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32)
2023(11262)
2022(9562)
2021(8649)
2020(7192)
2019(16022)
2018(15478)
2017(29941)
2016(15746)
2015(16602)
2014(15595)
2013(15343)
2012(13645)
2011(12264)
2010(12075)
2009(11394)
2008(10840)
2007(9564)
2006(8292)
2005(7271)
作者
(44242)
(36939)
(36786)
(34834)
(23190)
(17741)
(16512)
(14192)
(13785)
(12913)
(12498)
(12018)
(11547)
(11336)
(11308)
(11216)
(11071)
(10964)
(10611)
(10537)
(9177)
(9037)
(8855)
(8361)
(8313)
(8199)
(7973)
(7859)
(7363)
(7190)
学科
(67458)
经济(67401)
(44418)
管理(43917)
(36479)
企业(36479)
方法(27779)
数学(24336)
数学方法(24111)
(17964)
(17757)
中国(16112)
业经(15743)
(14391)
贸易(14385)
(13952)
地方(13813)
(12187)
产业(12073)
(12005)
农业(11915)
(11736)
财务(11712)
财务管理(11695)
企业财务(11200)
技术(10846)
(9439)
金融(9438)
(9272)
银行(9231)
机构
学院(216050)
大学(214264)
(93832)
经济(92360)
管理(83386)
理学(73254)
研究(72668)
理学院(72490)
管理学(71175)
管理学院(70819)
中国(53228)
科学(44342)
(43506)
(40890)
(39177)
(36288)
业大(34374)
研究所(33171)
财经(33128)
中心(32169)
(31100)
农业(31088)
(30143)
经济学(29146)
经济学院(26592)
(26581)
北京(26476)
(25909)
师范(25510)
财经大学(24674)
基金
项目(151372)
科学(119891)
基金(111631)
研究(106303)
(99195)
国家(98417)
科学基金(84588)
社会(70742)
社会科(67524)
社会科学(67508)
(59663)
基金项目(59466)
自然(55084)
自然科(53922)
自然科学(53905)
自然科学基金(52988)
(49797)
教育(47828)
资助(44508)
编号(40837)
重点(34379)
(33629)
(32823)
(32753)
成果(30997)
创新(30587)
国家社会(30165)
科研(29249)
计划(28164)
教育部(28146)
期刊
(99509)
经济(99509)
研究(59681)
中国(37604)
学报(37134)
(34929)
科学(33174)
(31321)
管理(30699)
大学(27837)
学学(26688)
农业(23612)
经济研究(18096)
(17936)
金融(17936)
业经(17893)
教育(17316)
技术(16692)
财经(16267)
(14135)
问题(13484)
(12920)
(12778)
国际(11980)
商业(11606)
技术经济(10883)
科技(10813)
(10770)
统计(9748)
(9658)
共检索到3092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永昕   魏兴华  
对外直接投资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其促进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对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我国2003—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在总体上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效应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和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分位数检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边际效应会受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影响呈现“M型”特征。因此,应增强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和要素优化配置能力,加快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互促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最大化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石薛桥  段宇洁  郭瑞洁  
本文根据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出口数据,运用断点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断点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对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略大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国兰  周吉  季凯文  
根据技术等级将出口商品进行分类,选取"一带一路"沿线38个国家(地区)为样本,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指数对中国35类工业制成品相对沿线国家(地区)的竞争力现状、变化和互补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对沿线国家(地区)投资的产业进行了选择。研究发现,我国工业制成品竞争力呈W型分布,低技术制成品竞争力较强,资源型、中技术制成品缺乏优势,高技术制成品优势下降;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以产业间互补为主,高技术制成品中没有出现竞争力较强的互补产品。在投资策略上,应提高与东道国的产业关联程度,加快国内优势产业的国际产业链布局,加快国内过剩产能转移,推动国内低端制造业升级,加大技术学习类投资,增加国内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优势。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国兰  周吉  季凯文  
根据技术等级将出口商品进行分类,选取"一带一路"沿线38个国家(地区)为样本,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指数对中国35类工业制成品相对沿线国家(地区)的竞争力现状、变化和互补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对沿线国家(地区)投资的产业进行了选择。研究发现,我国工业制成品竞争力呈W型分布,低技术制成品竞争力较强,资源型、中技术制成品缺乏优势,高技术制成品优势下降;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以产业间互补为主,高技术制成品中没有出现竞争力较强的互补产品。在投资策略上,应提高与东道国的产业关联程度,加快国内优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边婧  张曙霄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时代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基于2003—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口效应和出口效应均显著为正,但对进口的促进效应大于对出口的促进效应;区分投资目标国后发现,中国在新兴经济体投资具有显著的出口促进作用,而在非新兴经济体投资具有显著的进口促进作用。进一步地,将贸易进出口产品区分为初级制成品、资源类制成品和技术制成品,发现中国在非新兴经济体投资的贸易效应主要表现为对资源类制成品和技术制成品进口规模的促进作用;在新兴经济体则更多地表现为技术制成品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而对资源类制成品和技术制成品的进口存在替代效应。因而,应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力度,实施"因国施策"的贸易策略,实现与不同类型国家的产业优势互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郑晓明  吕佳宁  
历史数据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流量、国别分布、行业分布等特征与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结构特征相匹配,对外直接投资往往伴随着对外劳务合作,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劳务合作之间相互促进,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合作发展的主要内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劳务合作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政策引导对外劳务合作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发展突破技术性壁垒,因地制宜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完善对外劳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成熟的劳务输出管理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劳务合作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荣珍  魏倩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它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动力。据麦肯锡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GDP增量将占全球总增量的80%左右,发展潜力不容小觑。作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位居全球前列的投资大国,中国迫切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蒋艳萍   吴艾茜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通合作不断加深,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促进了中国节点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27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此问题进行了回答。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国内沿线节点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即该促进作用在西部和“一带”地区更为明显,而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并不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提高对外开放度和改善投资环境来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外开放度越高、投资环境越好,“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沿线节点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效应越明显。因此,国内沿线节点城市应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机遇,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完善和优化投资环境,以高质量“引进来”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马忠民  蒋文静  
"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在逐年持续增长。但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更多挑战。论文在分析中国企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现状基础上,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认为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应建立差异化的合作路径、完善融资体制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加强对外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实现与东道国的互利共赢,促进高质量"走出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毛海欧  刘海云  
提高中国与沿线国贸易互补程度有利于"一带一路"区域经济融合。本文基于TII模型分析了OFDI影响双边贸易互补关系的机理,发现存在比较优势和国家间贸易偏向两种机制,"一带一路"倡议为区域生产网络形成创造了条件,是OFDI提高双边贸易互补性的催化剂。本文采用2005—2016年78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检验了理论假说。研究发现:中国OFDI提高了双边贸易互补程度,国家贸易偏向机制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OFDI能够显著促进互补贸易关系的形成,而对非沿线国OFDI没有显现相应的促进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OFDI对中国与沿线国贸易互补性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且贸易偏向机制变得更加突出。探讨国家贸易偏向机制的实现途径发现,OFDI通过构建区域生产网络,深化了两国的产业联系和贸易联系,提高了国家间贸易偏向。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提高中国与沿线国贸易互补程度、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高  刘锋  胡迎东  
文章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背景,依据贸易引力模型的设定方式,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构造匹配样本,建立双重差分模型(DID),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出口效应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该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样本研究中国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投资出口效应,并建立投资的出口滞后效应模型,分析中国投资对出口产生作用的持续性。研究发现,我国对外投资在整体上对出口有着替代效应,这一效应在收入水平高的国家更为明显。我国对"一带一路"地区的投资对出口有促进效应,这一效应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而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促进效应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毅  
"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沿线国家交通基建、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等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本文从经济自由度的角度出发,基于投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2007-2019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50个国家的投资关系。研究表明:东道国经济自由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中东地区和中亚地区的经济自由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更加显著。同时,通过分时点回归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削弱了经济自由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有利于提升我国对于经济自由度较低地区的投资。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徐功文   马光旭  
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对其股票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在非“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能够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但这种正向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一带一路”倡议对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影响依托于特定的情境。信息效应分析发现,相较于信息质量较好的上市公司,“一带一路”倡议对信息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投资者行为效应分析发现,相较于投资者活跃度较低的上市公司,“一带一路”倡议对投资者活跃度较高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晖  宋清  楚恬思  
利用2009—2016年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OFDI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因素指标,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检验方法和2SLS方法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制度因素与我国在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向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存在促进效应;(2)经济制度因素对我国向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存在抑制效应,政治制度因素对其存在促进效应,而法律制度因素对其没有影响;(3)"一带一路"倡议对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因素与我国向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均存在调节效应,且均为干扰作用。最后,就如何根据"一带一路"倡议调节效应合理选择我国在沿线国家OFDI区位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晖  宋清  黄静  
文章采用固定效应法实证检验"一带一路"沿线52个东道国制度质量和"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向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并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东道国制度质量与我国OFDI区位选择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东道国法治制度质量对我国向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具有消极影响,经济制度质量则具有积极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向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具有积极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对东道国制度质量和我国OFDI区位选择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表现为干扰和增强两类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