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58)
2023(11971)
2022(9919)
2021(9233)
2020(7664)
2019(17606)
2018(16782)
2017(32541)
2016(16633)
2015(18303)
2014(17327)
2013(16785)
2012(14556)
2011(12804)
2010(12332)
2009(10986)
2008(10166)
2007(8232)
2006(6632)
2005(5425)
作者
(41739)
(35034)
(34424)
(32832)
(22052)
(16568)
(15751)
(13562)
(13200)
(11967)
(11663)
(11646)
(10861)
(10595)
(10505)
(10437)
(10385)
(10082)
(10035)
(9983)
(8258)
(8133)
(8110)
(8042)
(7873)
(7762)
(7336)
(7177)
(6806)
(6779)
学科
(69431)
经济(69361)
管理(51225)
(48454)
(41634)
企业(41634)
方法(33821)
数学(30053)
数学方法(29579)
(17942)
(16861)
中国(16611)
业经(15194)
(12893)
贸易(12887)
(12557)
地方(12349)
(11715)
财务(11657)
财务管理(11636)
企业财务(11014)
农业(10937)
(10915)
理论(10638)
(10474)
技术(10424)
环境(10305)
(9616)
金融(9614)
(9509)
机构
学院(218797)
大学(218467)
(94100)
经济(92603)
管理(91924)
理学(81611)
理学院(80850)
管理学(79470)
管理学院(79044)
研究(65270)
中国(48472)
(42626)
(41905)
科学(36972)
财经(34717)
(31955)
中心(31557)
经济学(29852)
(29663)
业大(29648)
(28480)
(28061)
(27633)
师范(27387)
经济学院(27162)
财经大学(26417)
研究所(26127)
北京(25279)
商学(25078)
商学院(24822)
基金
项目(161755)
科学(131316)
基金(122169)
研究(119578)
(105193)
国家(104358)
科学基金(93122)
社会(80608)
社会科(76764)
社会科学(76745)
基金项目(64445)
(62067)
自然(59517)
自然科(58318)
自然科学(58306)
自然科学基金(57256)
教育(55987)
(51914)
资助(48416)
编号(46891)
(36694)
重点(36060)
成果(35614)
(34927)
国家社会(34775)
(34276)
教育部(32863)
人文(32546)
创新(32541)
(31419)
期刊
(90428)
经济(90428)
研究(59287)
中国(35503)
管理(34112)
(33072)
学报(29025)
科学(28153)
大学(24151)
(23865)
学学(22745)
教育(21939)
技术(21043)
财经(16723)
(16563)
金融(16563)
农业(16495)
经济研究(16212)
业经(15810)
(14427)
问题(11888)
商业(10505)
技术经济(10423)
(10368)
统计(10098)
(9711)
(9710)
科技(9638)
理论(9516)
财会(9503)
共检索到298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戴翔  宋婕  
解决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中"机会不均等和地位不平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推动构建和优化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方向。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在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机会更加均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否推动了全球价值链分工朝着"地位更加平等"方向发展,尚缺乏有支撑的理论和经验证据。基于沿线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特定视角,本文理论分析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由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进理念为引领,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基本遵循,从而有助于提升沿线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其中,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个方面的"互联互通"是重要中介作用机制。进一步地,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价值链优化效应,并在有效构建和测算"五通"指数基础上,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沿线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并且主要通过"五通"中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中介机制发挥作用,而民心相通的中介作用尚未显现,可能原因在于后者影响具有间接性、长期性和滞后性等特点。总体看,理论假说得到了较好的逻辑一致性计量检验。研究结论不仅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价值链优化效应予以科学评估,对于进一步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引领全球价值链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也有着重要政策含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婕  戴翔  万广华  
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尤其是面临发达国家对中国价值链升级进行“堵截”以及自身传统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的挑战,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价值链攀升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提升中国价值链相对地位方面的确存在显著正向作用,且对中高端技术制造业行业促进作用要甚于对低端技术制造业行业,对传统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则要甚于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因此,中国应该坚定不移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且应增强自身在中高端技术制造业行业的实力,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继续发挥传统服务业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的“粘合”功能,如此才能更好地引领“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构建,进而实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屠年松   郑雅哲   官波  
基于2007—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样本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价值链升级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存在“虹吸效应”,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此外,政策沟通对于倡议的推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倡议对于沿线国家价值链升级的正向影响,也论证了其中存在的影响机制,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有益探索。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郝晓  王林彬  孙慧  赵景瑞  
中间品进口可以通过利用他国优质资源和技术溢出效应强化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进而促进本国出口产品质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一国在全球中间品进口网络中的网络特征(网络集约性和网络广延性)会影响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全球中间品进口网络非均质化使一国的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特征也会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产生显著影响。以2007—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为研究样本,构建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矩阵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整体上趋于上升,且各国间的差距趋于缩小,与此同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的联系和密度增强,各国的网络集约性和网络广延性总体上也趋于提高;样本国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集约性和广延性的提高均能显著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其中技术进步具有调节效应,进口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强化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特征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样本国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集约性和广延性提高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促进效应具有时空异质性,该效应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更强,在“一路”沿线国家比“一带”沿线国家更显著。因此,应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吸引更多经济体积极参与,并通过整体网络的优化升级和个体网络特征的改善来促进沿线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中间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并加快整体技术进步,以强化和提升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有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芳芳  张倩  程宝栋  熊立春  侯方淼  
全球价值链重构是发展中国家突破"低端锁定"困境,进而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全球价值链存在着重构可能性。从理论上来讲,全球价值链重构是在禀赋变动、技术变革和制度重构三种力量协同作用下不断向横纵延伸的动态、复杂过程。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正使三种力量得以积蓄并爆发,成为全球价值链重构的突破口。未来,中国需要发挥领头羊作用,借力"一带一路"平台,顺应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与沿线国家进行差异化产业合作;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沿线国家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整合国际经贸规则;不断推动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与重组进程。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敏  邱询旻  
中国面临着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困境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发展问题。自贸网络承载着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推进产业和价值链升级的重要平台。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自贸网络发展路径,再对全球价值链升级与自由贸易区内关联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合作情况,提出"核心—辐条,多层并发"的自贸网络发展路径和模式。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秦清华  梁昊光  王耀甜  
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字互联互通三个维度,利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10—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各东道国的数字“一带一路”建设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实证检验了数字“一带一路”对沿线东道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一带一路”有利于提高沿线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并以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效力最为明显。数字“一带一路”主要通过促进东道国出口产品质量改善、人力资本升级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驱动价值链升级,但不同子维度的作用效果不同。从行业异质性看,数字“一带一路”对中低技术制造业、电信业和贸易服务业的影响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一带一路”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存在国家间的示范效应,能够增强各东道国发展的整体性,弥合“数字鸿沟”,有利于各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彭澎  李佳熠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借助2004—2014年间的国别数据,实证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和母国双边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可以将我国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者生产环节分离出去,为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腾出一定的空间,并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我国的先进技术会溢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在提高东道国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促使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也会强化现有的生产模式,使东道国的价值链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3)相比于东道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价值链地位影响更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建军  孙慧  
本文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中国ODI区位选择的理论解说,并运用经过调整后的投资一般化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内在驱动力与东道国外在影响因素对中国ODI的区位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显示:(1)获取自然资源是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DI的重要利益动机,而东道国制度质量对中国自然资源寻求型ODI区位选择偏好存在负向阻碍和正向调节两个截然不同的机制;(2)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开始表现出效率寻求型ODI动机,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全球价值链分工水平较低的缺陷;(3)与绝对市场规模相比,中国市场寻求型ODI更偏好于流入市场机会更多以及市场潜能更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中国ODI的投资风险与利益动机互相交织。中国应利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在位优势"与东道国开展产业分工与合作,在促进当地制造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逐步建立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实现由被动嵌入全球价值链到主动建立并主导区域价值链的巨大转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建军  孙慧  
本文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中国ODI区位选择的理论解说,并运用经过调整后的投资一般化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内在驱动力与东道国外在影响因素对中国ODI的区位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显示:(1)获取自然资源是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DI的重要利益动机,而东道国制度质量对中国自然资源寻求型ODI区位选择偏好存在负向阻碍和正向调节两个截然不同的机制;(2)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开始表现出效率寻求型ODI动机,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全球价值链分工水平较低的缺陷;(3)与绝对市场规模相比,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文彬  桂璐  
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国际贸易增加值中的WWZ分解法,以“一带一路”沿线32个主要国家制造业价值链网络中的DVA、FVA、RDV及PDC进行价值链网络特征分析、TOP1价值链网络演化过程的拓扑特征分析,结果发现:沿线国家在制造业价值链网络中的贸易地位不平等;在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网络中,俄罗斯是“中心”,而在国外增加值网络中,中国是“中心”,相较于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网络,国外增加值网络链条更短,更偏向于星型拓扑结构;纯重复计算部分网络结构比较疏散,偏向于链形拓扑结构;同时,通过QAP实证对双边贸易增加值进行影响因素的矩阵回归分析。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桂军  罗吉  雷鑫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路径和具体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中国实现更高水平国际循环的重要抓手,更是新时代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和平台。文章基于2010—2017年《全球正义指数报告》和世界银行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社会稳定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从沿线国家社会稳定视角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治理效应补充证据。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显著促进沿线国家的社会稳定性,且影响幅度呈逐年递增的动态变化趋势。机制检验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快沿线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提高了其人均收入水平和就业率,通过“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两条路径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社会稳定。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社会稳定性的促进效应存在地域和国家层面的异质性,在与中国不邻近和社会稳定性较差的沿线国家表现出了相对较弱的治理效应。文章不仅丰富并补充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研究,而且为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学理支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闫东升  马训  
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需将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模式从"汗水经济"转变为"智慧经济",以摆脱长期以来的"低端锁定"困境。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中国依托"一带一路"构建"以我为主"、包容性区域价值链的背景,并重点对区域价值链构建的策略、区域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联系及产业升级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双向嵌套"、开放型价值链体系,区域价值链在加快中国产业高端攀升、带动更大范围协同发展和推动公平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作为多元价值链链接者的中国,应积极培育全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优势,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同时,带动更大范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序引导多重市场融合。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惠茹  陈兆伟  
在增加值贸易分析框架下,以制造业为例,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价值链位置指数、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和出口增加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构建我国区域性高端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在高端制造业上的显性比较优势在沿线国家较为显著,但由于我国出口主要以最终品出口为主,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比重高,表明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价值链分工定位还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产业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的实施使我国价值链分工位置得到一定提升,但提升较为缓慢。"一带一路"带动沿线国家的价值链分工位置和参与度不同程度地提升,"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愿景初步显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茉楠  
目前,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扭转世界经济持续性放缓的根本路径,在于提高全球经济体生产效率,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水平,特别需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重构全球价值链。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跨越亚欧等区域地区、强调与相关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增长的重大倡议。着眼于构建"一带一路"的全球价值链合作机制,不仅可以为我国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提供机遇,也势必会推动新一轮全球贸易的繁荣型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