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75)
2023(9181)
2022(7711)
2021(7030)
2020(5663)
2019(12752)
2018(12515)
2017(23226)
2016(13100)
2015(14564)
2014(14749)
2013(14533)
2012(14234)
2011(13119)
2010(13468)
2009(12407)
2008(12408)
2007(11496)
2006(10319)
2005(9728)
作者
(42151)
(35187)
(35141)
(33169)
(22521)
(17307)
(15795)
(13762)
(13364)
(12858)
(12208)
(11872)
(11475)
(11469)
(11324)
(10719)
(10590)
(10362)
(10213)
(10064)
(9090)
(8980)
(8761)
(8075)
(8014)
(8002)
(7915)
(7779)
(7381)
(7209)
学科
(57710)
经济(57646)
(32955)
管理(32250)
(24758)
企业(24758)
中国(19533)
地方(18829)
方法(18158)
(16959)
数学(15062)
数学方法(14801)
(14241)
业经(13557)
农业(11566)
(11543)
(11384)
金融(11383)
(11361)
银行(11326)
(11194)
(11032)
地方经济(10602)
(10346)
(10051)
贸易(10040)
(9596)
技术(9230)
环境(8874)
理论(8540)
机构
学院(191997)
大学(189601)
研究(76714)
(73378)
经济(71604)
管理(63472)
中国(57902)
理学(52947)
理学院(52068)
科学(50867)
管理学(50846)
管理学院(50481)
(43187)
(42481)
(41913)
研究所(38508)
(34696)
中心(33961)
农业(33071)
业大(31461)
(31274)
(28340)
北京(28044)
师范(27962)
(27305)
(26679)
财经(26411)
(25872)
科学院(24543)
(23854)
基金
项目(122742)
科学(94293)
基金(85533)
研究(85491)
(77641)
国家(76925)
科学基金(63115)
社会(51914)
(49546)
社会科(49033)
社会科学(49021)
基金项目(44488)
(42310)
自然(41744)
自然科(40789)
自然科学(40779)
自然科学基金(40021)
教育(38660)
资助(35825)
编号(33922)
(32400)
重点(29022)
成果(28506)
课题(25652)
(25623)
发展(25073)
(24990)
(24660)
计划(24448)
创新(23478)
期刊
(92788)
经济(92788)
研究(59748)
中国(47640)
(40653)
学报(38505)
科学(33284)
农业(27824)
大学(27538)
(26270)
学学(26010)
管理(25967)
教育(25862)
(21750)
金融(21750)
技术(16372)
业经(16029)
(15117)
经济研究(14651)
财经(13433)
(11681)
问题(11600)
(10569)
业大(10217)
资源(9972)
科技(9871)
(9463)
图书(9239)
世界(9149)
技术经济(8872)
共检索到312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克坤  王海波  王孝娣  史祥宾  王宝亮  郑晓翠  刘凤之  
【目的】早熟、具有玫瑰香味的鲜食葡萄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了解各类香气组分及相关代谢途径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把握香气组分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早熟葡萄品种品质调控技术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贝达’嫁接的4年生早熟葡萄品种‘瑞都香玉’为试材,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在幼果发育期(花后第3周)至过熟期(花后第12周)果实中挥发性组分的变化。根据各组分的变化探究相关代谢途径的更替,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发育阶段与各类香气组分间的关系。【结果】根据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可以确定‘瑞都香玉’葡萄在花后第5周即可进入果实转色/软化期,花后第9周进入果实成熟期。...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辛广  高雪  许冰心  张博  
为进一步掌握寒香蜜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为优质的寒香蜜葡萄酒质量体系的建立及酿酒工艺的优化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溶液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寒香蜜葡萄酒酿造过程中(10,30,50,70d)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对寒香蜜葡萄酒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含量与其主要理化成分变化进行处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寒香蜜葡萄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综合评价,以主成分综合得分量化寒香蜜葡萄酒的挥发性成分。在寒香蜜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共鉴定出111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酯类和酸类为主,但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在酿造第50天时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为52种,在酿造第70天时挥发性成分含量最多,为375.78mg·L-1。寒香蜜葡萄酒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含量与酒精度、总酸、pH值、总酚及色度值均具有关联性。1-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异戊醇、2,3-丁二醇、苯甲醇、苯乙醇、3-羟基丁酸乙酯、4-羟基丁酸内酯、丁二酸二乙酯、丁二酸单乙酯、乳酸乙酯、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这13个挥发性成分可用来评价寒香蜜葡萄酒的挥发性成分综合情况。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在酿造第30天时,寒香蜜葡萄酒的挥发性成分综合得分最高,它们具有果香、花香和奶油香。由此可见,酿造30d更易获得香味独特且品质上佳的寒香蜜葡萄酒。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为民  徐幸莲  周光宏  匡一峰  王道营  吴海虹  
【目的】探讨风鹅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为传统风鹅的工业化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HS-SPME-GC-MS),对加工过程中各工艺点风鹅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了风鹅加工各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成分、种类、相对含量和绝对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原料和腌制的鹅肉中分别检测到43和63种风味化合物;在风干1d、2d和3d的鹅肉中分别检测到50、61和62种风味化合物。这些成分可归类为:酯类、醛类、酮类、醚类、醇类、羧酸类、烯烃、烷烃、芳香族、杂环类化合物。在风鹅成品的风味成分中,烯烃类、酮类、醛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分别占化合物总数的39.67%、14....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梦杰  郭凤菲  王晨  纠松涛  朱旭东  房经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VvAGL11和VvAGL15在应答赤霉素(GA3)信号诱导葡萄无核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巨峰’葡萄为试材,鉴定了VvAGL11和VvAGL15的c DNA全长序列,并通过分析基因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其潜在功能,同时运用RT-qPCR方法检测对照和GA3处理组葡萄VvAGL11和VvAGL15的时空表达水平。[结果]GA3处理能够诱导葡萄果实无核化,使葡萄果粒和果穗显著伸长,穗轴增粗。同时,鉴定到VvAGL11(MG581423)和VvAGL15(MG581424)的c DNA全长序列。VvAGL11和VvAGL15蛋白序列与可可和棉花的亲缘关系较近;二者均含有MADS-MEF2-like和K-box家族保守结构域,属于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其主要二级结构元件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且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蛋白结构具有保守性。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二者均含有响应赤霉素和胚乳发育相关的motifs。RT-qPCR分析显示,在果实硬核期和转色期的种子中,VvAGL11和VvAGL15的表达量较高,而GA3处理能够显著抑制其在种子中的表达。[结论]鉴定到MADS-box基因家族中的2个成员,分别为VvAGL11和VvAGL15。GA3处理可抑制VvAGL11和VvAGL15在种子区的表达,影响种胚的正常发育,从而形成无核果实。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新峥  范文秀  刘振威  杨鹏鸣  沈军  
以“蜜本”南瓜为材料,对其花后10~50 d果实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瓜多糖、β-胡萝卜素、氨基酸、蛋白质、总糖、还原糖含量均呈持续增加趋势,其中南瓜多糖含量在花后10~40 d增加较快,花后40~50 d增加较慢;β-胡萝卜素含量在花后10~20 d增加较快,花后20~40 d增加较慢,而花后40~50 d迅速增加;氨基酸含量在花后10~20,20~40,40~50 d分别呈现“快、慢、快”的增长规律;蛋白质含量在花后10~20 d增加较快,花后20~50 d增加较慢;总糖含量在花后10~20,20~30,30~40,40~50 d分别呈现“慢、快、慢、快”的增长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蒋冬月  李永红  何昉  林启鹏  潘会堂  
【目的】研究黄兰(Michelia champaca L.)开花过程中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含量的变化。【方法】以黄兰不同开花阶段的花瓣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黄兰开花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从黄兰开花过程的6个阶段共鉴定出51种化合物,香叶烯、β-榄香烯、芳樟醇、安息香酸甲酯、β-蒎烯、桉油精是构成黄兰花香气的主要成分。在黄兰不同开花阶段,不同挥发性有机物的相对含量存在不同变化趋势,β-榄香烯、安息香酸甲酯、衣兰烯等的相对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β-蒎烯、罗勒烯、桉油精等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石竹烯、α-荜澄茄烯、大牻牛儿烯B呈现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国远  刘源  高韶婷  许月英  章薇  吴浩  
通过对中国著名的传统肉制品符离集烧鸡5种不同加工阶段下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进行比较,以期找到符离集烧鸡中特有的存在显著差异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为其加工工艺的改进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采用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2种技术研究符离集烧鸡5个加工阶段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电子鼻结果显示,不同加工阶段的样品气味差异明显,能被很好地区分,其鉴别指数DI值为79。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共鉴定得到12大类10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7种醇类、5种酚类、18种醛类、10种酮类、8种酸类、4种酯类、5种烷烃类、2种芳香烃类、17种烯烃类、8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鹏程  崔力文  孙欣  吴伟民  朱旭东  房经贵  
为更好地了解葡萄胚与果实发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大粒六月紫、早玛瑙等6个早、中、晚熟葡萄品种为试材,通过观察果实干鲜重、果型指数以及胚畸形率等性状对果实与胚发育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葡萄果实鲜重、干重变化总体呈"快-慢-快"的"双S"型曲线。浆果先纵向生长,后横向生长,果型指数先升高后逐渐降低。胚珠畸形率早熟品种大粒六月紫最高达88.6%;中熟品种最高达50.9%;晚熟品种最高仅12.5%。胚发育变化时间上早于果实发育变化,葡萄胚(种子)败育变化分为不完全败育和完全败育两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汤崴  白云赫  胡雨晴  王晨  崔梦杰  张文颖  房经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4-香豆酸-辅酶连接酶基因(4CL)和肉桂醇脱氧酶基因(CAD)在葡萄(Vitis vinifera L.)‘白罗莎’核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探究其在应答赤霉素(GA)调控果实发育尤其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分析其在诱导果实无核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芯片和RT-qPCR等方法,对葡萄VvPAL、Vv4CL和VvCAD基因定位、结构和启动子作用元件分析,对其编码蛋白相似性、结构域以及互作蛋白进行分析,并鉴定其应答GA在果实不同组织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葡萄VvPAL、Vv4CL和VvCAD与其他物种同源分析比对发现,其内含子与外显子数量及其分布相似。基因启动子分析表明,3个基因均含有胚乳发育相关组织特异性元件,且Vv4CL基因含有GA响应元件。3个基因所编码蛋白进化保守性较强,与其他物种比对后发现它们含有相同的蛋白功能结构域并且作用元件相似。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其主要集中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中表达,其互作蛋白主要是肉桂酸-4-羟化酶(C4H)、咖啡酸氧甲基转移酶(OMT)等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葡萄芯片电子表达谱发现,VvPAL和Vv4CL基因在根、茎等木质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组织中高表达,而VvCAD基因则只在种子中相对高表达。RT-qPCR结果显示,GA在种子某些特定时期极显著下调VvPAL、Vv4CL、VvCAD基因的表达。[结论]VvPAL、Vv4CL和VvCAD基因参与葡萄果实发育过程的调控,且GA可能通过下调这3个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葡萄核发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尹燕雷  苑兆和  冯立娟  招雪晴  王金政  王超  
采用带捕集肼的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设施和露地2种栽培条件下凯特杏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条件下,凯特杏在绿熟期、商熟期和完熟期共检测到61种香气成分,主要成分为醇类和酯类;在果实的不同发育时期,香气成分及其含量差异较大,绿熟期以醇类为主,商熟期和完熟期以酯类为主;露地栽培的香气成分含量明显高于设施栽培;凯特杏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包括乙酸乙酯、(Z)-丁酸-3-己烯酯、丁酸乙酯等,其含量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升高;乙酸丁酯、乙酸己酯、丁酸乙酯、丁酸丁酯、己酸乙酯、2-甲基丙酸己酯、1-己醇、3-己烯-1-醇是凯特杏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克坤  陈可钦  李婉平  乔浩蓉  张俊霞  刘凤之  房玉林  王海波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灌水量处理对葡萄果实品质指标、香气组分积累、香气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差异,确定灌水模式与鲜食葡萄感官品质形成间的关系,为限根栽培葡萄最佳灌水量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以鲜食葡萄‘阳光玫瑰’为试材,设置对照组CK、轻度水分亏缺组(DI-1)、重度水分亏缺组(DI-2),系统比较不同灌水量对葡萄果实外观形态指标、色泽指标、香气组分、萜烯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的影响。【结果】灌水量影响葡萄果粒的形态与质地特征,采收期时葡萄果粒的纵径并未受到灌水量的显著影响,而亏缺灌溉组果粒的横径、单粒重显著降低(P<0.05)。葡萄果肉的硬度也受到亏缺灌溉的影响而下降,特别是DI-2组,葡萄果肉硬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组。亏缺灌溉组DI-1、DI-2的葡萄果实中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重度亏缺组DI-2果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轻度的亏缺灌溉(DI-1)并未对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亏缺灌溉处理下葡萄果皮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出现降低,DI-2组果皮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比值最低。灌水量影响到葡萄果实中香气组分的积累,对于萜烯类物质,轻度亏缺灌溉DI-1处理的果实中柠檬烯、水芹烯、α-蒎烯、γ-松油烯、(E)-β-罗勒烯、萜品油烯、(E)-呋喃氧化芳樟醇、芳樟醇、二氢芳樟醇、α-萜品醇、香茅醇、橙花醇、香叶醇等组分的含量最高,DI-1处理的果实中萜烯类物质总量也最高,DI-2组中萜烯类物质含量次之,而对照组最低。由酯类物质总量来看,DI-1组中酯类物质含量最高,对照组次之,而DI-2组含量最低;由醛类物质总量来看,轻度亏缺灌溉组DI-1中醛类物质明显低于照组与DI-2组;由高级醇类物质总量来看,DI-1组含量最高,DI-2组含量次之,对照组含量最低。不同灌水量条件下萜烯合成相关基因的响应程度与表达趋势存在差异,VvDXS1、VvDXS2、VvDXR、VvDHR、VvPNLinNer1、VvCSLinNer、VvGwbOci、VvCSbOci、VvGwGer等基因均能响应水分亏缺而上调。【结论】综合果实中香气组分的积累量与感官品质,轻度水分亏缺(60%—70%田间最大持水量)更能促进‘阳光玫瑰’葡萄果实香气品质的形成,有助于提高果实的商品价值。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任海燕  王永康  赵爱玲  薛晓芳  弓桂花  杜学梅  李登科  杜俊杰  
【目的】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内源激素在促进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冷白玉’枣4个重要发育阶段胚胎和果肉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4)、顺式脱落酸(c ABA)和反式脱落酸(t ABA)的动态变化,探究枣胚败育与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的相互关系,为阐明枣胚败育机理提供证据,为败育胚的挽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处于原胚、小球形胚、球形胚、鱼雷形胚4个时期的‘冷白玉’枣为试材,监测幼果和幼胚发育状况,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枣果发育过程中正常胚、败育胚、胚正常果肉、胚败育果肉中IAA、GA4、c ABA、t ABA 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1)胚中IAA的含量显著高于果肉。在胚中,正常胚中IAA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而在败育胚中IAA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胚正常果肉中IAA含量变化呈倒V字形,而胚败育果肉中呈正V字形。2)胚中GA4的含量明显低于果肉,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正常胚中GA4含量低于败育胚。胚发育正常果肉和胚败育果肉中GA4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 c ABA在果肉和胚发育过程中均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在正常胚中,c ABA含量大于果肉中的含量;败育胚中,c ABA含量小于果肉中的含量。4)胚中t ABA的含量高于果肉。在胚中,正常胚中t ABA的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在败育胚中t ABA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后期高于正常胚。在果肉中,胚正常果肉和胚败育果肉中的t ABA含量均呈先下降后缓慢升高趋势。5)胚中低水平的GA4且较高水平的IAA,及后期低含量的t ABA、c ABA和较高的IAA/GA4比值有利于幼胚的正常发育。胚中IAA下降和t ABA增加及(GA4+IAA)/ABA比值下降是导致胚败育的重要因素。【结论】在枣幼胚发育前期,需要较高的生长类激素促进生长,而在发育后期胚中t ABA含量的增加可引起胚败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艳秋  吴本宏  赵剑波  姜全  李绍华  
【目的】研究不同葡萄糖/果糖(glucose/fructose,G/F)类型桃果实内G/F差异的部位和时期。【方法】以不同G/F类型的6个桃品种(G/F≈1品种:‘冈山白’、‘山一白桃’和‘燕红’;高G/F品种:‘张黄7号’、‘龙246’和‘临白7号’)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实发育期果实和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并在盛花后74d或101d测定了‘冈山白’、‘山一白桃’、‘张黄7号’和‘龙246’新梢韧皮部中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两类不同G/F桃果实中均以蔗糖作为主要碳水化合物积累形式,花后43~85d蔗糖含量很低,随后持续快速积累直至果实成熟;花后43~85d山梨醇有升高趋势,在果实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晓  马会勤  陈尚武  徐海英  
葡萄果实发育后期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对果实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内参基因的选择是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的关键影响因素。本试验以雷司令葡萄品种花后50、75和95 d的果实为材料,通过半定量RT-PCR,研究了常用持家基因Actin、Tubulin、GAPDH1、8 S rRNA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作为葡萄果实发育后期基因表达半定量分析内参基因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8 S rRNA的表达水平高,且最稳定,其次是Actin,而Tubulin和GADPH的相对表达水平较低;对VvTLP、GHF17 P和VvASR3个功能基因在不同果实材料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RT-PCR,VvTLP和VvASR的相对表达水平...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彬彬  周子维  胡娟  徐邢燕  姚知灵  陈常颂  游玉琼  孙云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S-SPME-GC-TOF-MS)技术对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研究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新品系"606"乌龙茶在加工的过程中,鲜叶、萎凋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较少,做青叶中的香叶醇、茉莉酮、α-法呢烯、橙花叔醇、吲哚等重要挥发性成分生成并增加;整个加工过程中鉴定出31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分属于醇类、酮类、醛类、酯类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7种类型,其中,酯类、醇类化合物是主要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新品系"606"乌龙茶虽然具有α-法呢烯、香叶醇、苯基乙醇、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花果香特征型挥发物成分,但橙花叔醇的含量较低,而己酸叶醇酯等具有清果香的酯型化合物含量较高.综上,新品系"606"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有别于其他花果香品种的乌龙茶,这可能是构成其独特品种风味的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