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06)
- 2023(7849)
- 2022(6169)
- 2021(5399)
- 2020(4241)
- 2019(9676)
- 2018(9543)
- 2017(17271)
- 2016(9184)
- 2015(10202)
- 2014(10023)
- 2013(9670)
- 2012(9093)
- 2011(8125)
- 2010(8326)
- 2009(7501)
- 2008(7282)
- 2007(6637)
- 2006(5897)
- 2005(5402)
- 学科
- 济(39416)
- 经济(39365)
- 管理(23672)
- 业(20112)
- 企(16397)
- 企业(16397)
- 中国(11382)
- 农(11312)
- 地方(11143)
- 方法(11000)
- 业经(10432)
- 产业(9534)
- 学(9416)
- 数学(8697)
- 数学方法(8527)
- 制(8370)
- 理论(8228)
- 环境(7760)
- 体(7668)
- 农业(7144)
- 技术(7103)
- 财(6892)
- 融(6509)
- 金融(6502)
- 地方经济(6462)
- 银(6224)
- 银行(6207)
- 行(6055)
- 教育(6009)
- 发(5958)
- 机构
- 学院(126915)
- 大学(125022)
- 济(50516)
- 经济(49343)
- 研究(47759)
- 管理(44664)
- 理学(37511)
- 理学院(37055)
- 管理学(36232)
- 管理学院(35996)
- 中国(34896)
- 科学(29029)
- 京(27624)
- 所(23857)
- 农(23162)
- 财(22638)
- 研究所(21632)
- 江(21550)
- 中心(21415)
- 业大(19349)
- 范(18273)
- 院(18050)
- 农业(18018)
- 师范(18015)
- 北京(17590)
- 财经(17116)
- 技术(17065)
- 州(16838)
- 经(15402)
- 省(15372)
- 基金
- 项目(86079)
- 科学(66919)
- 研究(65459)
- 基金(59038)
- 家(51853)
- 国家(51408)
- 科学基金(43414)
- 社会(40576)
- 社会科(38466)
- 社会科学(38459)
- 省(36076)
- 基金项目(30325)
- 教育(29791)
- 划(29240)
- 编号(26608)
- 自然(25752)
- 自然科(25128)
- 自然科学(25119)
- 自然科学基金(24633)
- 资助(23067)
- 成果(22118)
- 发(20709)
- 课题(20313)
- 重点(20042)
- 创(18782)
- 部(17502)
- 创新(17480)
- 国家社会(17074)
- 发展(17014)
- 展(16751)
共检索到203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健
本文首次提出并界定了"绿色产业共同体"的概念,具体分析其产生的理论基石和内涵特征,指出绿色产业共同体是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在此基础上,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现实逻辑,指出构建"一带一路"沿线绿色产业共同体意义重大,但是其在实践中面临着发展意识淡薄、顶层设计滞后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掣肘等困境。基于此,笔者从构筑话语传播体系、构建绿色产业评估体系、共建绿色技术共享平台、推进沿线中国省份与沿线国家对接、建立沿线产业安全与产业独立的应对体系等方面提出"一带一路"沿线构建绿色产业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绿色产业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达 吴绩
深化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新时期中非互利友好合作关系更上一层楼的应有之举,借绿色“一带一路”内涵及外延,循T字形绿色治理模型下国家内外治理经验与实践双向联动的内在逻辑,以国内治理经验为突破方位,探析国外治理实践的非洲向度。绿色“一带一路”深化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治理体系路径,需重点探讨何为可能的逻辑支撑、何以可能的突破方位、如何可能的实践探索,其涉及前提、过程和结果的系列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生成可能性、可靠性和可行性的逻辑脉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左弈 周衍平
本文在测算2006—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结合空间杜宾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一带”地区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技术研发和绿色成果转化效率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一路”地区两阶段效率均达到有效状态;研究期内绿色技术研发和绿色成果转化效率呈上升态势并伴随极化现象;两阶段效率均存在正空间自相关性且研发效率相关性强于转化效率,其中,研发效率“低低(LL)”集聚主要位于“一带”地区且时空格局较稳定,转化效率呈现出“高高(HH)”集聚向“一路”地区演进并趋于稳定的趋势。综合两阶段看,对外直接投资(OFDI)、外商直接投资(FDI)、政府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开放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本地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创新;OFDI和FDI对邻近地区专利密集型产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贸易开放对邻近地区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成果转化效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政府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对邻近地区专利密集型产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均产生负向空间溢出,呈现空间竞争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实现“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创新协同发展提供启示。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丹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的命题和担当。近年来,全球化在危机和逆流中盘桓,中国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一带一路"顺应区域合作需求和国际发展规律,引领全球化新趋势,集中体现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一带一路"旨在以互联互通夯实全球化根基,以独特模式赋予全球化活力,以新型平台完善全球化机制,以文明共融擘画全球化前景——从基础、模式、机制、目标各个方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思想发展为行动,从理论落地到实践。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蓝庆新 黄婧涵
作为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全球经济合作与社会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建设涵盖了诸多方面,其中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已经逐渐引起国际关注,成为发展共识。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科学地评价"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绿色发展水平有助于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评价范式,从而对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别化策略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经济总量、产业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禀赋、环境压力和环境响应指标,尝试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的东亚、东欧等国家绿色发展水平较高,而中南半岛、南亚、西亚北非和原独联体等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严重的区域差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绿色发展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京星 朱慧敏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平台,推动绿色发展是其题中之义。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绿色创新,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DID),以我国280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我国沿线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机制及时空差异。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了中国沿线城市绿色创新的“增量提质”;(2)“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数字经济赋能效应和资源集聚效应促进中国沿线城市绿色创新的“增量提质”;(3)相较于东部和西部城市,“一带一路”倡议对中部城市的绿色创新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4)“一带一路”倡议对非资源型城市和特大城市绿色创新“增量提质”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洪伟 姜海洋 孙作人
以现有研究为基础,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建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10-2019年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随后将2018年效率作为结果变量,运用fsQCA方法得到了三条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路径。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效率整体较低,倡议的实施使得整体的绿色发展效率有所下降;(2)各国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进步趋势,主要由技术进步贡献,而效率变化指数则呈现退步趋势;(3)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路径,因此各国绿色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效率提升路径。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杨振 申恩威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政府提出要"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绿色投资是基于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平衡,将资金投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系统循环保护,资源节约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大多数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环境问题突出,他们既需要大量的投资,更需要改善生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葛鹏飞 徐璋勇 黄秀路
本文构建包含科研创新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个新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基础性的科研创新对绿色TFP的影响机制。随后,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在测算绿色TFP的基础上,实证检验科研创新是否提高了沿线国家的绿色TFP。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TFP整体呈缓慢增长态势;科研创新能够显著提升沿线国家的绿色TFP,影响路径主要为纯技术进步;科研创新对沿线亚洲国家绿色TFP的促进作用,仅通过提高纯技术进步实现;而对沿线欧洲国家的促进作用则通过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双重路径实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段丁允 冯宗宪
本文运用熵值法和效率分析法测度了4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和低碳绿色发展绩效水平,采取面板模型检验数字化发展水平对低碳绿色发展绩效的作用,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数字化发展水平对低碳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并通过空间面板模型探究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化发展水平和低碳绿色绩效水平整体较低,区域差异较大;数字化发展对低碳绿色发展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两种渠道提升了低碳绿色发展绩效;数字化发展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低碳绿色发展绩效均具有正向作用,制度质量越好提升作用越明显;这一影响还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中国政府应当持续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数字领域合作,促进数字化和低碳绿色的共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杰 魏荟茹 袁岿然
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国倡导的对外开放新形态,“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技术创新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论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倡议实施对我国沿线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我国沿线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且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中东部地区、沿线国家中心城市、沿线节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强环境规制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由影响机制分析可知,“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水平来促进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促进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沈路 钞小静 南士敬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利用共享投入关联两阶段DEA模型测度分析2011—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17个省份绿色科技研发与绿色成果转化效率,并在梳理研发要素流动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均存在大幅提升空间,且区域差距明显;研发人员流出、研发资本流入和流出、信息流出对绿色研发效率均存在显著为正的直接、间接和总效应,而研发人员和研发资本流出、信息流入阻滞了绿色成果转化效率提升;分区域来看,研发资本流出对“一带”地区绿色研发效率和“一路”地区绿色成果转化效率提升存在显著正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乔琴 樊杰 孙勇 宋邱惠
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研究国内"一带一路"沿线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推动区域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本文运用熵值法对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近年来,沿线省域绿色金融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但内部差异显著,东南沿海地区领先,东北地区发展滞后,且发展差距存在扩大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区域金融业发展对沿线省域绿色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污染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信息化程度、居民金融文化素养和财政环保支出对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影响尚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杰 魏荟茹 袁岿然
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国倡导的对外开放新形态,“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技术创新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论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倡议实施对我国沿线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我国沿线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且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中东部地区、沿线国家中心城市、沿线节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强环境规制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由影响机制分析可知,“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水平来促进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促进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琰欣 屈小娥 李依颖
现有关于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OFDI的纯经济增长效应,有关"一带一路"OFDI如何影响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文献极少。因此,本文从绿色经济增长视角切入"一带一路"国际直接投资的母国效应,首先从理论上厘清"一带一路"OFDI影响我国绿色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三个可能的传导途径。然后选取我国29个省级经济单元2004—2017年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OLS、GMM和空间计量方法实证检验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传导途径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内生性和空间相关性,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都显著促进了我国绿色经济增长;从作用机制看,"一带一路"OFDI仅能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效率这一机制对绿色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而非通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实现;从区域和国别差异看,我国对"一带一路"亚洲国家投资产生的正向效应远高于欧洲国家,对发展中国家OFDI的绿色经济效应远高于发达国家;从传导途径看,"一带一路"OFDI主要通过改善劳动力错配、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研发投入对绿色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