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84)
- 2023(19725)
- 2022(16790)
- 2021(15710)
- 2020(13208)
- 2019(30238)
- 2018(29665)
- 2017(56375)
- 2016(30448)
- 2015(34154)
- 2014(33697)
- 2013(33381)
- 2012(30338)
- 2011(27343)
- 2010(27442)
- 2009(25946)
- 2008(25522)
- 2007(22544)
- 2006(19986)
- 2005(18325)
- 学科
- 济(125954)
- 经济(125777)
- 业(104723)
- 管理(100730)
- 企(93284)
- 企业(93284)
- 方法(54431)
- 数学(44063)
- 数学方法(43542)
- 财(39420)
- 农(36945)
- 业经(35646)
- 中国(34605)
- 制(28225)
- 务(26110)
- 贸(26081)
- 贸易(26065)
- 财务(26028)
- 财务管理(25987)
- 易(25414)
- 农业(25008)
- 企业财务(24613)
- 学(23372)
- 理论(22714)
- 技术(22202)
- 地方(22048)
- 和(21941)
- 体(20445)
- 划(20378)
- 策(19827)
- 机构
- 学院(432722)
- 大学(432150)
- 济(179199)
- 经济(175577)
- 管理(170589)
- 理学(146299)
- 研究(144913)
- 理学院(144724)
- 管理学(142373)
- 管理学院(141568)
- 中国(113043)
- 京(92764)
- 科学(86019)
- 财(85932)
- 所(72068)
- 农(68044)
- 财经(67491)
- 研究所(64866)
- 中心(64834)
- 江(64377)
- 经(61437)
- 业大(61267)
- 北京(58964)
- 范(55023)
- 师范(54530)
- 经济学(54200)
- 农业(53154)
- 院(52821)
- 州(51321)
- 财经大学(49977)
- 基金
- 项目(285474)
- 科学(225767)
- 研究(211979)
- 基金(208567)
- 家(180521)
- 国家(179003)
- 科学基金(154803)
- 社会(135224)
- 社会科(128186)
- 社会科学(128155)
- 省(109563)
- 基金项目(109555)
- 自然(99007)
- 教育(97077)
- 自然科(96723)
- 自然科学(96700)
- 自然科学基金(94980)
- 划(91642)
- 资助(85893)
- 编号(85837)
- 成果(70202)
- 部(63602)
- 重点(63563)
- 创(60575)
- 发(60360)
- 课题(59112)
- 国家社会(56102)
- 创新(56051)
- 教育部(55142)
- 制(54839)
- 期刊
- 济(203632)
- 经济(203632)
- 研究(132675)
- 中国(86513)
- 财(69395)
- 管理(68614)
- 学报(64028)
- 农(63574)
- 科学(60687)
- 大学(49875)
- 教育(47508)
- 学学(46739)
- 农业(43934)
- 技术(39358)
- 融(39316)
- 金融(39316)
- 财经(33854)
- 业经(33590)
- 经济研究(32883)
- 经(29085)
- 问题(26230)
- 业(25134)
- 贸(23150)
- 技术经济(22183)
- 图书(20580)
- 世界(20500)
- 现代(20448)
- 科技(19975)
- 国际(19973)
- 版(19718)
共检索到656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韩彻驹 孙楷文 李桂玲 张轩 张向前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让祖国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愈加紧密。本文分析了设置自贸区、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涉及华侨华人的制度现状,指出当前存在对外投资分布不均衡、侨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并研究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运用PEST分析法构建制度设计内容,并就如何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出加强智库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等在制度方面的优化建议,以降低管理风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明勇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以一种典型的跨国境区域合作,目的是化解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实现跨国界利益共享地带区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我国具有优质过剩产能企业如何成功地"走出去"创新"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增长极(驱动力)。但是,由于各国的法律、道德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必然存在因制度差异而产生的区域社会、国家、企业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集中体现在我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因此,我国企业"走出去"法律风险的预防和化解,应当依据跨国区域社会"应然之法"的客观规律要求,从国家和企业两个方面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明勇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以一种典型的跨国境区域合作,目的是化解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实现跨国界利益共享地带区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我国具有优质过剩产能企业如何成功地"走出去"创新"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增长极(驱动力)。但是,由于各国的法律、道德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必然存在因制度差异而产生的区域社会、国家、企业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集中体现在我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因此,我国企业"走出去"法律风险的预防和化解,应当依据跨国区域社会"应然之法"的客观规律要求,从国家和企业两个方面着手,构建企业"走出去"生态市场制度。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微 卜伟
基于中国与东道国的政治、文化和制度距离研究企业"走出去"的投资模式选择问题。选取2005-2018年间A股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29次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建立多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发现:政治距离较大,企业倾向于并购,对合资和独资没有偏向;文化距离较大,企业倾向于绿地合资;制度距离较大,投资模式的选择依管制距离和规范距离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进一步发现,政治距离对投资模式的影响存在企业异质性。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走出去 投资模式 政治距离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晓静 王康妮 李姣 宋荟柯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潮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企业也必将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主体和中坚力量。本文结合"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基建项目、制造业转移、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优势与经验,以及在营商环境、管理经验、高级人才和投资协调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 走出去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廖萌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将成为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常态"。"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领域是基础设施,核心目标是投资贸易合作,重要抓手是产业合作,金融支持是"一金一行"。"一带一路"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如当地政策和政局变动、低水平海外投资及沿线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差异等。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国应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协调政府、企业、华商等在推动企业"走出去"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合力。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企业 走出去 机遇 挑战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肖阳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水电企业凭借自身在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与国际市场经验,“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成为引领和推动全球水电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不仅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当前中国水电企业还面临着沿线国家地缘政治和安全风险较高、水电投融资经营难点增多、技术标准国际化相对滞后、企业海外公共关系维护不足、国际复合型人才较为短缺等各种挑战,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电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淑静 贾吉明 王秀丽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十年有余,近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工程承包的形式不断升级。现今国家大力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更加鼓励优势产能走出去,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进一步实施海外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在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对外工程承包 走出去 策略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徐念沙
关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政府和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研讨,从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理解比较深刻。但从企业角度来看,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有效发挥企业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主体的作用,值得进行更深入思考和研究。一、中国企业是顺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基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将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多方合作,也将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动力。2015年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高臣 马成志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中国相关产业和企业将更多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且走的更长远,必然要解决好跨文化管理问题。本文借鉴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结合"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地理分布,从四个维度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提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跨文化管理策略。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走出去 跨文化管理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罗玉辉 侯为民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走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拓宽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空间,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合作规模稳步攀升,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对外经贸合作经济效益逐步改善,国际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在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企业“走出去”仍面临合作持续、经济管控、金融稳定和法律适应等多重风险。为此,应加快构建一套针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风险防控体系,并根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投资活动进程,分别采取政府先行主导的事前风险预警、企业主动跟进的事中风险处置、多方参与共同维权的事后经济追偿的风险防范策略,维护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正当利益。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贤森
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支持与显著成效。中国不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区域合作平台与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吸引了其他相关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机遇之中来,为全球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一带一路"倡议已经逐步成为一个以经济合作协议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依托,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综合性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制定了自身的"走出去"战略,希望在全球市场中获得商业机会并占据优势地位。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合理配置自身的各项资源,充分认识全球市场的利益格局,沉着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刘华芹
"一带一路"是一种精神、两大支柱。一种精神就是丝路精神,是互利共赢、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两大支柱就是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这是原丝绸之路的两大功能。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这是以前我们单方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或者经贸合作所不同的地方,也是未来"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的方面。从经济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提出确实有非常深刻的经济背景,就是我们国家进入新常态。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汪莹 周小靖 黄海珠
"一带一路"行动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成为中国在新时期优化开放格局、提升开放层次和拓宽合作领域的重要方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与中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加强对沿线国家矿产勘查开发投资与合作,对构建中国多元化的资源供应来源、提高抗风险能力具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尹卫华 朱瑞庭
以往的研究显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国际化实践的市场邻近模型是零售业选择海外目标市场的重要理论依据,其中,地理相近、文化相缘是海外目标市场选择的重要驱动因素。基于41家中国连锁百强为主的企业及专家问卷调查显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五通"建设以及中国零售业关联产业的整体优势,对中国零售业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目标市场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地理相近、文化相缘对海外目标市场选择的调节作用则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综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目标市场。因此,中国零售业"走出去"应与国家战略进行积极对接、联动;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国零售业及其关联产业的整体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金融业如何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基于金融支持“一带一路”视角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战略的联动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以无锡为例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融资路径研究——基于货币政策视角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才本土化研究——以来华留学生为例
“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我国“走出去”企业税制竞争力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浙江样例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铁走出去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下东道国制度环境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来自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经验证据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走出去”的机遇与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