进。而两种战略的实施必须以中心城镇为切入点,同时开展新农村运动,最终实现小康农村和“四个文明”的宏伟目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薛继亮  李录堂  
本文沿着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分析前提——根源和症结——化解逻辑与对策这样一个思路,从城中村改造中集体资产功能重新分类和定位的角度,分析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问题及其根源。认为要解决好城中村改造问题,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关键,社会保障是前提,就业居住是目标。最后提出了化解逻辑和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曾芬钰  
当今我国"三农"问题,主要是收入问题,说到底是就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农业外部、农村外部,只有跳出"三农",才能解决"三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薛蒙林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和基本条件之一。辨清"三农"问题的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从研究"三农"问题的内部逻辑和外部逻辑出发,揭示了"三农"问题的实质,提出了统筹协调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给出了制定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进行制度设计所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温思美  黄冠佳  郑晶  李飞飞  
本文从政策法规、主流期刊及新闻媒体三层面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问题关注重点的变化,从国家经济实力和城乡关系演变的视角剖析这种变化背后的内在逻辑,讨论了未来我国三农问题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三农问题关注重点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问题,到市场经济运行期的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再到工业反哺农业期的农村小康问题,最后到推进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发展问题。不同时期关注重点有所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关系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矛盾。对未来三农的关注点应该以乡村的视角,从科技、人才、文化、生态和治理等方面进行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宗劲  
在中国征地困境中,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和现行财税体制下,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的颠覆和反叛,更有在"经济人"本性作用下对自身利益的诉求。用"法治"理念建立"有限政府",引入物业税作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是化解中国征地困境可能的现实途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征  
以1979年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农业银行为标志,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从"一枝独秀"(中国农业银行)到"三朵金花"(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再到"百花齐放",金融支持"三农"方式的转变始终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和金融改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征  
以1979年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农业银行为标志,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从"一枝独秀"(中国农业银行)到"三朵金花"(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再到"百花齐放",金融支持"三农"方式的转变始终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和金融改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蒋乃华  
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具有区域差异性、农业贡献递减性和工资性来源主导性等基本特征。就业选择对农民纯收入影响的分析表明,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收入效应单调递增,不同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收入效应各异,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收入效应为正。研究认为,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必须放在宏观经济发展的框架下考虑,不能与"农业问题"混为一谈;解决"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努力增加人力资本,拓展就业空间,提升就业稳定性;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外部环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林洁  傅帅雄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就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方向就行了分析,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乡村振兴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施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林洁  傅帅雄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就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方向就行了分析,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乡村振兴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施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磊  
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三农问题”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其实是内在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之中的;农民的破产、农业的凋敝、农村的衰落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展开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国情和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消灭小农经济的道路选择并没有最优解,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只能是标本兼治。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许经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推进,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集中,以及新型的社会化合作组织的出现,将逐渐赋予“双层经营”新的内涵。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组织将逐步成为农村“双层经营”的重要载体。要使农民摆脱贫困,必须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道路。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集中,与劳动力转移是相辅相成的。习近平同志不主张把农村所有富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而主张通过发展大农业,以及与其相联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就地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同步发展。发展大农业和二三产业,需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我国新时代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发展中大国能够解决好“三农”问题,破解我国“三农”难题,建设农业强国,将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期刊] 求索  [作者] 熊金武  
改革开放40年成就离不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就是新时代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农村承包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所有权"三权分置",二是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直面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化大生产下土地制度问题,借鉴中国土地制度安排的历史逻辑,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实现了土地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土地市场化改革的统一,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农村土地制度安排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重要理论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