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86)
- 2023(14297)
- 2022(11940)
- 2021(11124)
- 2020(9374)
- 2019(21004)
- 2018(20468)
- 2017(37871)
- 2016(20715)
- 2015(23342)
- 2014(22760)
- 2013(22378)
- 2012(20439)
- 2011(18284)
- 2010(18933)
- 2009(18152)
- 2008(17761)
- 2007(16464)
- 2006(14854)
- 2005(13621)
- 学科
- 济(71617)
- 经济(71528)
- 管理(67928)
- 业(57562)
- 企(51136)
- 企业(51136)
- 财(35467)
- 中国(30597)
- 融(28044)
- 金融(28035)
- 银(27303)
- 银行(27264)
- 行(26203)
- 方法(25404)
- 制(23041)
- 农(21342)
- 数学(19784)
- 务(19560)
- 财务(19490)
- 财务管理(19431)
- 数学方法(19421)
- 业经(19065)
- 地方(18780)
- 企业财务(18522)
- 学(18321)
- 理论(17357)
- 体(15578)
- 财政(14437)
- 策(14179)
- 农业(13759)
- 机构
- 大学(277675)
- 学院(276994)
- 济(104931)
- 经济(102116)
- 研究(98646)
- 管理(98482)
- 中国(83552)
- 理学(80545)
- 理学院(79565)
- 管理学(77891)
- 管理学院(77351)
- 财(62692)
- 京(61193)
- 科学(59967)
- 所(51448)
- 农(48210)
- 中心(47205)
- 江(46901)
- 研究所(45634)
- 财经(44066)
- 经(39609)
- 北京(39059)
- 业大(38910)
- 州(38059)
- 范(37777)
- 农业(37601)
- 师范(37267)
- 院(35925)
- 省(34239)
- 技术(32460)
- 基金
- 项目(170998)
- 科学(131502)
- 研究(128228)
- 基金(119348)
- 家(104776)
- 国家(103825)
- 科学基金(87141)
- 社会(77771)
- 社会科(73429)
- 社会科学(73405)
- 省(68952)
- 基金项目(60902)
- 教育(59582)
- 划(57502)
- 自然(54622)
- 编号(53675)
- 自然科(53343)
- 自然科学(53324)
- 自然科学基金(52310)
- 资助(49721)
- 成果(47480)
- 重点(39517)
- 课题(39249)
- 发(36900)
- 部(36205)
- 创(35779)
- 项目编号(33685)
- 性(33509)
- 创新(33466)
- 科研(32805)
共检索到4704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高培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高培勇
在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分离,特别是公共管理作为一级学科或二级类列入研究生和本科生专业目录之后,划在经济学门类下的财政学科,应当循着“一体两翼”的思路建设和发展,将财政学科建筑在经济学和管理学———或者应用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互相融合的基础上。同时,划在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管理学科,应当以公共财政作为学科建设主线并以此整合各个方面的公共管理活动。无论财政学科,还是公共管理学科,都应当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走学科之间互相融合或综合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关键词:
财政学 公共管理学 学科建设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晔
本文首先比较了社会共同需要论与西方公共财政论的同异,并结台财政理论界学者若干观点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谈及对财政学科建设的思考。本文认为,要在我国传统财政本质观上发展公共财政论,主要将面临价值理论差异上的重大理论障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俊生
试论财政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李俊生近年来,常常听到许多讲授《财政学》课程的教师同仁议论说,国内许多财政学教材普遍存在内容不规范和观点容易过时的问题。我在财政学教学实践中也深有同感。从客观上讲,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国内近些年来科学研究进展迅速、财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骁 李雪
(一)从知识体系形成的视角:推动范式转换以构建财政学科理论基础体系在托马斯·库恩看来, "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一方面,范式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
关键词:
经济学 西方主流 范式转换 财政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志勇
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一门学科。财政学科建设首先需要建立在准确界定财政学学科属性的基础之上。本文结合财政学教科书的演变对财政学学科属性进行了探讨。财政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现实的理论研究。本文还对"公共财政"提法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
财政学 公共经济学 公共管理学 学科建设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骁 李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包括观念、举措、制度等在内的中国财政实践都将在未来发生深刻变化,必然要求中国财政学科能提供更多有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本文分析了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系统梳理和全面反思了中国财政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知识体系形成视角提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范式转换以构建中国财政学科理论基础体系;从知识生产方式视角提出要坚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创造逻辑,采取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等综合研究方法以构建中国财政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从知识生产过程视角提出应着眼财政实践和财政学科的特殊性,综合考虑决定财政学科知识生产相关要素的积极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加强财政学科人才培养并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学术活动体系和开放性的学术制度体系。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雍君
为系统回应日益迫近的智识挑战,对照真实世界而将体量庞大凌乱的财政知识抽丝剥茧地进行智识性整合至关紧要。本文由此建构的智识财政学框架以集体物品、财政偏好和财政共同体三个核心概念为支柱,通过融合偏好话语与共同体话语而将所有次级概念乃至整个研究体系自然牵出,从而可望获得宏大而不失精微的完整叙事能力,为所有公共财政问题的统一解释和公共财政学朝向一级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邦驰
一、“公共产品论”能否成为我国财政理论的基础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化,西方经济理论的大量引进,财政基础理论探索日益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讨论的焦点是“国家分配论”在新形势下是否还有用?过时没有?“公共产品论”能否替代“国家分配论”成为构建我国财...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安体富
研究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与定位问题,对财政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分类中,一直将财政学列入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这曾为大家所接受。但目前在财政学界,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本文从财政的性质(本质)、财政学在西方经典经济学中的地位、如何认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如何看待财政政策与财政制度问题、关于"财政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争论以及如何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等,多角度论证了财政属于经济范畴,财政学属于经济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财政 财政学 经济学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崔惠玉
一、关于政府预算学科属性的纷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政府预算(或公共预算)①的学科归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将政府预算归于财政学科之下研究是不当的,提出将政府预算纳入到政治学或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如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公共预算研究借鉴了许多经济学理论,但并不等于说公共预算研究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而是政治学和公共行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利用学科优势积极为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一直是我校财政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特点之一。在确定学科建设规划时,我院财政学科根据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的重要指示,按照学科建设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基本思路,为满足我国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需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和坚持把欠发达地区、民族地方财政问题的研究作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傅志华 陈龙
基于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人类产生了各种需要。从根本上而言,国家治理的目的就是协调"三种需要"以及与之相应的利益矛盾,防范风险,使之符合社会存续和发展的需要。一切国家治理活动皆最终归结于此。通过对公共经济资源的汲取和配置,财政成为协调"三种需要"矛盾的基本机制,并在其矛盾运动中得以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财政形态、制度和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需要"的矛盾运动来实现。在协调这一矛盾运动之中,围绕公共经济资源的汲取与配置,在人与物、人与人两个层面上形成了财政本质的"多重性",使财政具有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以及文化与伦理道德等多重属性。在人与物、人与人两个层面衍生出来的诸多财政关系,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基本维度和内容,并以利益分配与协调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财政本质"多重性"理论,为新时代推动财政理论创新、解决当前重大财政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
财政本质 社会公共需要 利益分配 财政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喻燕 卢新海
剖析国外公共管理学科特征与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发现,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在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设置缺乏科学规划,学科结构不完整,缺乏公共知识平台,教研机构建制混乱,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建议对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设置进行重构,可突破一级学科边界,增设或合并二级学科,设置三级学科与研究方向等;构建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公共研究平台,构建学科社会建制,形成学术共同体,有机整合专业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