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49)
2023(15329)
2022(13566)
2021(12818)
2020(10748)
2019(25211)
2018(25231)
2017(47262)
2016(26475)
2015(30220)
2014(30765)
2013(29597)
2012(27188)
2011(24426)
2010(24743)
2009(22466)
2008(22115)
2007(19771)
2006(17355)
2005(15505)
作者
(74343)
(61256)
(60906)
(58117)
(39231)
(29528)
(27918)
(24007)
(23479)
(22356)
(21119)
(20640)
(19807)
(19467)
(18809)
(18725)
(18674)
(18091)
(17719)
(17617)
(15391)
(15167)
(14798)
(14142)
(14130)
(13718)
(13657)
(13616)
(12461)
(12078)
学科
(94199)
经济(94060)
管理(76239)
(68262)
(57854)
企业(57854)
方法(39519)
数学(33165)
数学方法(32669)
(26998)
中国(26892)
(26725)
(23384)
业经(22361)
(21261)
理论(20801)
地方(20741)
教育(18165)
农业(17355)
(17022)
财务(16937)
财务管理(16888)
(16688)
贸易(16676)
(16135)
企业财务(15892)
(15867)
(15770)
(15528)
银行(15476)
机构
大学(363561)
学院(360695)
管理(137412)
(132678)
经济(129082)
研究(118636)
理学(117364)
理学院(115916)
管理学(113682)
管理学院(112999)
中国(88032)
(79330)
科学(73711)
(65606)
(59465)
(57107)
(55585)
中心(54226)
研究所(53374)
(52572)
业大(52487)
师范(52139)
财经(51007)
北京(50671)
(46074)
(45986)
(43627)
农业(42899)
技术(41795)
师范大学(41730)
基金
项目(238912)
科学(185985)
研究(181471)
基金(167847)
(144313)
国家(142996)
科学基金(122534)
社会(109316)
社会科(103120)
社会科学(103090)
(95880)
基金项目(89494)
教育(86679)
(79871)
自然(78795)
编号(77563)
自然科(76856)
自然科学(76838)
自然科学基金(75391)
资助(68829)
成果(65637)
课题(55101)
重点(53665)
(52167)
(50382)
(49607)
项目编号(47379)
大学(46732)
创新(46004)
(45842)
期刊
(156279)
经济(156279)
研究(112683)
中国(82946)
教育(61852)
学报(56410)
(53125)
管理(51590)
(51256)
科学(50367)
大学(43992)
学学(39536)
农业(34906)
技术(34557)
(30442)
金融(30442)
业经(25435)
财经(24725)
图书(23594)
经济研究(22665)
(21079)
问题(19698)
(17928)
理论(17555)
(17534)
科技(17298)
职业(17028)
书馆(16424)
图书馆(16424)
实践(16235)
共检索到554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何健  卢占会  罗格非  宋晓华  
阐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整的必要性,从能源电力行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能源电力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从培养方案制定、产学研基地建设管理、职业资格对接途径、研究生国际交流、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了探究,介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取得的初步成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花广如  范孝良  
针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环节中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普遍较弱等问题,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了作为重要实践环节的毕业设计(论文)常见问题,总结了多年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及不足,并从2015年开始在系内探索新的职教化培养方法,包括:长线导师制、毕业设计题目双向选择、毕业设计过程监控、加强指导教师责任心、健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建立毕业设计评价和反馈机制等。该培养方法经过两年试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后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同年在北京原址成立了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95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学校本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
关键词: 华北电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柴畅  
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语言人才不可或缺。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明确跨境电商语言人才的新要求,构建"三阶递进、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高等职业外语类专业应进行供给侧改革,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跨校、跨学科建立课程体系,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政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依托政府和社会,构建语言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培养合格的语言人才,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华北电力大学日前成立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并聘任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学者黄国和教授为该院院长。黄国和教授作为加拿大国家能源与环境一等讲席教授、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学会主席、中科院海外评审专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吉臻  
随着高等学校生存环境的重大变革,大学科学规划、战略发展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战略规划成为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途径。华北电力大学的发展实践,证明了在大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紧紧抓住发展的主题,把握时代的机遇,在学科建设上突出特色与品牌,同时结合行业优势推进科技创新,从而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徐超  于品显  
金砖国家机制和"一带一路"(下文简称"二者")都是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应对全球治理失灵而成立的新国际合作模式。研究表明,"二者"开展合作是互为正相关的关系,一方面,合作可以促进金砖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合作具有溢出效应,可以提升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话语权。因此,"二者"应从战略高度,跳出地缘政治的传统理念束缚,加深对开展合作必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开展合作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海燕  郑亚莉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企业从"走出去"向成功"走进去"转变,对高职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这一背景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语言+国别"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精专业""懂外语""融文化"三个方面界定模式内涵,分析该模式的改革着力点及具体实施路径,探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化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理,为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始建于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经济与企业组织"专业,该学科专业于1961年整体迁入我校。1997年,由原管理工程系、经济系、电力经济系合并成立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原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历经春华秋实近半个世纪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学院在北京设有学院本部,在保定校区设有1个系,经济管理系。全院现有教职工203人,其中专任教师177人,博士生导师24人,教授39人、副教授72人,具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贵  刘海涛  文成  
针对工科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诸多不足,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广东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机械工程专业为案例,结合产学结合的培养思路,在制定培养方案、完善双导师制度、建立有效评价体系及构建联合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改革的具体建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科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于理工科人才主要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服务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于理工科人才走出去和请进来提出了新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继续加强理工科专业教育培养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琪  刘宝存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非通用语人才提出了新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国家和高校层面均加强了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但当前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专业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课程设置与非通用语人才需求不匹配、师资队伍与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规模不协调、非通用语高端人才培养乏力等问题。借鉴他国经验:逐步加强语言战略规划;以政策、制度等形式增加投入;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非通用语师资建设;等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青生   柯政彦   张海峰  
我国高职院校依托各自优势专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中文+职业技能”成为培养来华留学生的主流模式,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输出成为增强职教话语权的基本途径,评估认证成为衡量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留学生招收培养还存在专业开发国际化率偏低、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设滞后、留学生管理机制合理性欠佳、留学生教育保障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高职院校留学生招收培养对策:加强区域国别调研、开发“三匹配”专业集群、聚集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趋同化管理机制、打造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