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91)
- 2023(4433)
- 2022(3803)
- 2021(3517)
- 2020(2755)
- 2019(6377)
- 2018(5912)
- 2017(11258)
- 2016(5494)
- 2015(6116)
- 2014(5646)
- 2013(5451)
- 2012(5096)
- 2011(4654)
- 2010(4778)
- 2009(4327)
- 2008(4073)
- 2007(3606)
- 2006(3337)
- 2005(3175)
- 学科
- 济(24980)
- 经济(24941)
- 业(13406)
- 管理(13066)
- 企(9465)
- 企业(9465)
- 农(8583)
- 方法(8480)
- 数学(7278)
- 数学方法(7164)
- 中国(6782)
- 地方(5694)
- 农业(5563)
- 学(5138)
- 贸(5022)
- 贸易(5019)
- 业经(4847)
- 易(4803)
- 关系(4651)
- 财(4365)
- 人民(4227)
- 融(3719)
- 金融(3719)
- 消费(3626)
- 结构(3556)
- 收入(3508)
- 发(3331)
- 制(3330)
- 环境(3276)
- 地方经济(3212)
- 机构
- 大学(78528)
- 学院(77593)
- 济(35023)
- 经济(34489)
- 研究(31327)
- 管理(28838)
- 理学(25028)
- 理学院(24649)
- 管理学(24152)
- 管理学院(24003)
- 中国(23483)
- 科学(18767)
- 京(17079)
- 所(15883)
- 农(15140)
- 财(15028)
- 研究所(14553)
- 中心(13641)
- 财经(11897)
- 范(11877)
- 农业(11787)
- 师范(11778)
- 江(11650)
- 业大(11521)
- 院(11281)
- 经(10948)
- 北京(10815)
- 经济学(10438)
- 师范大学(9872)
- 科学院(9494)
- 基金
- 项目(54204)
- 科学(43743)
- 基金(41210)
- 研究(38679)
- 家(37861)
- 国家(37091)
- 科学基金(31243)
- 社会(26128)
- 社会科(24835)
- 社会科学(24825)
- 基金项目(21642)
- 自然(20126)
- 省(19933)
- 自然科(19683)
- 自然科学(19677)
- 自然科学基金(19313)
- 划(17109)
- 教育(16971)
- 资助(15836)
- 编号(14632)
- 重点(12609)
- 部(11985)
- 发(11827)
- 国家社会(11593)
- 成果(11345)
- 创(10996)
- 科研(10534)
- 创新(10277)
- 教育部(10164)
- 课题(10120)
共检索到122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超 杨艳昭 封志明 贾琨 郎婷婷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重要粮食生产—消费区,开展该区域粮食安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聚焦粮食消费,剖析沿线国家1995—2017年粮食消费时空格局特征,揭示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5—2017年,粮食消费数量逐渐增长,总量占世界比例介于55%~59%,人均消费量增至367 kg,为世界水平的95%。(2)1995—2017年,其他用粮和工业用粮高速增长,饲料和口粮快速增长,损耗和种子用粮缓慢增长,形成"口粮为主、饲料为辅"的消费结构,处于粮食消费初级阶段。(3)消费总量空间差异大而人均消费差异小,中东欧国家消费水平高,人口大国、岛屿小国、粮食生产条件欠佳国家消费水平较低。(4)各类用途粮食人均消费量空间差异不大,饲料总量空间差异最大且逐渐增大,近半数国家仍以口粮为主,约25%的国家完成了向相对均衡型转变的消费结构升级。(5)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累积贡献率约为43%和57%,中亚、东南亚、南亚多数国家受消费、人口共同影响,西亚及中东国家多受人口影响,中东欧内部差异大。口粮、饲料累积贡献量占比约为46%和34%,南亚、东南亚国家多受口粮影响,中蒙俄、中亚国家多受饲料影响,中东欧和中南半岛国家多为综合贡献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贾琨 杨艳昭 封志明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下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生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通过对沿线国家粮食生产数量、结构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40年来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粮食的重要产区,粮食产量占全球比例50%~60%左右,1977-2016年粮食产量呈增长趋势,单产是其粮食总产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1995-2016年人均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国别差异显著,人粮关系逐步改善,区域粮食保障程度整体增强。(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中国、印度、俄罗斯是其主要粮食生产国,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粮食产量普遍较高,阿拉伯半岛国家的粮食产量相对较低。(3)稻谷、小麦和玉米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对粮食总产变化的贡献最大,1977-2016年玉米占比不断增加,三大作物区域分布特征明显。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黄佩佩 魏凤
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95—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序演变及空间差异,并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增长,技术进步是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沿线各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增长,其中中亚地区增长最快,各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粮食单产水平、农业结构调整程度对沿线国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对其有显著负向作用;各因素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最后,本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粮食合作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未来中国可加强与沿线国家农业科技合作,开展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同时加强粮食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全要素生产率 粮食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孙致陆 李先德
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下简称沿线国家)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潜力。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及各粮食品种的收获面积进一步扩大,产量也进一步增长;小麦和稻谷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粮食作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是世界小麦和稻谷最主要产地;与2013年世界平均单产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粮食品种单产仍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粮食品种与世界平均单产的差距及相应的收获面积进行粗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产量还有16756.11万t的提升潜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徐宜可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法律法规有效控制粮食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采用的普遍方式。本文选取中国、印度和俄罗斯3个农业大国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3国的粮食产量和进出口量发现:在3国中,仅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为逆差,其余均为顺差;俄罗斯的粮食进出口贸易差绝对值最大,其次是中国;中国的粮食产量最大,约占世界总量的20%,俄罗斯的粮食产量最小。本文还比较了3国粮食安全法律保障制度的差异,以期汲取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立法经验,为中国完善粮食安全法律保障制度提供参考,促进中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致陆 张德凤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重要粮食产区且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基于全球农业生态区(GAEZ)模型的估算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2018年为参照期的粮食增产潜力约为5.38亿~5.61亿t;“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是世界小麦和稻米等粮食主要出口市场,近年来粮食产需呈现明显盈余状态,出口潜力很大。中国加强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市场与资源,有利于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国际粮食市场利用风险;有利于提升沿线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加国际粮食市场总供给,降低中国粮食进口成本;有利于构建中国自己的全球粮食供应链渠道和国际粮食循环;有助于推动世界粮食安全治理向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转变。中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粮食贸易领域的互利共赢合作,推动区域内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粮食贸易便利化机制建设,共同维护多边国际粮食贸易规则与秩序。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怡萌
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农业合作的关键环节,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利于保障中国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稳定,为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良好机遇。本研究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最重要的谷类粮食产区,谷物产量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40%以上。但目前这些国家粮食自给率较低,进口谷物总量占沿线国家谷物总产量的13.25%、进口豆类总量占沿线国家豆类总产量的26.32%、进口薯类总量占沿线国家薯类总产量的34.95%,主粮普遍供应不足,同时伴随着营养状况低下和膳食结构不均衡等粮食安全问题。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地开发利用率和生产率低下,主要是由于部分地区政治冲突频发、人地矛盾加剧、农药化肥施用量少和农田灌溉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建议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饱和状态下,通过在当地建设农业园区、增加生产要素投资,加快开拓海外市场,取得超额收益;同时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消除地区贫困,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致陆 张德凤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重要粮食产区且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基于全球农业生态区(GAEZ)模型的估算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2018年为参照期的粮食增产潜力约为5.38亿~5.61亿t;"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是世界小麦和稻米等粮食主要出口市场,近年来粮食产需呈现明显盈余状态,出口潜力很大。中国加强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市场与资源,有利于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国际粮食市场利用风险;有利于提升沿线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加国际粮食市场总供给,降低中国粮食进口成本;有利于构建中国自己的全球粮食供应链渠道和国际粮食循环;有助于推动世界粮食安全治理向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转变。中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粮食贸易领域的互利共赢合作,推动区域内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粮食贸易便利化机制建设,共同维护多边国际粮食贸易规则与秩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超 杨艳昭 封志明 郎婷婷 刘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全球重要的人口集聚区。以人粮关系为主线,从全域到国别研究了1995—2017年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格局。结果表明:研究期内,(1)沿线国家耕地总量与人均耕地量分别降至6.96×108hm~2和2.23亩/人,分别约为全球水平的50%和80%,约80%的国家人均耕地在下降;(2)承载力增至45.95亿人,近90%的国家在提高,但西亚及中东多数国家在下降;(3)地均承载力增至90人/km~2水平,约为全球水平的1.5倍,孟加拉国、匈牙利、越南超300人/km~2;(4)人粮关系从超载转向临界超载,粮食盈余国家增多,主要为耕地面积广的产粮大国。半数国家土地仍超载,多为气候干旱区与岛屿国家。研究有助于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粮食安全合作和提高项目建设布局的科学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致陆 贾小玲 李先德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开展互利共赢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农业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粮食出口国经贸关系,对中国更好地充实耕地资源占有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有重要现实意义。以稻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例,分析了1995—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演变趋势,并估算了双方粮食贸易的虚拟耕地资源流量。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量持续波动变化,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净进口地位且净进口量不断增长,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增速更快且中国主要出口稻米、主要进口稻米和玉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的2008—2012年和2013—2016年,中国通过粮食贸易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别累计净进口虚拟耕地83.60万公顷和403.53万公顷,其中通过稻米贸易分别累计净进口虚拟耕地73.84万公顷和239.74万公顷。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何江梦 魏凤
本文采用2000—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粮食出口HS6位编码数据,从种类、数量和价格视角对各国粮食出口进行三元分解,并探究其出口增长动力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层面上,独联体、中东欧的扩展边际优势较大,数量边际均表现出下降趋势,价格边际贡献较大的则为东亚、东盟;国别层面上,印度、俄罗斯等粮食主要出口国的扩展边际都较高,产品种类扩增拉动出口增长的作用不断提升,数量边际的贡献开始下滑,除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少数国家的价格边际始终较高之外,其余国家出口价格逐渐达到世界平均价格;从动态演变分析来看,各国出口种类差距先减小后增大,出口数量的差距则先增大再缩小,出口价格的差距也逐步缩小并缓慢接近世界平均价格;影响因素方面,粮食供给、贸易成本及贸易关系等因素成为影响出口增长三元边际的重要因素,且各区域存在差异。基于此,中国可充分利用沿线各国粮食出口增长边际优势,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合作与信息互通,探索多元化贸易合作方式,拓宽粮食进口渠道。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钱龙 饶清玲 曹宝明 王灵恩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粮食贸易日益密切。本文以稻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例,考察了2001—2018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演变,估算了中国从沿线国家净进口虚拟水资源和虚拟耕地资源流量。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净进口的虚拟水资源和虚拟耕地总量不断增长。2013—2018 年,中国从沿线国家净进口粮食累计达到3 571.74 万t,年均净进口虚拟水资源52.49 亿m~3,年均净进口虚拟耕地资源122.62 万hm~2。分品种来看,稻米和玉米是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主要粮食品种,小麦和大豆净进口规模仍然不大。就来源地而言,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稻米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越南等东南亚4 国和巴基斯坦,小麦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源国是哈萨克斯坦,玉米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于乌克兰,大豆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于俄罗斯。鉴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量占中国粮食贸易总量的比例仍然不高,不超过10%,这意味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粮食贸易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水土资源紧缺压力,可能的潜力仍有待挖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艺文 李二玲
农产品贸易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但现有贸易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一带一路"国家间粮食贸易网络的格局演化。该文构建了一个四维菱形分析框架,并将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计量分析相结合,基于1993—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分析了"一带一路"国家间粮食贸易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①"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粮食贸易网络密度不断提高,贸易关系和贸易强度不断加深,在全球粮食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呈波动上升态势,并出现明显的贸易俱乐部现象;②该粮食贸易网络呈现由无核到多核再到重塑的演化历程;③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粮食贸易经历了从出口导向到进口导向的演化历程,"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粮食贸易网络中的地位;④"一带一路"国家间粮食贸易网络的演化是受资源禀赋、经济环境、文化认同和政治博弈4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素在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粮食贸易较其他贸易而言特色鲜明,其稳定性更强。研究结果对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贸易的健康繁荣,建设开放包容的经济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永琪 袁家冬
利用2003年~2017年东北三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数据,采用地理集中度、位序变动指数、综合贸易份额指数、HM指数分析东北三省与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贸易总额大幅增加,尽管东北三省与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份额有所下降,但东北亚地区始终是东北三省的贸易重心。东北三省与沿线国家贸易依赖度不断提高,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表现出显著的单向依赖。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东北三省向沿线国家出口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占比下降,技术密集型商品占比有较大提升,出口商品更加多元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进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主要为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赖长强 罗谷松
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下,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一带一路"占据中国汽车"走出去"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消费特点与汽车市场均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和不充分。本文从销售与生产、时间与空间、重点国家与地区、市场差额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产业的市场供需格局和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中国汽车产业要因势导利,注重资、技、品并举,抢抓新一轮汽车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因地制宜,分地区施策,分类加强与"一带一路"主要地区(国家)投资合作,推动中国汽车从"走出去"迈向"融进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