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69)
- 2023(16196)
- 2022(13495)
- 2021(12244)
- 2020(10177)
- 2019(23088)
- 2018(22403)
- 2017(42901)
- 2016(22358)
- 2015(24549)
- 2014(23512)
- 2013(22957)
- 2012(20564)
- 2011(18580)
- 2010(18390)
- 2009(16989)
- 2008(15621)
- 2007(13223)
- 2006(11728)
- 2005(10191)
- 学科
- 济(110477)
- 经济(110381)
- 管理(60926)
- 业(53893)
- 企(44419)
- 企业(44419)
- 方法(42607)
- 数学(38008)
- 数学方法(37514)
- 中国(26976)
- 地方(26226)
- 农(23144)
- 业经(21765)
- 财(21173)
- 学(20610)
- 制(18024)
- 贸(16601)
- 贸易(16588)
- 易(15886)
- 银(15879)
- 银行(15865)
- 环境(15864)
- 农业(15718)
- 地方经济(15353)
- 行(14985)
- 理论(14199)
- 和(13773)
- 融(13504)
- 金融(13501)
- 务(12581)
- 机构
- 学院(305726)
- 大学(303726)
- 济(134451)
- 经济(131880)
- 管理(119333)
- 理学(103593)
- 研究(102665)
- 理学院(102411)
- 管理学(100480)
- 管理学院(99920)
- 中国(78333)
- 京(62452)
- 科学(61075)
- 财(58821)
- 江(48916)
- 所(48756)
- 中心(47893)
- 财经(47835)
- 研究所(44636)
- 经(43590)
- 经济学(43012)
- 农(42998)
- 业大(41403)
- 范(40389)
- 师范(39987)
- 经济学院(38570)
- 院(38145)
- 北京(37387)
- 财经大学(35795)
- 州(35720)
- 基金
- 项目(214936)
- 科学(173202)
- 基金(160158)
- 研究(155879)
- 家(139012)
- 国家(137992)
- 科学基金(121490)
- 社会(104068)
- 社会科(98882)
- 社会科学(98859)
- 基金项目(84985)
- 省(83882)
- 自然(78341)
- 自然科(76619)
- 自然科学(76604)
- 自然科学基金(75176)
- 教育(71461)
- 划(69839)
- 资助(63894)
- 编号(61328)
- 重点(48955)
- 部(47184)
- 发(47173)
- 成果(46874)
- 创(45284)
- 国家社会(44219)
- 创新(42408)
- 课题(41800)
- 科研(41395)
- 教育部(41344)
- 期刊
- 济(146770)
- 经济(146770)
- 研究(90516)
- 中国(54139)
- 管理(44945)
- 财(44665)
- 学报(42472)
- 科学(41985)
- 农(37269)
- 大学(33224)
- 学学(31607)
- 融(29545)
- 金融(29545)
- 技术(27566)
- 教育(26909)
- 经济研究(25508)
- 农业(24901)
- 财经(23817)
- 业经(23101)
- 经(20553)
- 问题(19565)
- 技术经济(15637)
- 统计(15586)
- 商业(14744)
- 资源(14678)
- 策(14512)
- 贸(14194)
- 现代(13970)
- 理论(13444)
- 业(13360)
共检索到447219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伏虎
本研究立足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城市群空间联系,将各类生产要素的空间联系作为国家战略的分析背景,采用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工具对"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共同辐射区域开展现状分析与再定位研究,以期为各节点城市对接国家战略、更好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借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伏虎
本研究立足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城市群空间联系,将各类生产要素的空间联系作为国家战略的分析背景,采用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工具对"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共同辐射区域开展现状分析与再定位研究,以期为各节点城市对接国家战略、更好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陈思雨
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结合,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心节点、网络密度及网络子群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呈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的梯度发展态势;经济带包括4个区域性子群,小团体特征显著,子群间的互动较弱。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优化方向,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区域性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联系 网络分析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钱国根 丁剑平
本文从省际双边支付角度考察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沿线省份经济联系的增进效应。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总体上增进了沿线省份的双边经济联系。但这种区域经济联系的增进效应主要依赖于东南沿海地区内部沿线省份的双边经济联系及其对外辐射效应。目前为止,"一带一路"战略在增强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内部沿线省份间的经济联系及西部与北部跨区域的省际双边经济联系方面并未发挥显著作用。研究建议:一是在区域侧重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上应向西部和北部倾斜;二是在经济走廊的打造上,应着重增强北部与西部间的经济联系,构建东部沿海、西部、北部稳定三角组成的互为支撑作用的三边经济走廊,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经济联系 区域差异 支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钱国根 丁剑平
本文从省际双边支付角度考察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沿线省份经济联系的增进效应。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总体上增进了沿线省份的双边经济联系。但这种区域经济联系的增进效应主要依赖于东南沿海地区内部沿线省份的双边经济联系及其对外辐射效应。目前为止,"一带一路"战略在增强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内部沿线省份间的经济联系及西部与北部跨区域的省际双边经济联系方面并未发挥显著作用。研究建议:一是在区域侧重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上应向西部和北部倾斜;二是在经济走廊的打造上,应着重增强北部与西部间的经济联系,构建东部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经济联系 区域差异 支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焦华富 李俊峰 王荣荣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网络特征,并以核心—边缘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得出该方法应用到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于复杂,但经济联系还处于弱联结状态;从点度中心度的变化趋势看,芜湖的点出度增幅最大,合肥的点入度增幅最大;由中间中心度比较可知,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正逐步趋于均衡,但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并从侧面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交通方式的创新及开发区建设等共同形成了驱动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机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陶永亮 赵婷
本文首次在二重开放背景下构建新经济地理动态框架,并据此分析不同的开放政策对产业集聚、经济增长和国内外居民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内开放有利于产业向本国集聚、促进增长并缩小区域差距,同时外国居民也可以通过分享本国增长而受益。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影响依赖于母国规模和国际国内一体化程度呈现不同变化,总的来说,对外开放在全球化早期有利于国内外居民福利共同提升,但若本国对内开放没有相应提升,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则有可能使国内外居民都蒙受损失,此外小国若能利用好全球化的机遇,则可以实现比大国更多的福利提升。从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来看,依托长江经济带,加快国内市场整合不仅是打造新的增长极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入实施以"一带一路"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对内开放 对外开放 经济增长 区域差距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邹永广
本文测度和分析了"一带一路"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并阐述了"一带一路"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合作空间结构和合作格局,主要研究发现:(1)2011年和2015年"一带一路"中国沿海和内陆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不高,但呈现增长趋势,旅游经济关联较高的节点城市优势地位较为稳定,节点城市间的区位和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经济联系度。(2)上海、深圳、厦门、重庆、武汉等节点城市点度中心度较高,同时接近中心性较高,中心地位稳定,且不受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邹永广
本文测度和分析了"一带一路"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并阐述了"一带一路"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合作空间结构和合作格局,主要研究发现:(1)2011年和2015年"一带一路"中国沿海和内陆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不高,但呈现增长趋势,旅游经济关联较高的节点城市优势地位较为稳定,节点城市间的区位和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经济联系度。(2)上海、深圳、厦门、重庆、武汉等节点城市点度中心度较高,同时接近中心性较高,中心地位稳定,且不受其他节点的控制;上海、宁波、天津、深圳、西安、重庆、成都、兰州等节点城市占据较高的结构洞,最具有控制能力;上海、宁波、深圳、广州、湛江、兰州、重庆、西安等节点城市的中间中心性较高,处于核心位置,发挥中介作用。(3)"一带一路"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合作空间具体布局为两板块、七圈发展格局。主要节点城市间旅游要素互动,促进旅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实现沿海和内陆节点城市板块间的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继瑞 李月起 汪锐
川渝地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增长极。同时,川渝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联动东西、带动南北的区位优势,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川渝两地的合作潜力巨大,抱团协同、构建新型的竞合机制,无疑是川渝两地将"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地理节点质变为重要战略支点的必然抉择。相关对策建议如下:构建立体化、网络化、便捷化的交通;打造海关、经贸合作、领馆设立、国际航线、国际铁路班列的协同开放格局;改善川渝之间的中间塌陷现象;构建全面协同的政府制度安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常艳 黄贤金 陈博文 李建豹 徐静
在修正经济联系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3年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一体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形成以中下游城市群和上游城市群为核心的两大板块,区域内交通网络体系的完善是促进中下游经济联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显示长江经济带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且核心区与边缘区网络密度差异较大,上海、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城市成为经济联系网络中重要的中介城市,总体上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呈现"一轴线、两板块、多中心"的经济联系格局;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常艳 黄贤金 陈博文 李建豹 徐静
在修正经济联系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3年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一体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形成以中下游城市群和上游城市群为核心的两大板块,区域内交通网络体系的完善是促进中下游经济联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显示长江经济带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且核心区与边缘区网络密度差异较大,上海、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城市成为经济联系网络中重要的中介城市,总体上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呈现"一轴线、两板块、多中心"的经济联系格局;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式上分别呈现出"多中心紧凑模式、多中心松散模式、双核极化模式",表明中下游区域以城市群为主体,中介城市为对接点的经济联系一体化趋势正在形成,加强与成渝城市群为核心的上游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实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菜花 崔维军
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对网络结构的变化、各城市间的经济关系、联系程度以及各城市在安徽省中的经济位置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总体而言,经济联系不强,城市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层级结构和小团体现象,各城市的经济地位差异巨大。对此,结合安徽省城市发展水平以及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提出安徽省城市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空间经济联系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安徽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聂正彦 燕彬 孙浩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在新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下所提出的战略构想。本文从产业分工角度对引力模型加以改进,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经济联系特征等作以实证分析,同时考察经济距离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距离是影响城市经济联系的主要因素;经济带各节点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逐年提高,但其经济联系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经济带的集中趋势较低,存在核心——边缘结构。合理化产业布局、保证轴线畅通及提升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带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仪 戎陆庆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测度我国西南城市群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在分析空间结构对经济影响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城市个体特征对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西南城市群物流网络联系松散,网络传递性低,网络等级严格;经济实力强或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易成为网络中心,南宁和昆明是网络中重要的中介城市;物流网络等级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网络传递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增强城市的点度中心度将促进本地、邻近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降低城市的接近中心度将有利于提升本地经济水平,但对邻近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有负效应。通过构建轴辐式物流网络、加快干支线建设、加强节点城市分工与联系等策略优化空间结构将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