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07)
2023(6484)
2022(5397)
2021(5025)
2020(4156)
2019(9069)
2018(8961)
2017(15925)
2016(8539)
2015(9277)
2014(8611)
2013(8393)
2012(7811)
2011(7030)
2010(7124)
2009(6574)
2008(6605)
2007(5974)
2006(5334)
2005(4676)
作者
(24705)
(20847)
(20719)
(19472)
(13383)
(9937)
(9133)
(7831)
(7744)
(7448)
(7032)
(6966)
(6902)
(6686)
(6506)
(6459)
(6038)
(5950)
(5949)
(5870)
(5097)
(5043)
(4829)
(4730)
(4635)
(4587)
(4539)
(4508)
(4195)
(4138)
学科
(31205)
经济(31163)
(29968)
管理(29634)
(27610)
企业(27610)
技术(14446)
方法(11585)
技术管理(11405)
(9893)
中国(9649)
业经(9525)
数学(8280)
理论(8280)
数学方法(8130)
(7896)
(7892)
地方(6843)
(6579)
(5929)
银行(5905)
(5669)
(5647)
(5626)
农业(5559)
(5520)
金融(5520)
(5494)
产业(5032)
教育(4860)
机构
大学(119748)
学院(119042)
(46925)
管理(46069)
经济(45998)
研究(41545)
理学(39721)
理学院(39244)
管理学(38590)
管理学院(38356)
中国(30791)
科学(26652)
(25344)
(21949)
(20753)
(20406)
(19373)
研究所(18944)
中心(18294)
业大(18027)
财经(16947)
农业(15781)
北京(15651)
(15577)
师范(15366)
(15336)
(15256)
(15008)
经济学(14291)
技术(14132)
基金
项目(81562)
科学(65849)
基金(59417)
研究(58772)
(52807)
国家(52358)
科学基金(45541)
社会(37779)
社会科(35780)
社会科学(35773)
(33718)
基金项目(31504)
自然(29836)
自然科(29204)
自然科学(29194)
自然科学基金(28721)
(28187)
教育(27090)
(24145)
资助(21978)
编号(21857)
创新(21447)
重点(19102)
(17892)
成果(17865)
(17045)
(16870)
课题(16483)
计划(15792)
国家社会(15772)
期刊
(53729)
经济(53729)
研究(35833)
中国(28608)
管理(21167)
学报(21055)
科学(19775)
(18489)
(17882)
教育(16602)
大学(15902)
学学(14979)
农业(11899)
技术(11383)
(10155)
金融(10155)
科技(9654)
财经(8814)
经济研究(8502)
业经(8461)
(7788)
(7338)
技术经济(6824)
问题(6427)
(6145)
(5672)
论坛(5672)
业大(5361)
(5287)
图书(5283)
共检索到183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连春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创新理论。“先进生产力”的新提法 ,是对邓小平“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完善 ,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先进文化”是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 ,反映时代“前进方向”的文化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利益”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符合新世纪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三个代表”是历史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精妙结合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韩冬云  张宝香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论述,自始至终贯穿和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精华,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原理,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哲学依据;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关于文化的社会功能及作用的基本观点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来源;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基础。困此,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就要成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忠实履行者。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澄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高等教育创新是当前高等教育战线的一个重要任务。其理论意义在于,高等教育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先进理论的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等教育创新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高等教育创新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借鉴。从实践层面讲,一是要着重解决思想观念上的与时俱进;二是要进行现行管理体制的创新;三是要敢于碰硬,一抓到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毕诚  高宝立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为我国教育创新提出了紧迫的时代课题。在江泽民教育论述中 ,科教兴国和教育创新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主题得到充分重视。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论述 ,对于推进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春生  
针对性、兴趣性、自觉性是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步步深入的关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使党集规律性、时代性、先进性于一身,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只有从矛盾分析法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及价值观的高度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才能使青年一代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朱书刚  
先进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问题。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对党的先进性做了新的概括 ,全面具体地规定了党的先进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精神条件和灵魂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最高标准和宗旨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
[期刊] 求索  [作者] 孔祥润  
从整体论的视角看,《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都可谓"经典",它们有着相同的论证结构:从人的生活和生产,推进到人的关系,以及意识对这一历史过程的表达。二者的着力点有所不同:前者从个人的生活、生产和结成的关系,推进到市民社会以及意识对市民社会的描述;后者从立体多样的生活、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推进到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谭虎娃  
共产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生产力,在世界历史上总体表现为连续性和继承性,而在个别民族国家则表现为跨越式发展。人类社会历史的更替总体呈现出社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的一般规律性和各民族国家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共产主义革命呈现出多国无产阶级联合行动的"多国胜利"和单个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一国胜利"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些都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生动体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邱沛玲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历来认为社会除了物质资料生产之外,还有人类自身的生产。他们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把人类自身生产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这两种生产是客观存在的,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义成  
把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与“资源经济”绝对对立起来 ,把前者描绘成完全超越资源配置问题的生产形式 ,似乎它只以摆弄知识为职能 ,是不对的。我国目前出版的一些知识经济读物 ,无分析地宣传这种片面之见 ,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家的批评 ,值得注意。对于西方一些学者在知识经济研究中片面地鼓吹超市场经济论 ,“主权弱化论” ,应保持应有警惕。我国有的自然科学技术专家在自己不很熟悉的社会经济问题上屡讲偏论 ,已成“公害” ,望其自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鹏俊   曾立   刘书雷   沈雪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全新判断,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审视也就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分析范式。新质生产力从范畴上依然归属于生产力的概念范围,体现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与衡量标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的社会历史动因,它是历史之变的迫切呼唤与主动应变的能动回应的共同产物,形成了“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必然选择,彰显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时代性。从生产力的内在结构和社会历史主体来看,高素质劳动者构成了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并通过人民的主体性创造向前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范畴,从学理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系列命题,具有新的理论贡献。它将进一步确证“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理论命题,从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呼唤中拓展“历史科学”的实践成效,从人类社会的理想蓝图中有力回应“两个决不会”遇到的新课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志向  
唯物史观是科学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发展的方法论钥匙。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数字经济时代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新”主要体现于“质变”与“质态”双重维度,前者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后者体现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经济形态。依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部及二者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在于加快提升颠覆性科技创新整体系统能力,驱动力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时期,应以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着力加快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既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大力推动前沿性技术突破,同时也要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方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刘恩正  
江泽民总书记在“5·31”讲话中谈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明确指出 ,在新世纪新阶段 ,发展要有新思路 ,改革要有新突破 ,开放要有新局面。这是新时期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经济发展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做出的新的部署 ,也是我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取得新的成果的进军号。结合讲话精神 ,结合我国保险业的实际 ,提高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 ,要从追求资本回报率 ,提高偿付能力 ,扩大资本实力等方面下功夫 ,要在设计新险种、开发新产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等方面做文章 ,才能与时俱进达到我们的目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支德勤  陈学英  陈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