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82)
2023(16498)
2022(13885)
2021(13027)
2020(10916)
2019(24961)
2018(24121)
2017(45764)
2016(23993)
2015(26594)
2014(25242)
2013(24725)
2012(22309)
2011(19844)
2010(19405)
2009(18026)
2008(17065)
2007(14174)
2006(12101)
2005(10694)
作者
(62947)
(52616)
(52308)
(49940)
(33385)
(25166)
(23858)
(20208)
(20048)
(18386)
(17915)
(17845)
(16458)
(16342)
(16313)
(16143)
(15429)
(15239)
(15170)
(15093)
(12708)
(12563)
(12436)
(12075)
(11816)
(11812)
(11373)
(10959)
(10389)
(10083)
学科
(102910)
经济(102815)
管理(67054)
(62934)
(51340)
企业(51340)
方法(50463)
数学(45816)
数学方法(45270)
中国(28306)
(26650)
(25243)
(21153)
贸易(21137)
业经(20583)
(20567)
地方(18531)
(16891)
农业(16862)
财务(16841)
财务管理(16805)
(16746)
(16697)
企业财务(16025)
(15139)
金融(15135)
环境(14758)
(14544)
银行(14533)
(13913)
机构
大学(326570)
学院(324210)
(143017)
经济(140680)
管理(128860)
理学(112659)
理学院(111522)
管理学(109550)
管理学院(108965)
研究(108059)
中国(83451)
(67314)
(64580)
科学(61906)
财经(52671)
(50946)
中心(50133)
(48393)
研究所(46380)
经济学(45790)
(44774)
(44663)
业大(43649)
北京(41743)
经济学院(41496)
(41006)
师范(40636)
(40002)
财经大学(39734)
(35437)
基金
项目(227299)
科学(182904)
基金(171303)
研究(166008)
(148872)
国家(147780)
科学基金(129422)
社会(110705)
社会科(105410)
社会科学(105387)
基金项目(89718)
(84404)
自然(82774)
自然科(81054)
自然科学(81037)
自然科学基金(79609)
教育(76871)
(72181)
资助(70352)
编号(65161)
(51770)
成果(51291)
重点(51016)
国家社会(48107)
(47717)
(47673)
教育部(45671)
创新(44584)
人文(44264)
科研(43984)
期刊
(144265)
经济(144265)
研究(94194)
中国(57590)
(49732)
管理(47530)
学报(45624)
科学(44327)
(39037)
大学(36277)
学学(33880)
教育(30038)
(29016)
金融(29016)
技术(28326)
农业(27272)
经济研究(26280)
财经(25723)
业经(22364)
(22128)
(19260)
问题(19053)
统计(18106)
国际(17039)
(16444)
(15994)
世界(15875)
技术经济(15542)
图书(15213)
决策(14564)
共检索到4697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爱兰  王智烜  
考虑"第三方效应"是目前FDI研究的新趋势。非洲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是否存在"第三方效应"?本文以20052014年中国对非洲26个国家的投资数据进行空间效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对非洲各国的投资存在空间互补效应,并且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还受东道国周边国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以及各种观测不到的地区相关性因素的影响。对非洲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分类研究表明,中国对前一类国家投资的"第三方效应"更为显著。通过引入"第三方效应",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分布特征,这对中国企业走进非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爱兰  王智烜  
考虑"第三方效应"是目前FDI研究的新趋势。非洲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是否存在"第三方效应"?本文以2005~2014年中国对非洲26个国家的投资数据进行空间效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对非洲各国的投资存在空间互补效应,并且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还受东道国周边国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以及各种观测不到的地区相关性因素的影响。对非洲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分类研究表明,中国对前一类国家投资的"第三方效应"更为显著。通过引入"第三方效应",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分布特征,这对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更具启示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崔远淼  方霞  沈璐敏  
本文基于中国2008—2013年8002家企业样本数据,运用面板二元选择模型检验了出口经验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企业规模、资本密集度、行业以及所有制性质后,出口经验能显著提升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构建出口经验与企业所有制性质、行业和企业规模的交互项发现,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的出口经验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显著强于国有企业,而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无显著差异;出口经验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受到行业异质性和企业规模的影响,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并不具有经济显著性。这些研究结论对于中国企业资本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内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德  侯佳宁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研究深度开放带来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文章搜集中国主要开放城市2005—2017年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模型检验深度开放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探索经济溢出有效半径。研究发现:(1)深度开放显著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对中部和西部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2)以中小城市为主体形成正向经济溢出推动区域发展;700公里半径范围内城市群经济溢出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21.8%;(3)固定资本投资边际收益呈下降趋势,证明未来投资驱动模式向技术创新驱动模式转换的必要性。经济开放红利空间释放有助于缩小沿海与内陆、中心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磊  刘晓宁  张猛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了2001-2014年中国总体及29个省份的产能利用率,并利用系统GMM实证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以及其他因素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总体以及东部、中部、西部的产能利用率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东部地区产能利用率要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考察期内产能利用率均值为82.9%,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考察期内产能利用率均值则分别为76.9%和64.2%。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对外出口以及技术创新活动均可以促进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以及国有企业比重过大则不利于提升产能利用率,加剧了产能过剩。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志东   惠诗濛   荆中博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成熟产业转移是我国各省份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以要素配置为视角,本文基于2005—2019年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数据(CGIT)手工整理得到的省际对外投资数据和DEA-Malmquist指数刻画的技术创新效率指标,检验“一带一路”倡议下省际对外投资影响技术创新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效率,加速技术创新动力结构转变,但也加剧技术进步衰减。其中,东部省份的技术进步削弱效应十分显著,同时西部省份则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各省份产业升级,但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并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加速各省份人力资本要素跨过技术吸收“门槛”,人力资本促进各省份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升;各省份研发资本要素的有效供给不足成为技术进步的最大阻碍。本研究从要素配置视角为各省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与政策思考。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范硕  何彬  
本文以2003-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为研究样本,并分为整体样本及地区样本,应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我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模式。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对沿线国家投资具有显著的"第三国效应",并且混合垂直型投资是我国对沿线国家投资的主导模式。该种投资模式意味着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在沿线不同国家之间建立复合式的跨国生产供应链,从而使得对不同国家间的投资形成互补,降低成本,增加产业竞争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海生  聂海峰  徐现祥  
本文在国内外FDI区位选择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忽视"第三方效应"的不足,首次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FDI区位选择中的"第三方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第三方效应"后,不仅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FDI的省际分布特征,而且很好地解释了我国各地区现阶段FDI的战略投资行为。这不仅是对FDI区位理论的有益扩展,对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政府的招商引资策略,更是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亚斌  
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的投资便利化测度体系,运用均值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一带一路"沿线50个亚欧非国家的投资便利化水平,并基于拓展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国投资便利化水平差异非常显著,欧洲发达国家普遍高于亚洲和非洲国家,中亚、南亚、东欧和非洲是投资便利化亟待改善的重点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规模、自然资源禀赋、双边投资协定和投资便利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促进作用;税负水平、距离成本呈现出显著的负向效应;商业投资环境对促进投资增长贡献最大,东南亚为投资潜力最大的地区,投资便利化的改善对亚洲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投资增长的空间更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赵德昭  
已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文献大多建立在双边框架内,从空间效应角度的研究还少有涉及。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空间视角和"第三方效应"的理论基础,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对FDI集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空间计量检验结果表明,由于FDI产业集聚和本地市场效应形成的累积循环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马太效应"。"第三方效应"在时空上均显著存在,但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集聚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略有差异。本文的研究意味着,可通过具有"适度梯度"的引资政策、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大推动战略"等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集聚两极分化的局面,这...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肖平平  侯佳敏  
现有研究汇率变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普遍忽略了中国在第三国投资的变化。本文从空间角度出发,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利用2003-2016年中国在42个"一带一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估计汇率变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以及第三国效应的具体表现,实证发现:(1)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对外直接投资第三国效应普遍表现为"互补效应"。(2)人民币升值或东道国货币贬值会促进中国对东道国对外直接投资。(3)传统研究方法未考虑第三国效应探讨汇率变动对OFDI影响,计量结果存在正偏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玲艳  
为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国政府逐渐增加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然而,在一些非洲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争议中,忽视了中国对其直接投资对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进入该国的影响。本文基于54个非洲国家2003-202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影响目标国吸引全球FDI。结果显示,在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非洲国家中,如果中国企业增加了对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那么该国吸引的除中国以外的全球FDI将显著增加,进而为目标国提供更多的外部资金来源。该结论表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的对外投资对全球资本流向致力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非洲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这些非洲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助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金叶  沈晓敏  
境外园区日益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其对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参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03-2017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参与建设的82个园区的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研究境外园区建设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境外园区建设能显著促进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分类型来看,加工制造型园区与资源利用型园区促进中国投资的作用最为明显,其次为多元综合型园区,商贸物流型园区促进作用最弱;分区域来看,中国在东南亚与南亚参与建设的园区能显著扩大中国投资,但欧洲与非洲的境外园区建设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暂时存在负向影响,中亚与西亚地区园区建设的投资促进效应尚不明显。以上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境外园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创新中国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参与国际合作模式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梅  
在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东亚地区局势变化、日本拓展海外市场的诉求增强、"一带一路"先期成果显著的情况下,2017年春季以来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势头,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发生变化。中日两国围绕"一带一路"对接合作的氛围升温,开始进入务实性探讨和初步合作阶段。2018年10月,安倍首相正式访华,中日双方签署了五十多项有关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在基础设施、金融、物流、能源环保、产业升级、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领域将逐步开展合作。今后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过程中,将面临一些挑战,如美国因素干扰、中日关系不稳固、中日制度性差异、第三方市场不确定性、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需要中日两国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和阻力,促进中日关系良性运行,在合作中求同存异,携手共促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夏国恩  宋泽楠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性快速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钻石十年"核心建设内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推进的实现背景下,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广西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地理中心,是中国—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最为便捷的起点,亦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地区进行开放型发展的战略支点,在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与自贸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