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6)
- 2023(595)
- 2022(499)
- 2021(513)
- 2020(430)
- 2019(917)
- 2018(923)
- 2017(1729)
- 2016(915)
- 2015(1059)
- 2014(1027)
- 2013(1089)
- 2012(965)
- 2011(853)
- 2010(880)
- 2009(844)
- 2008(1000)
- 2007(861)
- 2006(682)
- 2005(645)
- 学科
- 济(4118)
- 经济(4117)
- 管理(2919)
- 方法(2206)
- 法(2170)
- 业(2005)
- 数学(1871)
- 企(1862)
- 企业(1862)
- 数学方法(1813)
- 学(1178)
- 财(1163)
- 法令(861)
- 业经(839)
- 中国(825)
- 理法(809)
- 管理法(809)
- 务(794)
- 财务(793)
- 财务管理(793)
- 理论(731)
- 企业财务(672)
- 税(664)
- 农(599)
- 和(530)
- 制(504)
- 融(500)
- 金融(500)
- 策(472)
- 银(456)
- 机构
- 大学(14480)
- 学院(13834)
- 济(4738)
- 经济(4618)
- 研究(4464)
- 管理(4461)
- 理学(3706)
- 理学院(3655)
- 中国(3533)
- 管理学(3499)
- 管理学院(3477)
- 京(3135)
- 科学(2876)
- 财(2591)
- 所(2354)
- 江(2143)
- 农(2137)
- 研究所(2076)
- 北京(2063)
- 业大(2050)
- 财经(2027)
- 中心(2006)
- 范(1952)
- 师范(1933)
- 经(1794)
- 院(1699)
- 州(1682)
- 农业(1671)
- 师范大学(1582)
- 法学(1529)
共检索到21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邵毅平
所谓“《春秋》笔法”(也说“春秋笔法”),是指一种“寓褒贬于记事”的写作手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回避了明确的褒贬之词,而在“微言”之中流露出“大义”,让人们自己去揣摩、体会作者的倾向性。这种写作手法据说一开始主要用于历史著作《春秋》,后来广泛地用于一切需要表达作者倾向性的文史作品,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很深远的渊源和影响。
关键词:
《春秋》 《春秋》笔法 孔子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志远
中国古代戏曲批评中具有浓郁的"春秋笔法"思维特征。首先表现在"春秋笔法"对戏曲创作批评观的深层影响,即戏曲作家进行创作时抱持意欲效仿《春秋》创作戏曲作品,且把戏曲作品视为"信史"。其次表现在对戏曲批评实践和批评语汇的影响,即在戏曲批评中大量采用"春秋"字眼和在戏曲批评中"春秋笔法"语汇的化用。同时,古代戏曲批评家也认识到了这种戏曲批评思维的局限性。
关键词:
戏曲批评 春秋笔法 批评形态 思维特征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骆扬
传统的观点认为春秋笔法是孔子设立褒贬的标准,是一种历史书写主观意识的体现。然而《春秋》的书写中本就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反映客观历史的,即曾经发生过的史事;二是反映主观意识的,即书写者的主观判断。历史文本是主体(书写者)与所记录客观对象(史事)结合的产物,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春秋》对史事的记录是经过判断的结果。而史官(孔子)的判断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史实的认定,即客观史事首先要经过史官主观的分析与决断,是书写者所认定的客观真实,但其认定的事实受礼法传统的影响,要理解他们对客观真实的认识不应超越那个时代的意义体系;二是史官的书写规则,即把经过分析认定的事实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也在长期的历史传统中客体化为春秋笔法,是那个时代历史观念的一种客观体现,在史官传统及主体间的相互认同中不断得以固化和加强,是历史真实赖以存在的条件。在《春秋》的书写中,史官并非不注重历史记录的客观真实性,但他们试图通过凸显自身主体性的方式更好地展示心中的历史之真。这种主观意识来源并受限于客观存在的历史传统,其背后体现了时代的客观合理性。所以,春秋笔法是一种书写客观历史之真的特殊总结。
关键词:
《春秋》 春秋笔法 历史书写 客观性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庆云
自虞舜而至西周,古诗作为讽语的载体存续千余年。春秋时期,周王权衰落而至礼崩乐坏,孔子笔削鲁国旧史作《春秋》,创建春秋笔法寓存微言大义而成为教化新文本,将弦歌讽喻之声的古诗讽语功能,演化为"属辞比事"之文章修辞。"属辞"强调以辞意统领事件记述的视角、情节与详略的取舍;"比事"重在事件类情之比,以及连类生情之比。在聘问歌咏衰亡之后,春秋笔法成为讽语的载体,开启文章修辞学之滥觞。
关键词:
春秋笔法 讽语 属辞比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尧育飞
1938年,《叶郋园先生年谱》由稀见刊物《南强(旬刊)》分三期刊载,为研究叶德辉早年学行事略的重要文献。经考证,该文当为叶德辉自撰、叶启勋改订。重新整理《叶郋园先生年谱》,并将其与叶德辉《郋园六十自叙》对勘,可初步窥探长沙叶氏重塑叶德辉形象的意图与策略。经此重塑,叶德辉形象由传奇而归于寻常,折射出长沙叶氏在复杂舆论环境中构建湘学正宗和家学传统的努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恩福,男,1952年12月出生,汉族,上海市闵行区人,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九星村民兵连副连长、共青团七一公社团委委员、九星八队副队长、队长、九星大队工业大队长、九星村委会主任、党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培文
《晏子春秋》明活字印本是明清以来其他各版本的祖本,经与明建邺张氏铜活字本《开元天宝遗事》、明正德二年张天植活字本《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比对,3本有着完全相同的活字字块、版心及行款,故《晏子春秋》明活字本应是建邺张氏在明正德前后摆印的铜活字印本。此本在明清传本众多,授受源流复杂,大致可分为未删减本与删减本,删减本以明正德间刻《子汇》本为源头,而晚清《晏子春秋》诸多校注本则多取孙星衍校本为底本。
关键词:
晏子春秋铜活字本版本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潘元庆 郧文聚 潘小娜
核心提示在依法治国背景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立法相配套;立法必须符合法律所调整事态的客观规律,法律的制定应满足法律赖以存在的内外部条件。本文在深入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非法占用耕地罪"的法律解释存在逻辑关系不清晰、耕地毁坏概念界定不完整、入刑指标设定不科学、入刑门槛偏高和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忠林
春秋时期军赋制度改革是一场复杂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由于性质不同的改革在各诸侯国先后交替进行,加之古文献记载简略,常以"初税亩""作爰田""作丘甲""井衍沃""用田赋"等称之,致使后人对其缺乏系统一致的认识。有鉴于此,将这场变革放在西周至战国间的社会变迁和国野二元对立体制下进行考察,厘清了改革的基本脉络和政策进路。这场变革大致分"两步走",先改变国人的税制,再对"野"征发军赋。至于在鲁国进行的、较之晚五十年的"用田赋",则是军赋起征形式的变革。通过这场席卷列国的赋税制度改革,各诸侯国的财力和军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为战国时期愈演愈烈的军事斗争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春秋 国野 军赋 田税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江忠武
WTO法内容庞杂、范围广泛,通过分析WTO法的立法主体、实施主体、调整对象、基本内容以及形式等,它的定位应该是国际法领域的国际贸易法,但也不应忽视WTO法的系统性和一定程度的交叉性,这正是WTO法的名称虽不尽如人意,却仍然可以接受的主要原因。有了明确的定性和定位,对WTO法的研究也就有了准确的方向。
关键词:
国际法 国际贸易法 WTO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光耀
《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第6条关于相对优势地位的规定近来成为学界讨论热点。本文从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在调整对象上的区别出发,详细讨论了《反垄断法》上支配地位的认定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中的相对优势地位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两个概念并无本质差异。或者说,相对优势地位只是支配地位的表现形式之一,《反垄断法》足以进行有效的规制,不必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中再作规定。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戴建业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通过叙录解题,对《汉志》所载典籍进行了辨体、辨义、辨人与辨伪,考辨了《汉志》典籍各种独特的知识形态和存在方式,因而这种叙录解题构成了别具特色的知识考古,本文阐述了校雠学这一知识考古的形式与特点。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陈少英 曹晓如
法律解释的目标不在于探求法律文本的原意,而在于将立法中抽象的正义转化为适合于个案判决的具体的正义。税法解释的最终目标是具体的税收正义,而此最终目标必须通过基本目标、规范性目标和法律滥用禁止目标等次级目标的视域融合而实现。据此,税法解释应当遵循以合法性解释为基础,以合目的性解释为补充,以法律漏洞填补为例外的原则。
关键词:
法律解释 税法解释 目标 具体的税收正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秦旭芳 庞丽娟
行动学习法和行动研究都是针对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思他们的经验,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本文概要描述了行动学习法与行动研究的内涵缘起及意义,分析了他们共同的特征,并从内涵与外延、主体活动的形式、目标的侧重点、内容、过程的运作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
行动学习法 行动研究 联系 区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