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3)
- 2023(10515)
- 2022(8627)
- 2021(8207)
- 2020(6856)
- 2019(15830)
- 2018(15229)
- 2017(28687)
- 2016(15493)
- 2015(17309)
- 2014(16831)
- 2013(16937)
- 2012(15948)
- 2011(14712)
- 2010(14777)
- 2009(13409)
- 2008(13564)
- 2007(12073)
- 2006(10725)
- 2005(9566)
- 学科
- 济(67190)
- 经济(67123)
- 管理(37867)
- 业(35159)
- 方法(29499)
- 企(26921)
- 企业(26921)
- 数学(26166)
- 数学方法(25874)
- 中国(21569)
- 农(17706)
- 学(15053)
- 财(14508)
- 贸(14344)
- 贸易(14335)
- 易(14005)
- 业经(12949)
- 制(12201)
- 地方(12056)
- 农业(11481)
- 银(10920)
- 银行(10887)
- 融(10815)
- 金融(10814)
- 行(10579)
- 环境(9820)
- 理论(9554)
- 关系(8988)
- 和(8978)
- 发(8798)
- 机构
- 大学(227549)
- 学院(221586)
- 济(96838)
- 经济(95180)
- 研究(86772)
- 管理(78226)
- 理学(67296)
- 理学院(66365)
- 中国(65063)
- 管理学(64979)
- 管理学院(64546)
- 科学(52728)
- 京(49739)
- 所(44711)
- 财(43419)
- 农(42182)
- 研究所(41076)
- 中心(37749)
- 财经(34827)
- 业大(34067)
- 农业(33382)
- 江(32682)
- 经(32162)
- 经济学(31884)
- 北京(31695)
- 院(30990)
- 范(30863)
- 师范(30513)
- 经济学院(28716)
- 科学院(26471)
- 基金
- 项目(150827)
- 科学(119169)
- 基金(112455)
- 研究(107076)
- 家(101001)
- 国家(100233)
- 科学基金(83851)
- 社会(70370)
- 社会科(66792)
- 社会科学(66772)
- 基金项目(58237)
- 省(55029)
- 自然(53625)
- 自然科(52478)
- 自然科学(52460)
- 自然科学基金(51595)
- 教育(49970)
- 划(48463)
- 资助(46719)
- 编号(39779)
- 重点(35364)
- 部(35202)
- 成果(34165)
- 发(32430)
- 国家社会(31092)
- 创(30997)
- 教育部(29962)
- 中国(29741)
- 课题(29389)
- 科研(29337)
- 期刊
- 济(103072)
- 经济(103072)
- 研究(69078)
- 中国(49011)
- 学报(41829)
- 农(38131)
- 科学(36908)
- 财(31845)
- 大学(31469)
- 管理(29526)
- 学学(29143)
- 教育(26737)
- 农业(26350)
- 融(20219)
- 金融(20219)
- 经济研究(18566)
- 财经(18155)
- 技术(17883)
- 经(15871)
- 业(15301)
- 贸(14167)
- 业经(13876)
- 问题(13780)
- 世界(13009)
- 国际(12646)
- 图书(12248)
- 版(11621)
- 统计(11108)
- 技术经济(10494)
- 业大(10423)
共检索到3407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姬超
"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在于促进多元共建、利益共享。基于2010—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双边经贸数据,分别从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三个方面对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国要素进行了分解,通过面板回归检验了中国要素与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明显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但前提是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如果要素之间相互挤出,要素投入的作用就会大幅降低甚至被抵消。当前,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中国要素主要是对中贸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在当地承建工程的增长效应尚不显著。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又显著改善了沿线国家市场环境,提高了当地市场效率,而这恰是"一带一路"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平衡沿线国家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市场秩序扩展的难题,中国在参与"一带一路"时就要强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引领作用,特别是通过出口平台型等投资方式来带动东道国产业链的综合发展,从而优化其对外贸易结构。同时也应注重中国在外承建工程的产业发展效应,构建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完善沿线国家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长征 徐艺
运用因子分析和离散被解释变量多值选择模型(Multinomial Logit),分别从企业特定优势、国家差异两个视角考察了200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不同基准的实证分析表明,存有单一特定优势的中国企业,不会选择以绿地新建的方式入驻东道国市场,并购与合资是更多的选择;但若同时具备多种特定优势,则会选择绿地新建;经营环境差异越大,中国企业越倾向于并购;文化差异程度与并购或绿地新建的投资方式正相关。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明华 王山 刘文斐 郝云飞
采用泰尔指数测算2003~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利用多种收敛检验方法分析中国OFDI空间非均衡的敛散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直接投资具有显著非均衡特征,中东欧区域内差异较大,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对样本国家总体与西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存在σ收敛,对样本国家总体与五大地区的直接投资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市场规模、劳动力禀赋、资源禀赋在收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提出,中国政府应积极引导市场导向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海外投资,以期促进中国OFDI增长率趋同,降低中国OFDI的空间非均衡程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东升 余娟娟
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测算2003~2017年"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城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ETFP),并利用双重差分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评估了"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城市ETFP的影响,并用古代"丝绸之路"作为工具变量来缓解内生性问题。结果发现,200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内城市ETFP发展现状总体较好,绿色技术进步在提升沿线城市ETFP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经实证检验,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为此,沿线国内城市在下一阶段绿色发展进程中,不仅要深度发挥技术进步的引擎驱动作用,同时还要激发技术效率的发展潜力,继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借力"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速自身ETFP增长。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魏方 周杰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依托数字要素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基于2010—2020年9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样本的相关数据,运用动态因子分析和跨国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确实能够显著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始终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提升效果在高收入、高技术水平和以非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样本中更为明显。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朱孟楠 曹春玉
自2009年我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以来,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功能不断显现。本文使用面板Logit模型实证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前,对中国倡导的国际秩序的偏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以及美元汇率贬值构成了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人民币储备需求的主要驱动因素;自我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流入的依赖成为人民币储备需求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的人民币储备需求也与其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有关。此外,一国经济规模、对中国进口依存度及中国经济基本面等驱动因素也得到了实证数据的部分支持。中国应适应人民币储备需求驱动因素的转变,动态调整并优化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申韬 张泉
本文运用我国与6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3~2020年的金融合作面板数据,首先采用OLS回归模型检验金融合作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存在溢出效应,然后根据金融合作程度进行国别分组,进一步检验溢出效应异质性问题。研究表明,金融合作的确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主要通过国内消费和科技创新两个渠道产生促进作用,且异质性显著,主要表现为高金融合作程度国家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低金融合作程度国家。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与东道国间的金融合作存在国别迁徙现象,表现为向下迁徙和向上迁徙两种情况。我国应根据异质性开展差异化金融合作,以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经济稳定增长。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溢出效应 异质性 国别迁徙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付韶军 孙强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一带一路"沿线21个样本国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Tobit模型,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在沿线发达样本国的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存在一定正向效应,中国资本的进入盘活了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了各国的技术水平;中国对全部21个样本国和发展中样本国的直接投资产生的技术溢出与各国研发投入共同对各国技术进步产生了正向效应。为增进沿线各国的共同福祉,应该对沿线各国实施差异化的对外投资策略,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与此同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东道国 技术进步 一带一路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莉君 刘雪婧 刘友金
在剖析金融发展规模、深度、效率影响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之后,通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东道国金融发展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产业转移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东道国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产业转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不同水平下的促进效应不同,具有非线性特征,当东道国金融发展水平高于4.6281时,其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东道国,而且较好的城镇化水平、完善的东道国制度、丰富的自然资源均对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具有吸引和促进作用。鉴于此,应拓宽金融合作途径、完善金融设施建设、防范境外投融资风险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产业转移共生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付韶军 孙强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一带一路"沿线21个样本国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Tobit模型,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在沿线发达样本国的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存在一定正向效应,中国资本的进入盘活了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了各国的技术水平;中国对全部21个样本国和发展中样本国的直接投资产生的技术溢出与各国研发投入共同对各国技术进步产生了正向效应。为增进沿线各国的共同福祉,应该对沿线各国实施差异化的对外投资策略,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与此同时沿线各国要加强技术吸收能力建设。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东道国 技术进步 一带一路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贾妮莎 雷宏振
本文基于开放经济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数理模型,利用2003—2015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数据,以及43个沿线国家经济指标,探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对沿线东道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OFDI整体上推动了沿线东道国产业升级,且沿线国家与中国领导层密切互访有助于强化中国OFDI对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OFDI通过技术溢出、要素供给及生产率效应推动了沿线东道国产业升级。区分样本发现:相对投资于中高收入的沿线国家,投资于中低收入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效应更为明显;中国OFDI更能显著推动包含华人经济圈的沿线国家产业升级;与中国非相邻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效应强于与中国相邻的沿线国家。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产业升级 沿线国家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赵明亮
文章结合"一带一路"海外投资战略要求及投资实践,重点就风险因素对中国OFDI的潜在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扩展投资引力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应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PPML)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共同语言、政治动荡、反华情绪与中国主权摩擦会影响OFDI,政府治理质量提高不能促进OFDI,经济自由度的提高会显著促进OFDI。除风险影响变量外,经济规模及经济增速也对OFDI产生显著影响,劳动力成本及地理距离因素不应是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关注的重点。相应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建立汇率风险监测体系,差异化确定结算货币,合理运用金融避险工具;(2)强化与东道国政府联系,增加经济自由度高的低经济水平国家投资;(3)重视与海外华人、华侨互动,防范化解地区冲突摩擦;(4)差异化看待经济规模及发展潜力影响,正确审视劳动力成本及地理距离因素。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赵明亮
文章结合"一带一路"海外投资战略要求及投资实践,重点就风险因素对中国OFDI的潜在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扩展投资引力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应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PPML)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共同语言、政治动荡、反华情绪与中国主权摩擦会影响OFDI,政府治理质量提高不能促进OFDI,经济自由度的提高会显著促进OFDI。除风险影响变量外,经济规模及经济增速也对OFDI产生显著影响,劳动力成本及地理距离因素不应是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关注的重点。相应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建立汇率风险监测体系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姜安印 张庆国
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效,为实现全球减贫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总结和梳理中国减贫实践的经验,既是中国自身实现从效率优先向效率加公平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有"一带一路"建设中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借鉴中国减贫经验、加速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中国减贫实践成功的奥秘,一是在构建包括政府、市场组织、非政府组织、贫困者自身等多元网络状主体结构的同时,培育、增强当地政府应对和解决贫困问题的能力;二是从制度、体制、机制上协调不同主体和资源,使之相互高度配合;三是扶贫措施对贫困人口的针对性得当。中国的减贫实践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形成机理、不同的限制条件所制约的减贫工作提供了多视角的借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罗长远 曾帅
本文借鉴Hsieh and Klenow(2009)的理论框架,采用2010—2018年中国上市工业企业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一带一路”建设对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平均意义上看,“一带一路”建设显著改善了位于重点对接省份企业的劳动配置效率,但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尚不明显。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通过深化重点对接省份的开放水平,尤其是促进它们的双向直接投资规模,改善劳动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要素流动表现出“劳动往高处走,资本往低处流”的特征,导致劳动和资本的配置效率出现“分野”:在重点对接“一带一路”的省份,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配置了更多的劳动要素,劳动配置效率得以改善;但由于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资本生产率高的企业在资本要素获取上还未体现出明显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一带一路”背景下开放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的人民币货币篮绩效检验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
“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理论创新与实证检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拓展引力方程的实证检验
“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基于2005—2016年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双重差分检验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绿色生产率增长效应——基于吸收能力和制度环境的实证检验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研究——基于中国285个城市PSM+DID的检验
“一带一路”倡议下省际对外直接投资能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吗?——基于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数据的实证检验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第三方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