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16)
2023(13566)
2022(10717)
2021(9508)
2020(7607)
2019(16986)
2018(16268)
2017(31078)
2016(16255)
2015(18124)
2014(17852)
2013(17800)
2012(16295)
2011(14824)
2010(14517)
2009(13416)
2008(13138)
2007(11483)
2006(10219)
2005(9599)
作者
(47172)
(39632)
(38997)
(37458)
(25051)
(18809)
(17675)
(15258)
(15009)
(13922)
(13691)
(13073)
(12725)
(12722)
(12404)
(12281)
(11722)
(11453)
(11165)
(11081)
(10022)
(9607)
(9555)
(8939)
(8858)
(8851)
(8730)
(8370)
(7929)
(7795)
学科
(83323)
经济(83257)
管理(44269)
(43592)
(33679)
企业(33679)
方法(30094)
数学(26555)
数学方法(26330)
中国(26020)
(20720)
业经(20642)
地方(19148)
产业(16401)
(15572)
贸易(15562)
(15172)
(14713)
(14636)
农业(13740)
(13363)
(12962)
金融(12961)
(12872)
银行(12858)
(12517)
(11729)
地方经济(11516)
环境(11162)
信息(10677)
机构
大学(239070)
学院(237036)
(110231)
经济(108556)
研究(90203)
管理(88219)
理学(76222)
理学院(75282)
管理学(74072)
管理学院(73600)
中国(68330)
科学(52797)
(51467)
(46520)
(44975)
研究所(41243)
中心(39147)
(37974)
财经(37618)
经济学(36430)
(34520)
(33676)
经济学院(32878)
(32833)
北京(32700)
业大(32314)
(31587)
师范(31299)
农业(29797)
财经大学(28174)
基金
项目(163692)
科学(131726)
基金(122817)
研究(119050)
(108351)
国家(107589)
科学基金(92181)
社会(81165)
社会科(77392)
社会科学(77379)
基金项目(63075)
(60884)
自然(56569)
自然科(55374)
自然科学(55360)
自然科学基金(54404)
教育(52192)
(51922)
资助(49506)
编号(44646)
(38033)
重点(37654)
(36659)
国家社会(36381)
成果(36072)
(34089)
创新(32150)
中国(32002)
教育部(31531)
课题(31523)
期刊
(117484)
经济(117484)
研究(73648)
中国(47786)
学报(37363)
科学(35793)
(35206)
管理(34070)
(33527)
大学(28583)
学学(26686)
农业(24481)
(22376)
金融(22376)
教育(22331)
经济研究(21841)
技术(19753)
财经(19158)
业经(18068)
(16887)
问题(15970)
(15216)
(14486)
国际(13511)
世界(13484)
技术经济(11912)
统计(11563)
图书(10781)
商业(10777)
资源(10768)
共检索到357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潘雨晨   陈志成   刘震  
基于对“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影响中国产业链韧性以及数字化水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的理论机制分析,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角度优化和改进衡量产业链韧性的指标,并构建“区域分工参与度”指数,从而对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传导机制显著促进中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一带一路”数字化水平会在区域分工影响中国产业链韧性的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一带一路”区域分工会在不同分工参与方向、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下对中国产业链韧性产生异质性影响,而数字化水平在不同的异质性检验中都增强了“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对中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本文不仅从理论上为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提供了基础,也为维护和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指出了可行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闫东升  马训  
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需将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模式从"汗水经济"转变为"智慧经济",以摆脱长期以来的"低端锁定"困境。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中国依托"一带一路"构建"以我为主"、包容性区域价值链的背景,并重点对区域价值链构建的策略、区域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联系及产业升级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双向嵌套"、开放型价值链体系,区域价值链在加快中国产业高端攀升、带动更大范围协同发展和推动公平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作为多元价值链链接者的中国,应积极培育全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优势,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同时,带动更大范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序引导多重市场融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健  龚晓莺  
本文基于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地缘政治和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提出了中国产业主导的"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生成路径:着力推动中国企业"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精准供给"水平;健全中国生产服务网络,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服务供给水平;构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一带一路"沿线产业体系的分工布局;推动中国产业标准"走出去"战略,促进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根基;突出产业合作互利共赢,稳妥拓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霍宇辉  杨涛  
在美西方加紧“以链遏华”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有待提升,安全稳定发展面临内外风险挑战,深化开放合作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建设历经10载,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既是我国农业、制造业、战略性矿产资源等重要产品的进口来源地,又是我国的出口大市场,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提供重要外部供给和需求。为此,应妥善应对美西方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遏压,巩固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体系,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歆   韩平  
文章立足数字产业链基础能力、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可持续能力四个维度,建立中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熵值法测算2015—2021年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并使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探析中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区域间差距。结果表明:全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表现出稳步攀升趋势,三大地区呈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全国及不同地区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差距随时间推移均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距;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郑玉雯  
提升“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本文在运用Vague集方法对“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以及空间Markov链探究“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的空间分异与动态演进。结果表明:2015—2022年,“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从“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幅度来看,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提升幅度相对较大;“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呈扩大态势;“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俱乐部收敛的特点,六大经济走廊合作框架显著增强了“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收敛俱乐部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助益于提升一国的产业链现代化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概率,还降低了一国的产业链现代化向低水平转变的概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郑玉雯  
提升“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本文在运用Vague集方法对“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以及空间Markov链探究“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的空间分异与动态演进。结果表明:2015—2022年,“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从“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幅度来看,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提升幅度相对较大;“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呈扩大态势;“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俱乐部收敛的特点,六大经济走廊合作框架显著增强了“一带一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收敛俱乐部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助益于提升一国的产业链现代化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概率,还降低了一国的产业链现代化向低水平转变的概率。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世进   任杰   司增绰  
在当前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流通产业链的韧性是中国实现流通产业链现代化、增强经济韧性的必然要求。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探究了流通数字化对流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流通数字化显著增强了流通产业链韧性,且主要通过提升智慧供应链发展水平和促进创新增强了流通产业链韧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流通数字化对流通产业链韧性的正向影响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门槛回归结果显示,当流通数字化水平超过0.433 0时,其对流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加0.092 0个单位。进一步分析发现,流通数字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带动邻近地区流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因此,应大力推动流通数字化发展,提升智慧供应链发展水平,推进创新发展,同时进一步缩小地区差异,发挥领先地区的示范及带动作用,以提升流通产业链韧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东华   黄念  
数字经济时代,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路径。本文分析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对产业链韧性的差异化作用机制,从要素市场化和降低交易成本两大视角探讨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构建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2002—2020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和企业微观数据测度产业链韧性,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整体上能够提升产业链韧性,二者之间呈现非线性的马鞍型关系;要素市场化程度在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韧性提升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影响市场渠道性交易成本和融资性交易成本对产业链韧性发挥作用,而监督性交易成本暂无作用。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韧性之间的马鞍型关系在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链和产业链韧性不同维度均表现出异质性。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要素市场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谷城  张树山  
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科学界定产业链韧性内涵和特征基础上,构建包含产业链基础、产业链抵抗力、产业链恢复力、产业链可持续和产业链引领力5个维度的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利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市)产业链韧性水平展开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呈递增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产业链抵抗力和产业链引领力亟需进一步提升;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存在显著梯度差异,表现出“东高西低”空间格局;区域差异分析表明,样本期内,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总体差异呈先降后升“U”型特征,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性分析表明,全国及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特征,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等系列影响因素后,产业链韧性水平将随着时间推移收敛至同一稳态水平。本文科学测度了我国产业链韧性水平,为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稳定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琼宇  
抓住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机遇,提升我国产业链发展韧性,是新时期我国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流通产业数字化发展对全产业链发展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业数字化有利于带动我国产业链发展韧性的提升,其中对于东部省份影响最大。流通数字化能够通过数据支持、产业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支持三种路径赋能我国产业链发展韧性的改善。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快我国流通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促进其它产业与数字流通业深度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伟   王芯芮   龙燕   赵晞泉   刘志高  
文章借鉴复杂网络理论内涵,综合运用多种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测度贸易网络韧性的分析框架,从节点韧性和结构韧性2个维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网络韧性开展综合测度,探讨其演变过程、发展特征和趋向。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联系日趋紧密,贸易网络密度不断提升,不均衡态势逐渐显现,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呈现由松散向紧密发展、由多极向单极演变的趋势;(2)“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网络节点韧性具有明显异质性,并处于动态演化中,逐渐形成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国家为强韧核心的贸易格局;(3)综合考虑连通性、抗毁性、恢复性和稳健性4个维度,随着时间演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网络结构韧性有所提升,网络结构异质性不断增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沿线国家间经贸合作,提升贸易网络连通性和稳健性,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畅通走向更高水平和更宽维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璐   丛林   赵君彦  
本文基于2011-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产业数字化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固定效应、空间面板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数字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可以显著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且这一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产业数字化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最后,本文提出加大产业数字化发展支撑,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和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陶锋  王欣然  徐扬  朱盼  
当前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需要重点关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与产业链供应链动荡带来的深层影响。结合产业组织的纵向关系理论,本文指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维持和提升关联效应,并尝试从供需匹配优化、供需关系维持、供应质量提升三个层面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涵和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匹配中国上市公司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数据,本文创新性地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视角考察了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上游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上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表明数字化转型在产业链供应链纵向关系中存在后向溢出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优化供需匹配、稳定供需关系、提高供应商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而牵引上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时,这种后向溢出效应根据纵向关系结构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包括上游供应商的规模、所有权性质以及下游客户端的市场影响力。本文研究结论表明,要围绕需求牵引和外部溢出来优化数字化转型政策,特别是要以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提升和纵向协同机制建设,同时注意分类施策和精准施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惠茹  陈兆伟  
在增加值贸易分析框架下,以制造业为例,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价值链位置指数、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和出口增加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构建我国区域性高端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在高端制造业上的显性比较优势在沿线国家较为显著,但由于我国出口主要以最终品出口为主,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比重高,表明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价值链分工定位还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产业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的实施使我国价值链分工位置得到一定提升,但提升较为缓慢。"一带一路"带动沿线国家的价值链分工位置和参与度不同程度地提升,"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愿景初步显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