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68)
- 2023(14007)
- 2022(11576)
- 2021(10884)
- 2020(9176)
- 2019(20923)
- 2018(20227)
- 2017(38731)
- 2016(20755)
- 2015(23178)
- 2014(22681)
- 2013(22716)
- 2012(21271)
- 2011(19066)
- 2010(19617)
- 2009(18743)
- 2008(19168)
- 2007(17605)
- 2006(15926)
- 2005(14929)
- 学科
- 济(96562)
- 经济(96450)
- 业(89797)
- 企(81052)
- 企业(81052)
- 管理(76705)
- 方法(39046)
- 财(31485)
- 农(30634)
- 数学(30272)
- 业经(30210)
- 数学方法(29892)
- 中国(26976)
- 务(22366)
- 财务(22332)
- 财务管理(22305)
- 农业(21453)
- 企业财务(21142)
- 制(20735)
- 策(20516)
- 贸(20085)
- 贸易(20071)
- 易(19601)
- 技术(18877)
- 划(16979)
- 理论(16197)
- 和(16108)
- 地方(16077)
- 体(15337)
- 银(14579)
- 机构
- 学院(304310)
- 大学(301012)
- 济(139225)
- 经济(136766)
- 管理(120389)
- 研究(104641)
- 理学(101947)
- 理学院(100951)
- 管理学(99601)
- 管理学院(99018)
- 中国(85034)
- 财(66808)
- 京(63925)
- 科学(56816)
- 所(52233)
- 财经(51694)
- 江(47501)
- 经(47028)
- 中心(46716)
- 农(46705)
- 研究所(46326)
- 经济学(42468)
- 北京(41292)
- 业大(38246)
- 经济学院(38131)
- 财经大学(37972)
- 院(37378)
- 州(37214)
- 范(36616)
- 师范(36344)
- 基金
- 项目(186552)
- 科学(149884)
- 研究(141637)
- 基金(138478)
- 家(118652)
- 国家(117545)
- 科学基金(102402)
- 社会(93542)
- 社会科(88812)
- 社会科学(88791)
- 基金项目(70928)
- 省(70083)
- 教育(64225)
- 自然(63364)
- 自然科(61990)
- 自然科学(61970)
- 自然科学基金(60968)
- 划(58686)
- 资助(57755)
- 编号(56245)
- 成果(46636)
- 部(43175)
- 重点(41698)
- 创(41080)
- 发(40968)
- 国家社会(39360)
- 业(39288)
- 课题(39111)
- 教育部(37777)
- 创新(37585)
- 期刊
- 济(164972)
- 经济(164972)
- 研究(98845)
- 中国(64600)
- 财(55630)
- 管理(52789)
- 农(45200)
- 科学(40242)
- 学报(38647)
- 融(33861)
- 金融(33861)
- 大学(31226)
- 教育(31167)
- 农业(31010)
- 学学(29292)
- 技术(28646)
- 财经(27137)
- 经济研究(26918)
- 业经(26323)
- 经(23621)
- 问题(21055)
- 贸(20918)
- 业(19402)
- 国际(19152)
- 技术经济(18347)
- 世界(18331)
- 现代(15643)
- 统计(14348)
- 经济管理(14161)
- 财会(13969)
共检索到487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晓
印度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在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战略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迄今为止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中,对印度及其战略反应的分析比较薄弱。事实上,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印度困局"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本文在分析"印度困局"的原由及其表现的基础上,指出中印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企业对印度投资的发展,不仅落后于中国同周边其他国家间的经济交往水平,也与两国的经济总量以及两国在亚洲的地位严重不符。中国应该从"三个层面"和"两个维度"增进双边政治互信,努力破解"印度困局",促进中国企业对印度投资的发展。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万喆
"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印度而言,战略对接优于战略对冲,中印在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在民用核电建设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和空间。中印关系发展应坚持"求同存异",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方面:明确中印产能合作框架;兼顾双边利益、发挥比较优势;稳妥有序推进交通设施、信息技术、农业产品、珠宝纺织、钢铁有色、能源电力、工程机械等领域的产能合作;深化中印海洋科技领域合作;探索多样化融资渠道;成立中印产能合作指导委员会;推进"民心互通"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万喆
"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印度而言,战略对接优于战略对冲,中印在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在民用核电建设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和空间。中印关系发展应坚持"求同存异",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方面:明确中印产能合作框架;兼顾双边利益、发挥比较优势;稳妥有序推进交通设施、信息技术、农业产品、珠宝纺织、钢铁有色、能源电力、工程机械等领域的产能合作;深化中印海洋科技领域合作;探索多样化融资渠道;成立中印产能合作指导委员会;推进"民心互通"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刚 刘金生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教育交流是民心工程,是构建国家间良好关系的基础性工作。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友好交往史、系列政府法规的签订、合作机制的推陈出新、合作载体的有序运行,为教育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民族宗教问题的干扰、教育体制的差异等因素,又使得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面临困境。中央、地方、高校及民间企业等参与主体需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力应对多方挑战,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教育交流 教育合作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谭畅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上政策的鼓励,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这些投资项目很多涉及到了东道国的关键领域,切实关系着东道国的国计民生,但由于投资缺乏项目影响的综合评估,加之我国企业的身份频频遭到质疑,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遭遇了很多的政治风险,东道国的国家安全因素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成为干涉投资的阻力。鉴于此,"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企业在扩展对外投资时,应充分了解东道国投资环境,在投资中要强调企业的环境意识,构建安全保障综合体系,同时在国际上营造积极舆论,为海外投资保驾护航。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齐晓凡 丁新举
"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为众多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各种风险也纷至沓来。"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基建和电力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经济状况和电力发展状况尚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相比较而言,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基建和电力能源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到了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基建和电力行业在沿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朋军 于鹏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资源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市场寻求型三种动因。文化距离负向调节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正向调节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对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无显著影响。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必须关注文化距离的影响,资源寻求型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可选择与我国文化差异小的国家;市场寻求型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选择文化差异较大的发达国家,以获得东道国的市场;而由于文化距离对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没有显著影响,相关企业应结合行业、国际产业链竞争状况等因素综合决定其投资区域。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方旖旎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随战略推动,对东南亚制造业、西亚油气、东南亚与中亚基建及其相关行业可能成为投资热点。沿线国家风险特征符合正常分布,部分东南亚国家与印度经济风险偏高,军事干预、政府低效和法制不完善推高了非经济风险。对此,中国政府应重视落实双边合作协议,以制度限定与沿线各国经济关系保护好企业海外利益。企业则应重视东道国法制缺陷与第三方专业公司尽职调查、提高应对东道国复杂政治环境的能力,强化企业风险应对机制与政企互动。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齐晓凡 丁新举
"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为众多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各种风险也纷至沓来。"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基建和电力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经济状况和电力发展状况尚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相比较而言,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基建和电力能源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到了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基建和电力行业在沿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韩萍
在阐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其投资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风险、市场风险、资源风险、能力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而构建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评价体系,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海外投资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分析结果,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海外投资 风险评估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马忠民 蒋文静
"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在逐年持续增长。但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更多挑战。论文在分析中国企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现状基础上,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认为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应建立差异化的合作路径、完善融资体制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加强对外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实现与东道国的互利共赢,促进高质量"走出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治 王东阳 胡志全
农业"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总体来说,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是"遍地是黄金,处处是陷阱"。投资区域日趋广泛,集中于中亚地区;投资主体日趋多样,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投资领域日趋多元,加工贸易优势突出;投资经营日趋规范,本土化特征明显;由农产品加工贸易模式向农业技术转移模式转变。但面临着国外政策环境方面的资源困境、技术困境、人才困境、舆论困境,国内政策制度方面的投资审批、种质资源、农产品检验检疫限制,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市场竞争环境较激烈、企业国际化能力不强、企业的品牌价值不高、社会责任塑造能力弱,社会服务体系方面的行业信息服务不到位、政府涉外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服务体系,同时,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提升"走出去"的投资经营能力。
关键词:
农业走出去 企业 农业对外投资 一带一路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仇娟东 李勃昕 安纪钊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极为深远的国际、国内意义。本文结合中国全球投资跟踪数据库的2005—2019年中国企业3 612笔对外投资项目数据,运用三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投资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在沿线经济体的投资金额和次数,无论“问题”投资的次数还是“问题”投资次数的比重均不显著。由此得出结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中国企业的投资促进了沿线经济体的发展而非增加债务风险。经系列稳健性检验和识别策略检验,该结论仍然成立。本文的拓展性讨论依然支持基准检验的结论,同时发现对“一带”沿线所带来的发展效应要高于对“一路”沿线的该效应,并且主要通过集约边际而非广延边际来产生。最后,本文从实现软实力输出、构建多渠道协同资金供给机制、从源头上减少“问题”投资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欣 陈铄
以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11~2017年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倍差法系统地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上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企业投资效率,并且该效应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利用古代"丝绸之路"作为工具变量以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以及其他稳健性检验之后,其结果依然不变;进一步将投资效率划分成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之后发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降低融资约束缓解企业投资不足,却提升了代理成本进而加剧了企业投资过度。此外,根据企业产权属性划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受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影响,意味着在"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下,中国经济已逐渐形成"国民同进"的新格局。因此,政策上应积极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拓宽"一带一路"倡议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丝绸之路 企业投资效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邓力平 马骏 王智烜
落实双边税收协定是税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结合中国现行税收制度,使用中国A股和"新三板"公司2005—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税收协定对不同税负水平和制度质量的东道国存在异质性,税收协定可以减轻东道国高税负水平和制度环境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在低税负水平和制度环境完善的东道国影响不明显。(2)东道国税收协定网络的广度对中国企业进入有正向作用,税收协定网络可以替代东道国制度环境的不足。(3)税收协定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在中国税收协定网络完善的过程中应重视东道国之间的差异,优化国内税制与税收协定的配套衔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