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51)
- 2023(9418)
- 2022(7962)
- 2021(7212)
- 2020(6211)
- 2019(14157)
- 2018(13443)
- 2017(25583)
- 2016(13854)
- 2015(15068)
- 2014(14502)
- 2013(14101)
- 2012(12820)
- 2011(11635)
- 2010(11685)
- 2009(10703)
- 2008(10202)
- 2007(8659)
- 2006(7594)
- 2005(6652)
- 学科
- 济(61023)
- 经济(60972)
- 管理(35246)
- 业(33363)
- 方法(28744)
- 数学(26300)
- 企(26122)
- 企业(26122)
- 数学方法(25842)
- 学(16068)
- 农(14828)
- 中国(13158)
- 地方(12127)
- 财(11909)
- 贸(11611)
- 贸易(11605)
- 易(11262)
- 业经(10935)
- 农业(10253)
- 环境(9367)
- 土地(9104)
- 技术(8189)
- 理论(7920)
- 制(7817)
- 划(7546)
- 和(7194)
- 关系(7073)
- 务(6987)
- 财务(6960)
- 财务管理(6952)
- 机构
- 大学(196185)
- 学院(194254)
- 济(77307)
- 经济(75930)
- 管理(72935)
- 研究(71276)
- 理学(64477)
- 理学院(63611)
- 管理学(61912)
- 管理学院(61577)
- 中国(51292)
- 科学(49172)
- 农(45340)
- 京(42052)
- 业大(37967)
- 所(37886)
- 农业(36312)
- 研究所(35347)
- 中心(31626)
- 财(31313)
- 江(28185)
- 院(26219)
- 财经(26000)
- 北京(25718)
- 范(25036)
- 农业大学(24723)
- 师范(24626)
- 经(23831)
- 经济学(23488)
- 省(22953)
- 基金
- 项目(144567)
- 科学(112964)
- 基金(106842)
- 家(98704)
- 国家(97995)
- 研究(93299)
- 科学基金(82128)
- 社会(60390)
- 自然(57553)
- 社会科(57398)
- 社会科学(57380)
- 基金项目(56517)
- 自然科(56236)
- 自然科学(56216)
- 省(56036)
- 自然科学基金(55167)
- 划(48863)
- 资助(43707)
- 教育(42586)
- 编号(34509)
- 重点(33581)
- 部(30717)
- 发(30612)
- 计划(30333)
- 创(29835)
- 科研(28710)
- 创新(28023)
- 科技(27041)
- 国家社会(26029)
- 大学(25571)
共检索到2748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金琦 许尔琪 张红旗 张旭晴
[目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监测区域变化的重要方法,而发生剧烈变化的热点区域更是研究的重要部分,有效识别热点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保护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本文利用欧洲航天局(ESA)气候变化倡议的长期时间序列土地覆盖数据集(CCI-LC)对“一带一路”典型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进行分析,根据变化面积、相对变化速率及其聚集程度建立了热点区域的识别方法,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根据土地覆盖变化结果表明,1992-2020年“一带一路”典型区内总共有5.46%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建设用地净增加面积最多,为24.61万km~(2),相对变化速率在2000-2010年内最高,为76.94%。热点识别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内土地覆盖变化最剧烈,不同时期的热点区域内主要的转型特征不同,1992-2000年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增加,2000-2010年主要表现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张,2010-2020年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多和林地的砍伐与恢复。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0到200m的海拔范围内,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随海拔升高不断减少。热带多雨气候区域内热点占比最大,而其他气候类型对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的影响较小。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城市人口数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最重要,两者结合可以解释全部热点的86.46%。[结论]因此,本文研究探明的热点区域和影响因素可以为“一带一路”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远 华璀 王娟
东北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具有敏感性强、退化趋势明显等生态脆弱性特征。本文利用19862、002年两期TM/ETM影像,揭示了吉林西部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依据Costanza R.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6年来,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水域和湿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明显的衰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地减少。吉林西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6年的767.1亿元/a下降到2002年的624.1亿元/a,减少幅度达18.6%,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明 余新晓 武思宏 王云琦 张满良
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内的桥子东、西沟为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年径流输沙有显著影响,治理流域比未治理流域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年输沙率分别减少约44%、75%和86%;流域在土地利用后期(1995—2004年)比前期(1986—1994年)在平水年和丰水年的输沙量减少较大.从年内径流输沙变化来看,治理流域比未治理流域的减沙效应在5月和9月更为显著;而对于治理流域的两期土地利用时期,各月降水越多,后期时的流域月均输沙量比前期减少越多.暴雨洪水过程线和输沙过程线分析表明,土地覆被对流域暴雨洪水过程和输沙过程具有较强的调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淑燕 余新晓 信忠保 李庆云 李海光 雷凤燕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相邻的2条支沟(桥子东沟和桥子西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获得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水文站1986-2004年观测的次降雨-径流-泥沙过程资料,研究了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增加水土保持措施为主)对径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增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能够有效地减少小流域的径流量、产沙量;在次降雨量、降雨强度较小,土地利用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两流域次降雨水沙关系差异不显著,在次降雨量、降雨强度较大和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时,两流域次降雨水沙关系差异显著,坡耕地改梯田的农田水利建设可能是导致水沙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文娟 邓荣鑫 张树文
论文以东北典型黑土区中的黑龙江省讷谟尔河流域作为研究区,以1965年的Corona和2005年的SPoT5影像做为数据源,获取研究区1965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以地形图、LandSaT/MSS影像和TM影像作为数据源,获取1954、1975、1995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据此就研究区沟蚀动态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沟蚀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 a间侵蚀沟密度>250 M/kM2的区域由1965年的0 kM2增加到4 077.17 kM2,占总侵蚀区面积的37.57%;侵蚀沟密度以北东—南西向为轴线从剧烈增加区逐渐过渡到微度增加区;耕地上沟蚀状况最严重,草地和沼泽地次之,林地侵...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侵蚀沟密度 东北黑土区 沟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昌秀 严泰来 朱德海 张玮
论文针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面临的实际情况 ,提出一种GIS与RS一体化的变更地块判别方法。这种方法以矢量图斑为研究对象、以GIS的地理信息与RS的遥感影像信息为特征来源 ,提取图斑的特征向量。在设计识别方法时 ,将土地利用变更地块的识别变通成对标准地类的识别 ,同时引入“落入”、“误判高发区”的概念以降低变更地块的漏判率。经试验 ,这种基于GIS与RS一体化变更地块判别法基本可替代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人工判读工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小虎 雷国平 袁磊 王玉波
本研究在GIS与R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生态服务价值法对处于东北典型黑土范围的巴彦县1991-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991-2006年巴彦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呈单一化发展趋势,在土地利用程度上其土地利用整体处于发展期;1991-2006年巴彦县的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其它地类则减少,其中耕地增幅最大,为5.79%,草地减幅最多,达23.19%;15年间巴彦县生态服务总价值减少9235.41万元,减幅为3.65%,主要原因是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使得巴彦县的生态服务总价值减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乃平 王磊 张庆霞 陈林
通过小区域、长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将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结合,以便从微观尺度揭示典型村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土地利用制图与农户调查结合,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探讨马儿庄村的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结果表明:马儿庄村近60年经历了由草地畜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到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土地利用的变化;前50年土地利用引起土地逐步退化,后10年土地迅速恢复。在人口增长和政策驱动下前50年耕地不断增加,1998年以来的扬黄水分和养分输入,使耕地面积下降。在利用过度和使用政策不当的作用下,草地在面积减少的同时质量大幅度下降,2003年禁牧之后迅速恢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沙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吉涛 宋吉强 宋敦江
研究目的:介绍DEA模型在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分析中的应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特点及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城市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调整方向提供借鉴。研究方法:采用DEA(数据包络法)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通过概率的基本原理挖掘多目标的信息。研究结果(:1)整体上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偏低,规模收益报酬处于递减状态,不同等级的城市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相对效率和规模收益报酬递增/减规律。(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相对效率的影响差异较大,并在不同等级的城市内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强度和个性。研究结论:不同等级的城市存在相对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状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阳 余新晓
为探讨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与泥沙产量的影响,了解黄土高原区域水土资源变化规律,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双累积曲线、灰色关联度分析、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流域1986—2008年间降水、径流、泥沙年际变化特征,并量化分析了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6—2008年间,流域年均降雨量变化趋势不显著(P=0.22);流域径流、泥沙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显著程度分别达到P=0.025和0.087,且二者均在1994年发生减少突变;2)除降水外,径流与潜在蒸散敏感性最强,而输沙量大小与日照时数关系更为密切;3)气候变化对径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京 杨钢桥
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全国1990-2006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态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0-2006年间,全国耕地投入强度呈现波动状态,利用程度表现频繁波动,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利用效率呈明显的波动增长趋势;GDP、农村劳动力工价和财政支农是影响耕地投入强度的重要因素;农民文化程度、城镇化率和人均耕地面积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耕地利用集约度。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利用,通过合理优化农业用地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完善耕地流转制度和农业剩余劳力流动制度,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和...
关键词:
耕地利用 集约度 影响因素 典型相关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敏 薛伟贤 郑玉雯
文章基于全球价值链(GVC)视角对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GVC模式产能合作的两国模型,并提出生产成本、运输成本、转移成本和组装成本影响GVC模式产能合作的相关命题。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源禀赋优势、运输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促进了"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地理距离、税收负担和劳动力成本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有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娜 邵明安 雷廷武 田磊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主控因子,对土壤侵蚀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强烈侵蚀中心——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内,选择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修建5 m×21 m标准径流小区,从2004年5月到10月,在天然降雨试验条件下,对其水分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储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和7月上旬;各小区土壤水分循环过程基本均为"消耗—补偿—消耗",水分变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小;5个小区的蒸散耗水量大小依次为柠条地>荒草地>退耕地>黑豆地>谷子地,径流量大小依次为黑豆地>谷子地>退耕地...
关键词:
水蚀风蚀交错带 土壤水分 土地利用类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兰 罗维 周宝同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牧交错带典型流域生态风险的影响,在Arc GIS技术支持下,以洋河流域1990、1995、2000和2008年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洋河流域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将研究区划分为525个生态风险评价单元,从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结构角度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价洋河流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以上;1990—2008年,洋河流域总体景观生态风险值(ERI)由0.197 3上升到0.238 4。低风险区(ERI≤0.17)面积减少3.53%,高风险区(ERI>0.68)面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