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51)
2023(9430)
2022(7793)
2021(7494)
2020(5847)
2019(13276)
2018(13059)
2017(25382)
2016(14065)
2015(15579)
2014(15692)
2013(15423)
2012(14631)
2011(13486)
2010(14108)
2009(13140)
2008(12824)
2007(12072)
2006(11210)
2005(10124)
作者
(38758)
(33083)
(32586)
(31386)
(20750)
(15792)
(14517)
(12663)
(12531)
(12054)
(11406)
(10726)
(10683)
(10535)
(10453)
(9954)
(9553)
(9542)
(9363)
(9288)
(8414)
(8157)
(7990)
(7886)
(7537)
(7531)
(7442)
(7186)
(6726)
(6570)
学科
(63699)
经济(63565)
(50101)
(44363)
农业(33353)
管理(32882)
(22497)
企业(22497)
业经(19280)
中国(19076)
方法(18922)
地方(17514)
数学(16655)
数学方法(16431)
(14524)
(13871)
(13185)
农业经济(12758)
(12150)
(11260)
及其(11103)
(10979)
贸易(10971)
(10708)
发展(10263)
政策(10259)
(10221)
教育(9904)
(9833)
收入(9820)
机构
学院(204554)
大学(197573)
(89443)
经济(87545)
管理(74494)
研究(71401)
理学(63039)
理学院(62367)
管理学(61325)
管理学院(60951)
中国(56227)
(50680)
(41890)
(41079)
科学(40569)
农业(37930)
(35729)
(34737)
中心(33548)
业大(32893)
研究所(31646)
财经(31274)
(29718)
师范(29572)
(28239)
(26744)
经济学(26617)
北京(25447)
(24848)
(24260)
基金
项目(124856)
研究(100412)
科学(98470)
基金(88149)
(74670)
国家(73808)
社会(64670)
科学基金(62819)
社会科(60659)
社会科学(60646)
(50791)
教育(45542)
基金项目(45516)
编号(43760)
(40761)
成果(37296)
自然(35700)
资助(35137)
自然科(34820)
自然科学(34814)
自然科学基金(34207)
课题(30747)
(29973)
(29547)
(28354)
重点(28005)
(26996)
国家社会(26249)
(25624)
(25572)
期刊
(115041)
经济(115041)
研究(67107)
(57854)
中国(50449)
农业(39058)
(30844)
学报(29283)
教育(29248)
科学(28226)
(25044)
金融(25044)
管理(24780)
业经(24366)
大学(24222)
学学(22793)
技术(18280)
(17496)
财经(16498)
问题(16408)
经济研究(15519)
农村(15404)
(15404)
农业经济(15376)
(14313)
世界(12592)
(12500)
经济问题(11765)
社会(10972)
技术经济(10352)
共检索到331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隋牧蓉   张志静   邓谨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三农”认同是青年成为乡村人才并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思想前提和保障。当前,青年“三农”认同整体薄弱成为其助力乡村振兴的掣肘因素,主要表现为认同对立、认同离散、认同逃避、认同功利等。认同本质上是心理过程,因而既要从心理学的层次分析认同薄弱形成的原因,也要从中寻找增进青年“三农”认同的着力点。在实践中,以“三农”政策引领乡村振兴以彰显认同的时代主旋律,以“三农”教育夯实理性基础严守认同的认知主阵地,以“三农”实践激发行动热情打开认同的知转行主通道,联动协同发力,增进青年“三农”认同,从而培养“一懂两爱”的青年乡村人才,助推乡村振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明霞  
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的总体布局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而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大有可为。当前职业教育在助推乡村人才成长发展、转型升级以及创新创业层面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实践中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也遇到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针对乡村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提供的课程资源不优,采用的培养模式不活,构建的培养体系不全。为此,聚焦乡村需求,精准乡村人才供给;优化课程资源,提升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以生为本;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畅通发展渠道;健全乡村人才激励制度,提升社会认可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裕瑞  曹丽哲  王鹏艳  常贵蒋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仍为乡村发展的短板。2018年初,国家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解析了农村人居环境及其整治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运行模式,梳理了整治成效的评价方法与结果,并展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重点领域。农村人居环境科学在过去十余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基本理论、演化机理、质量评价、调控策略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是,当前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和支撑性仍存在明显不足,地方具体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认识上或实践上的误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新时期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要形成"八项共识"。在研究层面,应强化乡村地理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城乡规划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交叉与融合,着力形成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机制剖析、成效评估、模式优化等于一体的系统性研究体系,可更好地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地域功能显化和价值提升,进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芙  高珍妮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时代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成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在高素质农民培育问题上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教育资源较为分散,培育内容、方式不尽合理,保障措施不够健全等问题亟需进一步优化完善,这就需要通过各部门机构分工协作,制定培育目标,完善培育内容,创新培育方式等路径才能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柴春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其中,农村青年拥有巨大潜力。农村青年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和知识能力、乡村提供的参与空间以及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条件,共同构成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农村青年自身素养和外部环境支持均存在一定不足,赋能效果不佳。对此,农村青年首先要认清定位,积极发挥振兴乡村主动性;政府要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构筑乡村高质量发展空间;乡村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基础性公共服务供给。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国军  滕曼毓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土地的确权与流转,我国正在从"小农"经济模式向"大农"经济模式过渡,而"产业兴旺"则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目标。论文探讨了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如何利用保险机制促动乡村产业的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新勤  
乡村人才是保障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然而,新时代乡村人才短缺、老龄化、学历层次偏低,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障碍。通过分析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引、用、育、留方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困境的破解对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金  焦方杨  
立足于重新审视人的要素在乡村发展和振兴中的价值和功能,将乡村人才振兴所蕴含的政策议题、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贯通起来,提出"人力资本-城乡融合-农民主体性"三维分析框架和"能力-权利-动力"三重机制要素。从历史脉络、现实样态、逻辑机理层面,对乡村人才振兴这一复杂论题进行多维透视与剖析,并从三个层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创新策略和推进路向,即基于乡村振兴总要求提升乡村人才能力,基于城乡融合新趋向保障乡村人才权利,基于农民主位和乡村价值激发乡村人才动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金  焦方杨  
立足于重新审视人的要素在乡村发展和振兴中的价值和功能,将乡村人才振兴所蕴含的政策议题、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贯通起来,提出"人力资本-城乡融合-农民主体性"三维分析框架和"能力-权利-动力"三重机制要素。从历史脉络、现实样态、逻辑机理层面,对乡村人才振兴这一复杂论题进行多维透视与剖析,并从三个层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创新策略和推进路向,即基于乡村振兴总要求提升乡村人才能力,基于城乡融合新趋向保障乡村人才权利,基于农民主位和乡村价值激发乡村人才动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高鸣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路径明确提出了"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强调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实用人才、现代农民、大学生村官、科研杰出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来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娜  廖培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三农领域各方面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日益增多,尤为显著的是农村人力资源回流速度加快。它可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发展能力。受到知识技能掣肘、人力资本回报较低、人力资源回流意愿薄弱等,都影响着人力资源回流到农村。因此,政府部门应协同企业、培训机构等,强化面向农村回流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培训、增大农村人力资本回报、以多元扶持强化回流意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娜  廖培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三农领域各方面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日益增多,尤为显著的是农村人力资源回流速度加快。它可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发展能力。受到知识技能掣肘、人力资本回报较低、人力资源回流意愿薄弱等,都影响着人力资源回流到农村。因此,政府部门应协同企业、培训机构等,强化面向农村回流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培训、增大农村人力资本回报、以多元扶持强化回流意愿。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解睿  何燕  樊晓璐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传统家庭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的转换,乡村振兴的载体是传统自然村庄向新型田园社区的转换,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传统农耕农民向新型现代农人的转换。随着这种转换,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提高。但是乡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乡村人居环境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现。文章分析了当前山西乡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乡村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辛翔飞  王济民  
农业产业振兴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保障我国农业安全、食物安全、就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基础支撑条件薄弱、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困难和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国内消费升级,为农业产业振兴带来极为重要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应充分抓住历史机遇,尊重农业产业发展规律,着力推动相关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地生效,切实增强农业产业内在发展动力,提高农业产业风险保障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姗姗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和提出了总体要求,这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要实现乡村振兴蓝图,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撑起乡村振兴战略"台柱子"。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首先是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这是摆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