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01)
- 2023(16315)
- 2022(13791)
- 2021(12864)
- 2020(10290)
- 2019(24118)
- 2018(23605)
- 2017(44572)
- 2016(24199)
- 2015(26986)
- 2014(26885)
- 2013(26500)
- 2012(24531)
- 2011(22137)
- 2010(22373)
- 2009(20336)
- 2008(19637)
- 2007(17303)
- 2006(15538)
- 2005(13959)
- 学科
- 济(100440)
- 经济(100338)
- 管理(67053)
- 业(64355)
- 企(51928)
- 企业(51928)
- 方法(38725)
- 数学(32679)
- 数学方法(32242)
- 中国(30864)
- 农(28613)
- 地方(26561)
- 业经(23695)
- 学(21944)
- 财(21903)
- 农业(19520)
- 贸(17561)
- 贸易(17544)
- 制(17330)
- 环境(17304)
- 易(16916)
- 理论(16606)
- 和(16234)
- 技术(16135)
- 银(15987)
- 银行(15942)
- 融(15789)
- 金融(15787)
- 行(15377)
- 发(15165)
- 机构
- 大学(338124)
- 学院(337336)
- 济(132245)
- 管理(131603)
- 经济(129227)
- 研究(119503)
- 理学(112865)
- 理学院(111530)
- 管理学(109543)
- 管理学院(108933)
- 中国(88250)
- 科学(74286)
- 京(74231)
- 所(60321)
- 财(60198)
- 农(55833)
- 研究所(54782)
- 中心(53434)
- 江(50917)
- 业大(50398)
- 范(47960)
- 北京(47710)
- 师范(47516)
- 财经(47303)
- 院(43937)
- 农业(43231)
- 经(42957)
- 州(41631)
- 师范大学(38411)
- 经济学(38241)
- 基金
- 项目(230089)
- 科学(180380)
- 研究(170871)
- 基金(164073)
- 家(143472)
- 国家(141943)
- 科学基金(120963)
- 社会(106010)
- 社会科(100360)
- 社会科学(100332)
- 省(91060)
- 基金项目(86743)
- 教育(78230)
- 自然(77551)
- 划(76436)
- 自然科(75687)
- 自然科学(75670)
- 自然科学基金(74246)
- 编号(70589)
- 资助(66822)
- 成果(58113)
- 发(52861)
- 重点(51746)
- 课题(49592)
- 部(49551)
- 创(47788)
- 创新(44439)
- 科研(43298)
- 项目编号(43243)
- 国家社会(42982)
- 期刊
- 济(153272)
- 经济(153272)
- 研究(104181)
- 中国(72565)
- 学报(54272)
- 农(52439)
- 管理(50318)
- 科学(50122)
- 教育(46070)
- 财(43922)
- 大学(41124)
- 学学(38130)
- 农业(36650)
- 技术(30706)
- 融(30319)
- 金融(30319)
- 业经(26314)
- 经济研究(23985)
- 财经(22315)
- 图书(20393)
- 问题(19492)
- 业(19193)
- 经(19003)
- 科技(17250)
- 技术经济(16130)
- 理论(16092)
- 版(15571)
- 现代(15357)
- 资源(14887)
- 实践(14790)
共检索到515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洪伟 姜海洋 孙作人
以现有研究为基础,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建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10-2019年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随后将2018年效率作为结果变量,运用fsQCA方法得到了三条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路径。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效率整体较低,倡议的实施使得整体的绿色发展效率有所下降;(2)各国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进步趋势,主要由技术进步贡献,而效率变化指数则呈现退步趋势;(3)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路径,因此各国绿色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效率提升路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蓝庆新 黄婧涵
作为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全球经济合作与社会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建设涵盖了诸多方面,其中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已经逐渐引起国际关注,成为发展共识。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科学地评价"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绿色发展水平有助于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评价范式,从而对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别化策略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经济总量、产业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禀赋、环境压力和环境响应指标,尝试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的东亚、东欧等国家绿色发展水平较高,而中南半岛、南亚、西亚北非和原独联体等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严重的区域差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绿色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段丁允 冯宗宪
本文运用熵值法和效率分析法测度了4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和低碳绿色发展绩效水平,采取面板模型检验数字化发展水平对低碳绿色发展绩效的作用,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数字化发展水平对低碳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并通过空间面板模型探究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化发展水平和低碳绿色绩效水平整体较低,区域差异较大;数字化发展对低碳绿色发展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两种渠道提升了低碳绿色发展绩效;数字化发展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低碳绿色发展绩效均具有正向作用,制度质量越好提升作用越明显;这一影响还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中国政府应当持续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数字领域合作,促进数字化和低碳绿色的共同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高赢
结合基于松弛测度的DDF与Luenberger指数分析法,实证探究"一带一路"沿线52国1995~2016年低碳绿色发展现状,并用面板回归分析影响该区域低碳绿色TFP增长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结论:沿线国家低碳绿色发展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地区间差异比较大;沿线国家低碳绿色TFP年均降幅为-1.33%,技术规模的变化是抑制TFP增长的显著影响力,其余三项分解指标则为促进TFP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劳动力投入、城镇化发展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平方项是促进沿线国家低碳绿色TFP增长的重要作用力,而经济发展、资本投入、外贸发展、能源消费、碳强度、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则会阻碍TFP增长,且沿线国家总体经济增长与低碳绿色TF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U型关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孜
"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通过区域合作实现普惠共赢的重要载体。当前,沿线国家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贫困等多方面挑战,同时也将在未来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具有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需求。文章首先阐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其次探讨了当前气候治理格局下低碳发展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国家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最后,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和学界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贸易开放、绿色投资、能源合作等方式将如何助力于沿线国家的低碳发展,并针对未来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合作方式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胡留所 胡健 卢山冰
以“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2000—2021年中国281个城市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识别了公众关注度作为中介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判定了沿线节点城市和周边区域间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但该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从影响机制来看,公众关注度会影响生产要素配置,提升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从空间效应来看,沿线城市虹吸周边地区的资源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研究厘清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对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兴平 彭思伟 韩静
“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产业园区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经过多年建设,“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已经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具备提升发展质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文章研判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要求,梳理了相关文献和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发展概况及其转变发展方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而辨析、揭示和构建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路径,并以中白工业园区为例进行实证,进而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产业园区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亚娟
"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深入推进,尤其是"一带一路"在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发展,已然成为对接各国发展的黏合剂。通过点面结合,以科技、文化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案例透析方法,选取"一带一路"沿线10个合作紧密的国家,全面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合作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依托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和"五通"合作要求,提出推进科技、文化合作进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主光 刘昱含
本文在构建外贸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外贸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利用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沿线地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进行区域异质性研究和路径分析。结果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沿线省份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效果;“一带一路”倡议的效果从政策正式实施的第三年(2017年)产生促进作用,且作用一直持续;“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西部促进作用较强,对于东部作用不显著;“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聚集提高中西部沿线省份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但是不能通过上述路径对东部沿线省份外贸高质量发展发挥作用。最后,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伟伟 李天琦 高锦杰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沿线国家建立绿色金融合作机制具有促进域内投资、降低金融风险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重要作用。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达成了绿色金融发展共识,开展初步的绿色金融合作,建立了相关政策沟通机制,为绿色金融合作机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和条件。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依托现有的多边或双边合作机制探索和构建绿色金融政策协调机制、市场合作机制及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绿色金融 合作机制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屈小娥 赵昱钧 王晓芳
文章基于制度环境和吸收能力双重视角,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母国绿色发展效应。结果表明,从制度环境视角看,政府参与度和资源配置条件下,OFDI对绿色发展呈现出“双重门槛”特征,环境规制条件下呈现“单一门槛”特征。政府资源配置能力门槛下,OFDI对绿色发展的边际效应呈递增规律,OFDI对绿色发展的正向溢出效应在环境规制跨过特定门槛值后变得显著。从吸收能力视角看,人力资本条件下,OFDI对绿色发展呈现出“三重门槛”特征,产业集聚呈现出“单一门槛”特征,金融发展呈现出“双重门槛”特征。只有当人力资本、金融发展跨过特定门槛值后,OFDI才能显著推动绿色发展;产业集聚门槛下,OFDI对绿色发展呈现边际效应递增规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娟 王文佳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地区积极响应,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为我国沿线省份的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内涵,文章从经济基础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经济稳定性、社会生活水平、资源环境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7个维度构建“一带一路”国内沿线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对沿线省份进行纵向指标监测和横向时间截面监测与评价。同时,通过灰色GM预测模型对沿线省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利用3σ法则划分经济监测预警指数和区间,并分析“一带一路”国内沿线省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建国 孙习祥 陈丹艳 张伟
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相对发展程度模型对2013—2021年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基本达到协调发展等级,但协调发展质量偏低;(2)各区域间呈现发展不协调的特征,“东高西低”局面十分突出;(3)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属于环境效益滞后类型,环境效益系统的滞后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俞建飞 杜李元
选取中国71所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信息搜集对象,基于其与100个国家合作情况,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地缘战略格局,分析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机制与重点领域、存在问题。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业科研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有8种科技合作方式,合作的重点领域主要为各自优势农业技术领域;存在合作国政治经济环境不稳定、经费不足、队伍稳定性低,注重形式、忽视项目落地,注重平台建设、忽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合作的短期效益、忽视长远战略布局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通过农业科研机构加强农业科技"软实力"输出、注重惠民项目开展、构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金融支持体系、完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模式以及加强海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等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质量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