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2)
- 2023(11155)
- 2022(9428)
- 2021(8566)
- 2020(7217)
- 2019(16166)
- 2018(15635)
- 2017(29758)
- 2016(15999)
- 2015(17588)
- 2014(17191)
- 2013(16958)
- 2012(15515)
- 2011(14027)
- 2010(14275)
- 2009(13039)
- 2008(13142)
- 2007(11750)
- 2006(10299)
- 2005(9421)
- 学科
- 济(70367)
- 经济(70306)
- 管理(46454)
- 业(44775)
- 企(37941)
- 企业(37941)
- 方法(29733)
- 数学(25676)
- 数学方法(25293)
- 学(17718)
- 中国(17212)
- 地方(16747)
- 农(16742)
- 财(16336)
- 业经(14377)
- 制(12482)
- 贸(11387)
- 贸易(11381)
- 理论(11049)
- 易(10984)
- 务(10762)
- 农业(10750)
- 财务(10732)
- 财务管理(10708)
- 地方经济(10328)
- 企业财务(10287)
- 融(10059)
- 金融(10058)
- 银(10058)
- 银行(10019)
- 机构
- 大学(232337)
- 学院(230613)
- 济(91126)
- 经济(89250)
- 管理(85688)
- 研究(82045)
- 理学(74696)
- 理学院(73676)
- 管理学(72073)
- 管理学院(71631)
- 中国(60258)
- 科学(53911)
- 京(49539)
- 所(42561)
- 农(42186)
- 财(41090)
- 研究所(39208)
- 中心(36924)
- 业大(36765)
- 江(35272)
- 农业(33408)
- 财经(33164)
- 范(32543)
- 师范(32140)
- 北京(30438)
- 经(30166)
- 院(29915)
- 经济学(27990)
- 州(27532)
- 师范大学(26192)
- 基金
- 项目(161347)
- 科学(128499)
- 基金(119622)
- 研究(111451)
- 家(107185)
- 国家(106379)
- 科学基金(90876)
- 社会(72527)
- 社会科(68948)
- 社会科学(68928)
- 基金项目(62977)
- 省(62800)
- 自然(60817)
- 自然科(59497)
- 自然科学(59481)
- 自然科学基金(58457)
- 划(53826)
- 教育(51706)
- 资助(48633)
- 编号(42563)
- 重点(37696)
- 部(35175)
- 发(34988)
- 成果(34190)
- 创(33385)
- 科研(31530)
- 创新(31301)
- 计划(30911)
- 国家社会(30892)
- 课题(30222)
共检索到3379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俊久 张朝帅
使用UNCTAD-Eora增加值溯源数据,对世界各经济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价值链中的结构性权力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特征、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增加值贸易网络虽然以区域内贸易为主,但全球化和区域化在同步发展,且增加值贸易网络以亚洲经济体、欧洲经济体和美国为主体。“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价值链中的结构性权力呈现明显的多极化分布,且权力大小程度分化严重,尤其是亚洲经济体的结构性权力优势明显。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价值链中结构性权力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其中,金砖国家的结构性权力正在逐年上升,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权力呈下降趋势。一国的结构性权力大小受到国家制度质量、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全球价值链地位及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禀赋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琦平 段秀芳 赵亚琼
文章基于出口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借助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将“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网络解构为总出口和4个子网络,刻画了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宏微观特征,并对其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网络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和阶梯分布,非核心梯队国家呈现明显的“长尾”特征。各子网络的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但均呈现更加复杂、高效和凝聚的发展趋势。网络社团的外联性不断增强,但存在较强的地域限制。QAP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物流绩效指数、技术要素投入、区域贸易安排、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时间等指标对区域价值链网络的影响显著,劳动力禀赋、对外投资、疫情等指标对各网络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文彬 桂璐
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国际贸易增加值中的WWZ分解法,以“一带一路”沿线32个主要国家制造业价值链网络中的DVA、FVA、RDV及PDC进行价值链网络特征分析、TOP1价值链网络演化过程的拓扑特征分析,结果发现:沿线国家在制造业价值链网络中的贸易地位不平等;在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网络中,俄罗斯是“中心”,而在国外增加值网络中,中国是“中心”,相较于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网络,国外增加值网络链条更短,更偏向于星型拓扑结构;纯重复计算部分网络结构比较疏散,偏向于链形拓扑结构;同时,通过QAP实证对双边贸易增加值进行影响因素的矩阵回归分析。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郝晓 王林彬 孙慧 赵景瑞
中间品进口可以通过利用他国优质资源和技术溢出效应强化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进而促进本国出口产品质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一国在全球中间品进口网络中的网络特征(网络集约性和网络广延性)会影响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全球中间品进口网络非均质化使一国的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特征也会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产生显著影响。以2007—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为研究样本,构建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矩阵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整体上趋于上升,且各国间的差距趋于缩小,与此同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的联系和密度增强,各国的网络集约性和网络广延性总体上也趋于提高;样本国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集约性和广延性的提高均能显著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其中技术进步具有调节效应,进口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强化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特征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样本国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集约性和广延性提高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促进效应具有时空异质性,该效应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更强,在“一路”沿线国家比“一带”沿线国家更显著。因此,应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吸引更多经济体积极参与,并通过整体网络的优化升级和个体网络特征的改善来促进沿线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中间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并加快整体技术进步,以强化和提升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有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姚星 王博 蒲岳
文章基于19922013年"一带一路"沿线61国(地区)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中间投入的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中间投入网络呈现出"早期稳步发展,后期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并且网络具有一定的"互通互融"性和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2)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在"一带一路"服务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其中中国、印度、俄罗斯、新加坡四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服务经济发展更为关键,而中国服务业在"一带一路"网络中的桥梁作用也远高于制造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服务中间投入 网络分析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喆 王碧珺 张明
利用Thomson Reuters SDC Platinum database数据库,对2000-2016年间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为目的地的跨境并购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对比美、英、日、中四国的并购偏好特征,并对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主要结论如下:(1)并购来源国以域外、高收入国家为主,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并购增长显著;(2)美国的跨境并购集中在西亚和南亚,具有技术、知识密集特点;英国以南亚为主要目标,集中在能源、电信服务等行业;日本集中在东盟地区,以金融、能源、工业为主;中国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投资国,以能源行业为主,近年来有向服务业、高新技术行业多样化发展的趋势;(3)不同国家的并购差异既受并购国不同优势的驱动,也受目标国经济、制度、地理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并购规模和地位也会发生动态演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黄佩佩 魏凤
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95—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序演变及空间差异,并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增长,技术进步是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沿线各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增长,其中中亚地区增长最快,各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粮食单产水平、农业结构调整程度对沿线国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对其有显著负向作用;各因素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最后,本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粮食合作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未来中国可加强与沿线国家农业科技合作,开展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同时加强粮食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全要素生产率 粮食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洪 陶柳延 方文杰
选取2006—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1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与GML指数模型、Dagum基尼系数、面板Tobit回归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对不同经济区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区域差异根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17省份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缓慢增长—间断性降低—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总体区域差异表现出波浪式递减特征,区域间差异是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捷程度、旅游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对"一带一路"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创新水平尚未发挥出正向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晨 王丽媛
全球价值链深度分解正逐渐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从嵌入全球价值链转向构建中国主导的区域价值链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为中国—中亚—俄罗斯—波兰、中国—中亚—土耳其、中国—缅甸—巴基斯坦和中国—印尼—塞尔维亚四个区域,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1993年至2015年水产品贸易数据,对中国构建区域价值链的主导能力进行判断。研究发现:中国出口水产品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价值链中高端,具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构建中国主导区域价值链的能力,但分区域构建更具可行性。构建中国主导的区域价值链应坚持"技术与投资双重驱动、由点及面"路径和全球价值链双环流结构布局,在四个区域内部实现差别化的价值链延伸,再围绕区域"支点"国家由点到面逐步融合,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价值链的整合构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文怡 郭志超 左思明
本文利用2000-2019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构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网络,基于网络密度、中心度和块模型分析该网络特征,采用QAP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该网络的密度越来越高,国家间贸易越来越频繁;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印度等部分东南亚与南亚国家在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越来越显示出核心地位及中介作用;整个农产品贸易网络被分为四个板块,主溢出板块和双向贸易板块在中国主要进口农产品上都具有溢出效应;签订贸易协定有利于各国加强贸易联系,使该农产品贸易网络更加紧密,而国家制度的差异则对此网络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闫妍
本文系统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下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物流效率的动态变化以及内外部影响因素,不仅对物流业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也是促进我国“双碳”目标完成的重要动力之一。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物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然而,自“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东西部地区的效率差距已逐渐缩小。另外,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物流专业化程度对物流效率的正向作用均显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正效应)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负效应)沿线地区之间的开放水平对物流效率的提升具有相反的影响作用。据此本文提出我国物流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彭澎 李佳熠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借助2004—2014年间的国别数据,实证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和母国双边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可以将我国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者生产环节分离出去,为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腾出一定的空间,并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我国的先进技术会溢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在提高东道国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促使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也会强化现有的生产模式,使东道国的价值链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3)相比于东道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价值链地位影响更大。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敏 邱询旻
中国面临着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困境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发展问题。自贸网络承载着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推进产业和价值链升级的重要平台。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自贸网络发展路径,再对全球价值链升级与自由贸易区内关联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合作情况,提出"核心—辐条,多层并发"的自贸网络发展路径和模式。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 自贸网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屠年松 郑雅哲 官波
基于2007—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样本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价值链升级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存在“虹吸效应”,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此外,政策沟通对于倡议的推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倡议对于沿线国家价值链升级的正向影响,也论证了其中存在的影响机制,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有益探索。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尚涛 殷正阳
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12个服务贸易部门的比较优势及其动态演进。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水平较低,尤其是在知识产权、金融、保险等资本与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表现更为明显;一些在特定服务贸易部门显示出较高的比较优势与专业化分工指数,形成"一带一路"地区初步的服务分工与专业化格局。从时间累积变动幅度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初始显著比较劣势的服务贸易部门比较优势上升较快;而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部门表现较为稳定甚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服务贸易 比较优势 演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