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67)
- 2023(13456)
- 2022(11390)
- 2021(10482)
- 2020(9152)
- 2019(20598)
- 2018(19954)
- 2017(37757)
- 2016(19688)
- 2015(21322)
- 2014(20446)
- 2013(19864)
- 2012(17973)
- 2011(15525)
- 2010(15067)
- 2009(13524)
- 2008(13135)
- 2007(10984)
- 2006(9072)
- 2005(7474)
- 学科
- 济(75625)
- 经济(75528)
- 管理(59825)
- 业(58026)
- 企(48528)
- 企业(48528)
- 方法(38466)
- 数学(34707)
- 数学方法(34238)
- 财(26300)
- 农(19692)
- 务(18745)
- 财务(18696)
- 中国(18688)
- 财务管理(18649)
- 企业财务(17831)
- 业经(15648)
- 贸(14775)
- 贸易(14765)
- 易(14408)
- 学(14355)
- 农业(13512)
- 地方(13089)
- 制(12230)
- 技术(11891)
- 环境(11338)
- 理论(10730)
- 银(10693)
- 银行(10654)
- 融(10640)
- 机构
- 大学(263846)
- 学院(261672)
- 济(107090)
- 经济(105270)
- 管理(104900)
- 理学(92260)
- 理学院(91277)
- 管理学(89490)
- 管理学院(89016)
- 研究(84154)
- 中国(63253)
- 京(53277)
- 科学(52435)
- 财(50853)
- 农(45941)
- 业大(42317)
- 财经(40839)
- 所(40823)
- 中心(40429)
- 研究所(37480)
- 经(37460)
- 江(36885)
- 农业(36413)
- 经济学(33261)
- 北京(32223)
- 范(31837)
- 师范(31283)
- 院(30997)
- 财经大学(30837)
- 经济学院(30387)
- 基金
- 项目(192021)
- 科学(151916)
- 基金(143086)
- 研究(133150)
- 家(128083)
- 国家(126757)
- 科学基金(109281)
- 社会(87439)
- 社会科(83211)
- 社会科学(83185)
- 基金项目(76256)
- 省(73903)
- 自然(73336)
- 自然科(71604)
- 自然科学(71577)
- 自然科学基金(70307)
- 划(62709)
- 教育(61988)
- 资助(57518)
- 编号(50153)
- 重点(43627)
- 部(42503)
- 创(40729)
- 发(39734)
- 成果(38383)
- 科研(38195)
- 创新(38146)
- 国家社会(37702)
- 教育部(36701)
- 大学(36467)
- 期刊
- 济(103169)
- 经济(103169)
- 研究(69065)
- 学报(46251)
- 中国(45825)
- 财(43251)
- 科学(40461)
- 农(39386)
- 管理(38584)
- 大学(35297)
- 学学(33556)
- 农业(26724)
- 技术(23307)
- 教育(21751)
- 融(20794)
- 金融(20794)
- 财经(19649)
- 经济研究(17939)
- 经(16760)
- 业经(16649)
- 业(15239)
- 版(14538)
- 财会(13902)
- 问题(13639)
- 统计(13078)
- 会计(12671)
- 科技(12667)
- 策(12395)
- 业大(12100)
- 技术经济(11960)
共检索到367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珊珊 黄梅波
本文基于2011—2019年54个非洲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DID)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洲主权债务占GDP比重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降低了参与该倡议非洲国家外债流量占GDP的比重,且该结论通过了多种形式的稳健性检验,包括时间异质性检验、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等;对于多样化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非洲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债务占GDP的比重下降更多;“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经济增长、出口、投资、基础设施等中介效应,降低非洲国家主权债务占GDP的比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袁然 熊婉婷 肖立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已成为很多沿线国家的重要债权人之一。近年来,部分国家主权债务状况恶化,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对沿线国家主权债务影响的讨论愈演愈烈。本文将这些批评和有关回应归纳成四个要点,并结合我国国情对现有研究的误解之处加以澄清。一是中国贷款损害沿线国家债务可持续性。一方面,这一争议主要源于中外发展融资理念的差异,批评意见更多关注短期债务可持续问题,而忽略了通过长期经济发展来化解债务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现有债务可持续指标和分析框架有待完善,容易夸大债务风险和来自中国的负面影响。二是中国贷款不利于沿线国家发展可持续性。批评文献强调部分项目缺乏经济效益和不能促进当地就业等。反驳观点认为,中国对有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支持能够帮助其克服发展瓶颈,实现长期经济发展。三是中国对沿线国家提供融资支持的行动是出于自身地缘政治或军事战略目标,不利于债务国本身发展或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这种批评主要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大国崛起"的担忧,缺乏令人信服的事实根据。四是中国对外贷款合同条款存在弊端,如贷款优惠度不足、贷款信息不透明等。其中,关于优惠度的批评意见没有考虑不同债权国的融资成本差异,并忽略了债务可持续性与融资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关于贷款信息透明度问题,我国已经从加强国家间会计准则交流合作、加强贷款信息汇报等方面作出改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胜蓝 刘晓玲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及沿线国家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微观层面的经济主体如何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却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文章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所产生的准自然实验变化,以2013-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公司投资如何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使用古代"丝绸之路"途经省份作为工具变量来进一步缓解内生性问题。双重差分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产生影响的重点省份,上市公司积极响应该倡议的实施,其投资水平提高了10.11%;而且,公司投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主要来自于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永超 蓝庆新
文章从国际直接投资视角重新审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债务风险的影响,重点探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沿线国家债务风险的影响机理、特征与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利用2014—2021年共42个沿线国家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假说。研究发现:我国在“一带一路”直接投资对沿线国家债务风险总体表现出抑制效应,属于“雪中送炭”,而非“雪上加霜”。债务风险抑制过程表现出“滞后→急释→缓释”的动态非线性特征,且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是发挥抑制效应的重要渠道,同样表现出非线性传导特征。实证结果通过了相关稳健性检验,并发现对于不同债务风险水平及所属不同地区的样本国家会产生异质性影响。文章不仅丰富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还从根本上驳斥“债务陷阱论”,缓解了沿线国家“债务焦虑”,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事实依据与决策参考,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爱君 朱瑜珂 钟方雷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带一路"倡议在塑造全面开放新格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考察其对我国沿线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开放型经济的理论架构,选取2006-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SM-DID方法检验其效应。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且持续地提升了我国沿线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2)"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使市场深度融合发挥其效应;(3)相较"一路"地区,"一带一路"倡议对"一带"地区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对西南、西北、东北的提升效应逐次递减;(4)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开放水平的提高占主要方面。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邱煜 潘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西方不时抛出针对中国方案的"阴谋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沿线国家债务风险及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10—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预期。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降低沿线国家债务风险;(2)从作用机制上看,"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缩减沿线国债务规模和增强沿线国财政可持续性这两条路径影响沿线国债务风险水平;(3)进一步研究发现,参与倡议深度不同产生的债务风险抑制效应存在差异。具体来说,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即与中国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沿线国家,其债务风险更低。上述结论在经过工具变量法、Heckman两阶段分析、替换测度指标等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后依然稳健。本文不仅从新的视角推进了对"一带一路"的研究,而且为国际社会更客观地认识和肯定中国方案提供了一定经验证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忆朋
本文以2004-2019年全球195个国家(地区)数据为样本,基于合成控制法研究“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整体和四个典型国家主权债务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不仅在理论上可以满足沿线国家富民兴国的发展诉求,在实践中也显示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效应,显著降低了沿线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西方所谓“债务陷阱”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为与沿线国家协同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我国可基于公共风险理论视角,支持沿线国家在摸清家底基础上,做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与主权债务融资规划,从降低政府支出责任与义务不确定性、降低政府可偿债资源不确定性两个维度,防范化解主权债务风险,实现“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东升 李小平 李慧
本文立足国内和国际"双重视角",利用DID和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环境污染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采用古代"丝绸之路"途径城市作为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来改善国内沿线城市的环境污染,同时对国外沿线国家或地区也不存在所谓的"污染转嫁"。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安慰剂、变换PSM匹配及内生性处理之后依然稳健。本文结论正面回应了"一带一路"倡议中所谓的"污染转移威胁论",同时也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具有启示性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徐扬
文章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10~2018年中国海外并购的企业层面数据,构建基于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显著降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溢价,提升海外并购完成率。从动态效应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海外并购溢价具有滞后的长期政策效应,而对海外并购完成率具有短期政策效应。"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对战略资源行业的并购溢价,降低了对非战略资源行业的并购溢价,对高科技行业的影响没有明显分化。异质性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海外并购的影响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发展中国家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和双边政治关系以及促进文化交流,进而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文章的研究对于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企业海外并购绩效,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华华 赵凯 徐圣翔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参与21世纪全球与区域治理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贸易畅通是重点内容。本文以全球110个国家为样本,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6—2018年各国贸易层面的基础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识别"一带一路"倡议效果,全方位评析"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贸易畅通方面的促进效应。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高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促进了对外贸易畅通,并且这一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政策便利、设施联通以及文化效应实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肖建忠 肖雨彤 施文雨
"一带一路"合作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倡议,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能源投资提供了良好契机,近年来,中国对外能源投资呈规模不断扩大、效率逐渐提升和投资地区较为集中的趋势。文章基于美国企业研究所和美国传统基金会公开的2005~2018年"中国全球投资跟踪"数据库,运用三重差分法研究了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能源投资的促进效应。主要结论有: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规模的增长,其中能源行业促进效应突出,且该实证结果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和工具变量检验;其次,通过投资形式比较发现中国企业对外能源投资以跨国并购方式为主且跨国并购投资效应显著高于绿地投资;再次,通过投资区位比较发现海上丝绸之路能源投资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陆上丝绸之路,另外"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受益地区为亚洲地区;最后,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能源中以天然气和煤炭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能源对沿线投资产生的促进效应较为显著。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蜀蓉 谭梦涵 杜莹 王政清
2018年4月14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与非洲发展"论坛在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顺利召开。论坛分为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道路与中非治国理政经验分享、"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发展、西非国别研究三个议题。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内政外交政策、经济治理、改革发展战略规划的层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次论坛的召开对于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中非携手共进,实现共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春虹 刘彦成 张浩
财政支出效率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升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所增加的基础设施投资和贸易合作,均需要沿线城市通过大量的地方财政支出给予支持。那么,进入该倡议体系的沿线城市是否存在一种内生动力,其财政支出是否变得更加有激励性?该政策冲击是否增进了财政支出的效率水平?笔者希望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地方政府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效率是否显著,是否有助于基础设施投资的高质量投入。我们将此倡议的实施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全国272个地级市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政府财政支出随机前沿面的影响效果,并识别了其中的影响机制。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罗长远 李铮 智艳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走出去”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基准估计发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与未参与的企业相比,金融化程度有所削弱,表现出“脱虚返实”的倾向。针对传导机制所作的研究表明,企业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提升了实体获利能力,抑制了金融化动机。本文的结论为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企业“脱虚返实”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企业金融化 双重差分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朱孟楠 曹春玉
自2009年我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以来,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功能不断显现。本文使用面板Logit模型实证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前,对中国倡导的国际秩序的偏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以及美元汇率贬值构成了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人民币储备需求的主要驱动因素;自我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流入的依赖成为人民币储备需求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的人民币储备需求也与其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有关。此外,一国经济规模、对中国进口依存度及中国经济基本面等驱动因素也得到了实证数据的部分支持。中国应适应人民币储备需求驱动因素的转变,动态调整并优化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新兴市场海外供应链构建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来自“一带一路”倡议的准自然实验
国际农业合作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来自“一带一路”倡议的准自然实验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的人民币货币篮绩效检验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生物安全问题的法律应对——以非洲猪瘟事件为视角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非洲农业政策及其减贫路径研究
新时期日本对非洲投资战略及中国的对策——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思维
“一带一路”倡议与公司债信用利差
金砖国家机制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研究
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与西部选择
“一带一路”倡议下非洲新兴国家的会计制度建设:以加纳为例——兼论制度环境、准则趋同与职业发展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