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94)
2023(14898)
2022(11963)
2021(10748)
2020(9076)
2019(19899)
2018(19879)
2017(38770)
2016(20814)
2015(22818)
2014(22581)
2013(22565)
2012(20614)
2011(18000)
2010(17991)
2009(16959)
2008(16850)
2007(14990)
2006(13388)
2005(12188)
作者
(60976)
(51210)
(50903)
(48087)
(32641)
(24444)
(22951)
(19889)
(19498)
(18180)
(17598)
(17156)
(16291)
(16260)
(16030)
(15718)
(15163)
(15135)
(14726)
(14726)
(12821)
(12551)
(12443)
(11589)
(11430)
(11385)
(11343)
(11261)
(10347)
(9970)
学科
(97482)
经济(97365)
(88064)
(77057)
企业(77057)
管理(73250)
方法(45797)
数学(37412)
数学方法(37211)
(30772)
业经(30194)
(30075)
中国(24739)
农业(22616)
(21257)
财务(21234)
财务管理(21205)
企业财务(20182)
地方(18559)
(18453)
技术(18273)
(17849)
贸易(17838)
(17338)
(15288)
(15193)
(14607)
理论(14430)
(14249)
(13515)
机构
学院(303310)
大学(300276)
(132275)
经济(129969)
管理(123217)
理学(106920)
理学院(105867)
管理学(104404)
管理学院(103845)
研究(96147)
中国(75814)
(61558)
(60734)
科学(58129)
(57440)
财经(48797)
(48188)
业大(47227)
(46561)
农业(45366)
中心(44613)
(44599)
研究所(43535)
经济学(41106)
北京(37599)
经济学院(37498)
财经大学(36139)
(36130)
商学(35363)
商学院(35069)
基金
项目(205114)
科学(163469)
基金(152840)
研究(145230)
(134191)
国家(133015)
科学基金(115756)
社会(97944)
社会科(93073)
社会科学(93048)
基金项目(81270)
(80030)
自然(75000)
自然科(73428)
自然科学(73409)
自然科学基金(72213)
(66077)
教育(64860)
资助(61413)
编号(56065)
重点(45536)
(45337)
(45137)
(44146)
(43890)
成果(43671)
国家社会(41796)
创新(41650)
科研(39346)
教育部(38949)
期刊
(144580)
经济(144580)
研究(84241)
中国(55858)
(52905)
(49187)
学报(49054)
管理(48712)
科学(44693)
大学(37366)
农业(35789)
学学(35630)
(28691)
金融(28691)
业经(25669)
技术(25571)
财经(25005)
经济研究(23912)
(21547)
(21402)
教育(20324)
问题(19664)
技术经济(17418)
商业(15799)
(15485)
统计(14688)
(14528)
现代(14520)
世界(14444)
(14303)
共检索到4467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唐保庆  宣烨  
快速崛起的城镇化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石。然而,对服务业增长产生深远影响的城镇化绝不仅仅局限于以城镇人口占比所表征的城镇化。本文提出"三元"城镇化概念,并把"三元"城镇化定义为"外延式"城镇化、"内涵式"城镇化以及"网络式"城镇化。本文从理论上考察了"三元"城镇化影响服务业增长的传导机制。本文随后基于中国1999~2013年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增长模型、比重模型和效率模型系统检验了"三元"城镇化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外延式"城镇化和"内涵式"城镇化均从服务业规模、产业比重和劳动生产率三个方面显著促进了服务业的增长,"网络式"城镇化仅仅促进了服务业规模的扩张。"内涵式"城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清瑞  唐璐  
文章利用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城镇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费增长轨迹。结果发现:(1)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存在推拉效应,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金融提升等来推动能源消费,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能够拉动能源消费;(2)研究期内,城镇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费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能源消费增长趋势逐渐减弱;(3)城镇化通过技术创新影响能源消费增长变化轨迹,在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的门槛区间内,大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轨迹。由此可见,提高城镇化水平在短期内会导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加,但中长期将通过生产部门和居民部门能源消费模式转变以及技术创新减缓能源消费增长;技术创新有利于能源消费保持适度、绿色与平衡增长,并减少碳排放,从而有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能源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与节能减排政策既可以减轻城镇化所带来的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增长压力,也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张晨  
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在释放需求和创造供给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然而,传统城镇化模式由于面临诸多约束,已经逐渐开始不符合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方式的提升与转型,旅游业引导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挖掘城镇化建设潜力,并且也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型机制。因此,文章首次将旅游业纳入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旨在实证检验旅游业发展是否对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文章采用中国1999—2014年的省际面板平衡数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张晨  
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在释放需求和创造供给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然而,传统城镇化模式由于面临诸多约束,已经逐渐开始不符合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方式的提升与转型,旅游业引导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挖掘城镇化建设潜力,并且也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型机制。因此,文章首次将旅游业纳入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旨在实证检验旅游业发展是否对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文章采用中国1999—2014年的省际面板平衡数据,通过引入旅游业与城镇化变量的乘积项,运用多种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不仅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旅游业对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还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贤彬  黄亮雄  
本文基于政府结构理论对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制定模式进行了理论讨论和实证分析。理论上,本文完整地提出了地方政府实施经济增长目标调整的三元框架,涵盖了时间维度自我纵向调整、空间维度横向竞争以及层级维度对上反应。实证上,本文采用2001—2013年31个省区的实际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目标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发现,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本地实际经济增长走势做出显著的正向反应,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目标也做出显著的正向策略性反应,而对全国性的实际经济增长走势做出策略性的逆向反应。同时,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调整呈现出多维度异质性,具体表现在沿海和内陆区域差异、金融危机前后阶段差异以及党代会年份周期差异。总体来看,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制定呈现激进性、波动性和互动性。本文的发现意味着,中央应当注重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业绩考核的激励相容,以提升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稳定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武立永  
不同的研究文献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序列是否平稳、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给出了不同结论,而且不同的文献使用不同指标来表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并使用不同的模型形式进行实证研究。那么不同类型指标与模型选择是否会影响分析结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是否客观上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使用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不同指标和模型选择将会对模型结论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得出相反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许阳  
文章基于中国1983—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率与司法诉讼量的相关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利用ADF检验、Engle-Granger方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等方法对司法诉讼数量与经济与人口增长、城镇化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扰动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民商事、刑事、行政等三类案件的诉讼数量各为解释变量时,与城镇比例、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相较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城镇化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诉讼数量之间有更高的相关性。三类案件的诉讼量受到城镇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短期波动和诉讼量偏离长期均衡两方面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郭进  徐盈之  
现有关于中国服务业滞后的研究多基于经济活动视角,未能充分重视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个方面分析了服务业滞后的现实依据,并基于城镇化扭曲视角,论证和分析了城镇化扭曲对服务业滞后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指出:扭曲的城镇化会通过增加低技能的劳动力供给、扩大土地财政规模和降低城镇创新活力来加剧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状况,通过增加低技能的劳动力供给、扩大土地财政规模和抑制城镇消费潜力来加剧生活性服务业的滞后状况。同时,全球价值链地位可以调节城镇化扭曲对生产性服务业滞后和生活性服务业滞后的影响效应。据此,文章从矫正城镇化扭曲入手,对如何推动服务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对策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佳  张卓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系统分析了城乡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机制,发现城镇工业品交易效率、农产品交易效率的提升都能加速城镇化进程。通过实证检验显示,我国商贸流通业综合效率的提升总体上对加速城镇化进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农村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的影响弱于城镇商贸流通效率。最后,文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关于促进我国城乡商贸流通效率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纪明  杜聪聪  
文章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这两个动态角度测度了产业结构演进,并运用全国29个地区1996—2015年平衡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均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纪明  杜聪聪  
文章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这两个动态角度测度了产业结构演进,并运用全国29个地区1996—2015年平衡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均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罗超平  朱培伟  张璨璨  胡猛  
由于城乡差异的存在,互联网发展和普及带来的数字红利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和时变性,进而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非线性影响,且这种影响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制约并表现出地区和群体异质性。采用2003—2018年中国31个样本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互联网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可以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更强的抑制效应,且互联网发展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促进效应大于城镇居民;互联网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制约,且大部分省区市的城镇化水平还未达到最优临界值,具有一定提升空间。因此,应注重互联网发展的整体推进和区域差异,致力于多维度降低城乡数字鸿沟,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以制度创新促进城乡要素合理双向流动和要素红利释放,通过互联网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叶阿忠  陈生明  冯烽  
针对已有文献研究城镇化时忽视的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以及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非线性关系的问题,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我国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且它的影响强度明显高于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服务业集聚效应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第二产业集聚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的作用不显著。(2)经济欠发达地区(云贵川等)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多数位于中部和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福建、广州等)的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
[期刊] 改革  [作者] 龚锐  谢黎  王亚飞  
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基于熵权法测算2004—2016年30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同时将非合意产出农业碳排放纳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基于SBM—ML指数法测算2004—2016年30个省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VAR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分解后的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分别为微弱负向作用和显著正向作用,说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促进效应主要是农业技术效率改善的结果,而非农业技术进步所致;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微弱的制约作用,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但抑制了农业技术效率改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延雷  王志刚  郭晨旭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问题缺乏不同城镇化方式下的对比讨论。基于2000年~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探讨了不同城镇化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对农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分别为0.116和0.032;二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拉大了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其中传统城镇化表现为提高非农收入且降低农业收入的"叠加效应",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既提高非农收入又提高农业收入的"冲抵效应";三是随着农民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两种方式的城镇化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四是传统城镇化显著拉大了东、中部地区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在西部这一作用并不显著,而就地城镇化拉大了东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又分别缩小了中部和西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